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用很少的字表達最深厚的意思,比如使用成語。但是,千百年流傳下來,今天的我們脫口而出的很多成語都“變味”了。
“難兄難弟”這個詞出自成語制造機《世說新語》。東漢末年,天下有個大名人叫陳寔,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陳紀,字元方,一個叫陳諶,字季方。這兩個兒子品行高尚,遠近聞名。陳紀的兒子叫陳群,就是為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的陳群。陳諶的兒子叫陳忠,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賢官。有一次,陳群和陳忠爭論一個問題爭得不可開交:到底是你爹更牛還是我爹更牛。兩個人爭不出結果,就跑去找爺爺陳寔評理。陳寔一聽就笑了,說了一句:“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就是說,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伯仲之間,難以分清誰兄誰弟,誰高誰低。
這就是成語“難兄難弟”的來歷。它原本是指兩個人都非常厲害,分不出高下。其實后世很長的時間里,這個成語用的都是原意,“二十四史”之一的《隋書》里就有一句:“廣陵、甘棠,咸有武藝,驍雄膽略,并為當時所推,赳赳干城,難兄難弟矣。”
《隋書》是唐朝人所寫,也就是說至少在唐朝時,“難兄難弟”這個成語還是它最初的意思。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難兄難弟”變成了現在的意思——形容兩個人同命相連,一樣的悲催一樣的慘。
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只有兩個人,他們是韓愈和柳宗元,二人并稱“韓柳”。柳宗元去世后,韓愈寫下《祭柳子厚文》,其中一句為“玉佩瓊琚,大放厥詞”,以此來贊美柳宗元的文章辭藻精美,暢所欲言。
但后來,該詞慢慢演變成了貶義詞,意思是:夸夸其談,大發議論。
“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是說,“寧武子”這個人,在政治清明的國家,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亂的國家,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表現才能的時候表現才能,別人也能做到;他在該表現愚笨的時候表現愚笨,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而現在這個詞則形容某人愚蠢無比。
這樣的成語還有很多。不過既然發展成了不同的解釋,我們就要記準現在的意思,如果你真的去夸贊別人“愚不可及”,小心失去朋友……
(源自“首都教育”,余娟薦稿,有刪節)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