陳華文
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是世界上栽培作物八大起源地之一。當今世界上主要栽培的1500余種作物中,有300種起源于中國,如:大豆、綠豆、赤豆、水稻、大麥、茶葉、油桐、大白菜、榨菜、茭白等。屬于中國原產的果樹有50余種,如:桃、李、杏、棗、柿、板栗、柑橘、柚子、金橘、荔枝、龍眼、中華獼猴桃等。中國觀賞性植物也極為豐富,如山茶屬共280種,中國有238種;杜鵑花屬共960種,中國有540余種;報春花屬共450余種,中國有300種……此外,中國利用植物保健、治病的歷史由來悠久,中草藥更是一個寶庫。
正因如此,從16世紀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外國人來到中國采集植物,并將中國植物引入世界各地,豐富和拓展了世界植物種植的版圖。如肯寧漢、林奈、福瓊、戴維、德拉維、法格斯等等。
被譽為“植物獵人”的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是英國園藝學家和植物學家,他曾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維多利亞”榮譽勛章,并擔任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主任。威爾遜對中國植物非常癡迷。清朝末年,他前后用11年時間4次深入中國西部采集植物。

其實威爾遜來到中國,已不是一般普查性地、泛泛地采集植物,而是目的十分明確,要求非常具體。說直接一點,他就是來“淘寶”的,不僅采標本,還采收種子、插條、接穗、鱗莖、苗木等,并將這些植物引種至西方,進一步開發利用。
威爾遜前兩次來華受英國維奇公司派遣,主要目的為采集新發現的珙桐種子和美麗的綠絨蒿,均如愿以償,并獲得許多其他有價值的觀賞植物,轟動了整個西方園藝界。后兩次受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派遣,把目標對準了那些具有觀賞和經濟價值的喬木和灌木種類,特別是耐寒、能適應北美環境的植物種類。
11年中,威爾遜共采得5000種植物,寄回1500種植物的種子,還有許多鱗莖、接穗和插條,后有1000余種植物引種成功,在西方落地生根。他驚嘆“中國中部和西部遙遠僻靜的山區簡直就是植物學家的天堂,喬木、灌木和草本聚集在一起,復雜得令人茫然失措”。他認為中國西部之植物,是全球最豐富的溫帶植物區系。這個論斷不僅被學術界公認,而且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中國植物豐富程度還在不斷提高。據目前資料統計,中國約有3萬多種植物,其中食用植物有2000余種,藥用植物3000多種。特別是一些古老的裸子植物,現在北美和歐洲只有化石記錄,但仍然存活于中國。著名的活化石“水杉”,就主要集中在重慶萬州和湖北利川。
威爾遜在中國進行植物考察,以湖北宜昌作為起點,沿著長江進入四川的廣袤地區。在他看來,宜昌樹木的數量不是很多,但其種類之豐富令人吃驚。春季,白花泡桐和楝巨大的圓錐花序引人注目。到了秋季,烏桕滿樹紅葉,非常顯眼。柞木多用路邊祠、社的遮陰樹。常見的樹種有:皂莢、鹽膚木、化香樹、枹櫟、香椿、楓楊。他是植物學知識淵博的學者,如同地質學家對不同的巖石化石如數家珍。
1910年6月,威爾遜帶著幾個隨行的民工,在崎嶇的山路中跋涉。俗話說,最美的風景在常人難以抵達的地方,他的經歷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在連山路都沒有的地方,他只好攀巖,在一處山頂俯視四周,看到很多的梯田。對此他很感嘆:中國人勤勞肯干,凡是能種莊稼的地方,都不會讓土地閑著。當時的中國人口繁衍迅猛,若不開墾土地進行種植,就難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在探尋植物的路途上,他時常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而他沒有退縮。植物對于他而言,有一種巨大的魔力。
作為“植物獵人”,威爾遜除了關注植物,對植物所依存的地理、地質、土壤、氣候等等要素也很關注。其原因很簡單:一種植物能在一個區域長期繁衍,并不是孤立的現象,需要各種外在的必要條件。當時他前往四川探尋植物,雖然困難重重,可他時常想象更多的植物可以被發現,就有了前行的動力。在四川野外,他發現了野生的月季花,這讓他格外激動,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真正的野生月季花。
在野外考察植物,威爾遜對于四川的山民們有良好的印象:質樸、善良、能吃苦,做事任勞任怨。
在閬中一帶,威爾遜對這里的村鎮和風俗印象深刻。在他看來,四川這一古老地區的農村集市體系都經過精心設計,農耕高度發展,很多陵墓修建講究,婦女形象健美。他還認為,成都平原這里是中國最富庶、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平原上的樹林種類繁多,榿木沿溪邊、溝邊極多,是主要的燃料來源。在平原偏北的地方,喜樹很多,在村落里,竹子、櫟樹、苦楝、皂角樹、楠木最為常見。由于桑樹、柘樹普遍,這直接促進了蠶絲業的發展。其實當時不單是成都平原,整個中國的產業,都和農業種植有直接聯系。
中國植物種類之豐富,是威爾遜來華之前沒有想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植物種類的分布也各不相同。在所有的樹種中,他對于竹子情有獨鐘。竹子在中國不光是主要的用材,還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這種植物象征著百折不撓的精神。
近百年來,許多中國植物已引種到世界各地,不僅栽培成功,還取得進一步發展,有些還成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被稱為“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如茶樹,現在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和肯尼亞都大面積種植。甜橙引種到美國后,培育出了著名的華盛頓甜臍橙。其中,直接與威爾遜有關的是中華獼猴桃。1900年,他在宜昌栽培這種植物,很快受到外國居民的歡迎,稱之為“宜昌醋栗”,同時他也將種子寄回英國皇家園藝學會和美國農業部引種站。1904年,新西蘭女教師伊莎貝爾探訪她在宜昌從事傳教工作的妹妹時,從威爾遜栽培的獼猴桃那里獲得少許種子帶回新西蘭。正是這些種子,將獼猴桃發展成為今日新西蘭的支柱產業,成為一種新型水果,風行全世界。
威爾遜在中國發現的多種植物中,除了被直接引種成功,轉化為商品推廣應用的種類外,還有許多種類被用作選種、育種的原始材料,培育出了許多新奇美麗的新品種。如鄂報春,原本是一種不起眼的雜草,廣布于我國中南和西南部。1879年由宜昌引種到英國,經多年選育,現在已成為主要花卉,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威爾遜曾說:“誠然,我們使這些種類得到進一步的改進,幾乎改變了它們原來的面貌,以至于現在中國要從我們這兒得到新的變型和變種。然而,如果沒有這些原始材料,我們今日之庭園和溫室花卉會是何等的貧乏?!?/p>
中國植物種類之所以豐富多樣,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國土遼闊,從北溫帶一直延伸到熱帶,歐洲和其他溫帶地區都不具備這一條件。其次是中國有40%的地方在海拔2000米以上,包括許多隔離的山系,提供了多樣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不同的植物種類。最后是第四紀冰川時,中國沒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陸冰蓋的破壞,只受到山岳冰川和氣候波動的影響,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紀古熱帶區比較穩定的氣候,其連貫的陸地,使北方的植物可向南方遷移,找到避難所,免于滅絕。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對植物多樣性的高度關注,使得中國大地上的植物,出現蓬勃生長之勢。我們關注植物的昨天和今天,本質上就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攜手走向未來。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