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凌 張弘楊 吳瑜 劉舒婷 彭熙
當前,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社團需要擔當作為,以自身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偉業。文章以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為例,分析科技期刊社團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基礎,多方面探索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一是深化村會戰略合作,量身定制科技服務方案;二是打通人才下沉通道,大力開展科普下鄉;三是創新科技期刊賦能鄉村振興思路,強化內生式“造血”機能;四是做優做強內容服務供給,不斷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五是打造全媒體矩陣平臺,延伸科技期刊服務觸角。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以自身的資源優勢,多措并舉、多點發力,為科技期刊社團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提供了探索思路和案例示范。
科技期刊社團;鄉村振興;科技期刊智庫;工作委員會;科學普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要求,“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助推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科技引領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作為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需要不斷集聚各種要素,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這為科技期刊社團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沿此指引,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踐行“為人民謀福祉,為國家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大業當中,以自身的智力、集群、組織優勢,建立了“以學會為源頭、工作委員會為支點、智庫專家為紐帶、科普下鄉為抓手”的科技支撐體系,踔厲奮進,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一、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基礎
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自1984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繁榮期刊,研究學術,服務社會”的宗旨,發揚“開拓、求實、協作、奉獻”精神,匯聚眾智、踏浪前行,惟實惟先、善作善成。2021年,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利用科技期刊助力鄉村振興,成為重慶市“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之一;2022年,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被確立為重慶市科協“全國地方科協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試點單位,并將“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列入服務中心大局的重點任務。
(一)依托“重慶科技期刊智庫”,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資源
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的會員單位覆蓋了重慶現有的94種科技期刊。截至2021年12月,其中屬SCI和ESCI的期刊有8種、EI期刊4種、CSCD期刊24種、中文核心期刊30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45種。合并去重計算,重慶市科技類核心期刊共有56種,占比為59.57%,位居全國前列。
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中的94種科技期刊匯聚了強大的高端科技人才資源,擁有數千人專家團隊成員,其中有多名編委、主編、顧問、審稿專家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外院士、長江學者等。基于此,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開展智庫化轉型研究和實踐,組織了“重慶科技期刊智庫化轉型的路徑探討”“創新渝論沙龍”等活動。2021年,“重慶科技期刊智庫”正式成立,這為重慶市科技期刊的科技、經濟、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途徑,尤其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智力資源和服務基礎。
(二)充分整合工作委員會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各工作委員會是根據學會相關領域發展需要,由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會設立的分支機構,也是學會開展各項活動的重要力量。目前,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共設組織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教育培訓工作委員會、新媒體工作委員會、品牌運營工作委員會、智庫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版權工作委員會、對外聯絡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英文期刊工作委員會、醫藥期刊工作委員會12個工作委員會,其在組織建設、學術研究、教育培訓、新媒體運營、品牌運營、智庫打造、科普活動、版權工作、對外聯絡、青年編輯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工作委員會不斷整合資源、多措并舉,以“品牌運營工作委員會+新媒體工作委員會”“醫藥期刊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智庫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等“1+1”組合形式,開展專業領域的科學普及、技術交流、專業培訓等系列活動,從而“讓資源活起來、品牌響起來、隊伍聚起來、村民富起來”。
(三)推動專業集群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個性化服務
近年來,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不斷探索以學科內容為基礎的集群化發展之路。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在醫藥衛生、材料、土木建筑、生態環境、制造裝備等領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具備集群化發展基礎。
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依托建立的學術工作委員會、醫藥期刊工作委員會和英文期刊工作委員會,牽頭試點專業集群建設,目前已建成“工業技術期刊集群”“醫藥衛生期刊集群”“農業環境期刊集群”“自然科學綜合期刊集群”“英文科技期刊集群”“科普期刊集群”這六大領域的科技期刊集群數字化實時展示平臺。基于此,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還可根據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尋找合適領域的目標期刊及專家群體,為鄉村振興提供專業細分、領域細化的服務。
二、科技期刊社團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深化村會戰略合作,量身定制科技服務方案
開展“村會合作”是組織和動員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鄉村振興行動的有效途徑之一??萍计诳鐖F所依托的期刊與專家、學者有密切的聯系,能夠撬動強大的科技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服務。開展“村會合作”是科技期刊社團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促進科技對口幫扶,形成個性化科技服務的有效模式。
為了貫徹落實“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精準化要求,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分別與重慶市巴南區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北碚區東升村簽署了《鄉村振興合作意向書》,與重慶市巴南區二圣鎮人民政府簽署了《科技服務協議》,明確“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利用重慶科技期刊智庫平臺,圍繞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教育、生態保護等內容,根據鄉村的實際需求,組織專家開展免費智庫調研和提供村務資政參考”,主動融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作,通過戰略合作實現精準化聯系、對接、指導,這也為鄉村后續的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力。
(二)打通人才下沉通道,大力開展科普下鄉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支撐,該戰略的各項環節都需要人才來實施、創新和發展。然而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農村優質人才大量流失和城市人才難以留住,鄉村人才隊伍“空心化”的短板日益凸顯。針對這一突出問題,科技期刊社團一是要加快建設人才下沉的“大通道”,確保科技人才“下得去、能用上、有實效”;二是要創新“科技特派員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助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幫扶隊伍。
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遵循這一邏輯,基于“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思路,以享譽全國、揚名期刊界的“編輯大碗茶”學會品牌學術沙龍活動為平臺,聯合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科協、重慶市社科聯等主管和指導部門,匯集期刊行業學會領導、從事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科技期刊辦刊人員,構成“領導+專家+編輯”人才隊伍,以“科普特邀團”的形式,開展黨史教育、醫學保健、作物種植技術、手機攝影等科普講座培訓。同時,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積極探索幫扶項目長效機制,牽頭引導會員期刊背后的科研團隊與鄉村共同服務科技小院,推動專家團隊、研究生帶著科研項目和研究成果下沉鄉村,加速打通科技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三)創新科技期刊賦能鄉村振興思路,強化內生式“造血”機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的一項新事業,這需要新的觀念、思路來謀劃和支撐??萍计诳鐖F要借助期刊集群化力量構筑交流平臺,聚合專家資源,創新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強化整個系統“造血”機能。要想完成好鄉村振興這份答卷,科技期刊社團需要凝聚作者、辦刊人和專家的智慧和力量,主動探討新思路、新方向;積極提高站位、拓寬視野,推進鄉村振興又好又快向前發展。
以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舉辦的“新時代中文科技期刊改革與發展論壇”“西部科技期刊改革與發展論壇”等學會品牌活動為例,各活動特別設置“農業期刊分論壇”,邀請中國西部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組織從事農業科技期刊出版的編輯、科研人員圍繞“農業科技期刊如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議題,為農業期刊集群服務“三農”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專業意見,同時為西部乃至全國各省市科技期刊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思路與建議。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工作委員會將可行性思路整理成報告推介至學會結對的鄉村,這種“造血”式賦能鄉村振興的活動影響力較大,其效果也在實踐過程中得以延續。
(四)做優做強內容服務供給,不斷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科技期刊作為知識存儲、積累的重要載體,銜接著“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兩翼,科技期刊社團則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科技期刊,在“知識生產—傳播—轉化(應用或服務)”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能夠為鄉村振興與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具體而言,科技期刊社團一方面可加強與作者、專家、編輯多方之間的配合,利用媒體平臺將科技成果“二次翻譯”,為科研論文的生產和傳播搭建橋梁,實現科技期刊的內容增值;另一方面可為科研人員和實驗基地牽線搭橋,促成理論技術的成果轉化,為農業發展現代化提供前沿的經驗借鑒。
例如,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通過邀請學會會員單位的作者,把天津農學院劉同海教授團隊在《智能技術學報》刊發的英文論文《AI養豬:如何用人工智能監測豬只體溫》,以論文導讀的形式發布在學會的微信公眾平臺,助力科技成果的深度挖掘、二次加工與廣泛傳播。為了進一步實現知識傳播向知識轉化的轉型,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聯合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利用“重理工期刊谷”學術平臺策劃“人工智能與養豬”線上直播活動,匯集學術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聚焦智慧化養豬新方法并進行深度解讀,為生豬養殖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實踐方案。
(五)打造全媒體矩陣平臺,延伸科技期刊服務觸角
科技期刊社團可依托其在行業深耕多年積累的行業、媒體等資源,打造“官網+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抖音+知乎”的全媒體矩陣平臺來服務鄉村振興,這也有助于實現1+12的疊加效果。特別是在新一輪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社團應緊扣鄉村振興戰略,衍生新的服務形態,開拓新的思路,使全媒體矩陣平臺逐步從內容提供者向內容服務者轉變。
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站、郵箱以及會員單位的新媒體平臺資源,為鄉村特色農產品銷售、鄉村旅游推介提供全媒體、立體化的宣傳。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還尋找到了科技期刊社團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利用全媒體矩陣宣傳“走進美麗鄉村,交流編輯哲學之道”和第19次“編輯大碗茶”學術沙龍活動,引導參與者通過以購代捐的消費幫扶方式購買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同時,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也引導會員單位的媒體平臺聚焦鄉村振興這一議題,將自身的品牌優勢和鄉村特色相結合,彰顯科技期刊社團的社會關懷,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公益力量。
三、結語
科技期刊社團探索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一次有益嘗試,這能使科技期刊的觸角延伸到鄉村基層,科技期刊資源也會得到充分整合,讓創新要素實現自由流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時代發展的重大機遇期,科技期刊社團必須“跳出期刊辦期刊”,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主動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深化村會戰略合作、推動人才下沉、創新鄉村振興思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
[2]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J].社會主義論壇,2019(07):4-6.
[3]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鄉村振興,2022(04):8-15.
[4]彭熙,徐書令,何欣,等.重慶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21[R].重慶: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2021.
[5]葉興慶.邁向2035年的中國鄉村:愿景、挑戰與策略[J].管理世界,2021(04):98-112.
[6]鄭慶昌,宋國林,王東炎.透視“科技特派員”制度:農村科技推廣體系轉變與破解“三農”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4):1-9.
[7]習近平.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J].求是,2002(16):13-16.
[8]丁佐奇.科技期刊多維度助力科技創新與“雙一流”建設[J].科技與出版,2018(09):11-15.
[作者簡介]謝冬凌(1996—),女,廣西柳州人,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學術交流部編輯;(通訊作者)張弘楊(1990—),男,河南許昌人,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期刊部主任;吳瑜(1991—),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編輯部副主任;劉舒婷(1995—),女,四川宜賓人,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新媒體部負責人;彭熙(1965—),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社長,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