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文章以B站為例,分析B站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內在動力和獨特優勢,認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載體進行創新,從“入駐平臺,加強互動”“堅定方向,注重內容”“建設隊伍,加強培訓”方面開展相關工作,取長補短,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效,實現創新發展。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B站
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根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95億,占網民整體的94.6%。網絡視頻實現普及化、大眾化。同時,相關學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高達95.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使用手機短視頻,其中“每天觀看2~3次手機短視頻”和“差不多空閑時間都會看”的比例達到56.6%。
嗶哩嗶哩是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綜合性視頻社區,被用戶親切地稱為“B站”。根據艾瑞咨詢報告,2020年B站35歲及以下用戶占比超86%,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B站月均活躍用戶達2.72億。B站不同于抖音、快手等覆蓋全年齡段的短視頻平臺,也不同于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視頻分發平臺,它具有年輕人高度聚集性、視頻內容多元性以及社區互動頻繁性的獨特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載體。
一、B站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內在動力
當前,被稱為“Z世代青年”的新一代高校大學生具有許多新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同時,隨著時代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時代發展脈搏,適應新形勢,創新載體、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從而實現創新發展。
(一)融入高校大學生“圈層”的需要
在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已經深度融入網絡媒體,受到網絡生活的深遠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大學生的“圈層”現象,它指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基于信息獲取定制化、個人社交圈子化、交互關系層級化而形成的一種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層中進行信息交互的現象和趨勢。也就是說,高校大學生僅從抖音、B站、微博等偏好的信息渠道和圈子獲取信息,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之間筑起了信息屏障,不利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心聲,破除壁壘,強化雙向互動,傳播主流價值觀,改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之間出現的“孤島效應”。
(二)突破高校教育實效性困境的需要
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但受限于教育資源投入和研究探索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完全把握高校大學生的新特點、準確適應網絡發展潮流。同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師生交流互動不足、教師教育權威性下降、教學監管不到位和教學內容質量亟待提高等困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的育人實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發揮。因此,為了突破現有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亟須創新,利用新載體、新方法,傳播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奏響主旋律的新樂章。
(三)順應網絡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動適應網絡發展潮流,秉持創新理念,筑牢思想政治網絡新陣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統籌整合可以利用的網絡資源,調動積極因素,探索高校大學生愿意接受、樂意接受、想要接受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實現立德樹人凝聚力量。
二、B站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獨特優勢
B站于2009年正式成立,起初是一個以漫畫、游戲等內容為主的小眾二次元社區,后來其不斷破圈,吸引大量年輕用戶和創作者進入社區,實現了自身多元化發展。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B站與其他網絡載體相比具有獨特優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深入研究,發揮B站的平臺、內容、互動等方面優勢,以解決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動力。
(一)平臺優勢
第一,平臺用戶年輕化。B站是年輕人高度聚集的社區,其用戶群體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高度重合。根據B站官方公布的數據,2020年,B站35歲及以下用戶占比超過86%,可以說,B站是專屬年輕人的視頻社區,這一特點是其他視頻(短視頻)平臺所不具備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B站作用,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新陣地。
第二,平臺優質吸引力。當前,B站不僅吸引了年輕人群體,還吸引了大量官方媒體入駐,如共青團中央、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受到了年輕用戶歡迎和喜愛。以共青團中央在B站的官方賬號為例,截至2022年10月,其在B站擁有989.5萬粉絲,發布4000多條視頻,收獲2.2億次點贊。平臺優質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B站作為新載體,能夠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且重量級官方媒體入駐B站,有利于各種優質內容適時產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第三,平臺跨界合作。近年來,隨著自身多元化發展,B站舉辦了以傳播主流文化為主的各種跨界活動,擴大了平臺影響力。例如,2020年9月,B站定制的用于科普傳播的視頻遙感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成功發射,以助力科普,鼓勵新一代的青少年探索未來。又例如,B站發起的“知識光年青少年科普計劃”“知識光年青少年美育計劃”以及“致我們熱愛的書籍”系列專題活動等,活動內容精彩,思想有深度。高校大學生只要打開B站,就能了解海量的科普知識,與頂級專家學者、名師大咖、頭部博主進行交流和學習。B站的跨界合作與破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主旋律,以有趣活潑的方式引導高校大學生積極向上,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基礎。
(二)內容優勢
第一,主旋律內容。隨著大量官方媒體和高品質內容博主的入駐,B站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社會主旋律的優質創作資源。例如,國產原創動漫系列《那年那兔那些事》促使廣大年輕用戶產生強烈情感共鳴: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愿在種花家;“沙盤上的戰爭”博主利用沙盤推演,講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過湘江、巧渡金沙江等關鍵戰役的真實情況,厚植家國情懷;官方媒體聯合內容博主結合時代發展,圍繞“兩彈一星”等主題制作大量超燃混剪視頻,以新的視頻形式,激發年輕用戶的愛國情懷。此外,B站還制作了專欄內容,涉及“百年黨史”“脫貧攻堅”“黨的二十大”等方面,分類整合歷史故事、人物事件等高質量內容,以精美形式呈現,引導廣大青年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第二,知識技能內容。根據B站2021年11月公布的數據,有1.83億用戶通過B站開展學習,是我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近4.5倍。這主要依托于B站海量的通識科普、語言學習、考試、考證等優質視頻制作內容。同時,“學習大牛”傳授經驗技巧,進行學習直播,也讓用戶可通過直播自習室進行學習打卡,互相督學,從而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和素養,實現人生理想,擔當時代重任。正如央視網2019年發布的《知道嗎?這屆年輕人愛上B站搞學習》,當前,B站已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學習陣地,有利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第三,自我發展內容。B站不僅提供各類娛樂休閑內容來緩解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廣泛關注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提供相關內容服務。例如,2022年3月,B站正式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達成合作。用戶通過B站搜索“抑郁”“焦慮”等關鍵詞,可鏈接“能量加油站”等專有內容,以心情樹洞來私信傾訴,B站還分類整合“聽聽醫生怎么說”和“聽聽他人的經歷”等相關視頻,為用戶提供在線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此外,B站還整合制作跑步、健身、籃球等運動的高質量教學視頻,介紹科學方法、計劃和經驗,促進廣大青年自我發展。
(三)互動優勢
第一,彈幕文化。彈幕文化是B站最大的特色。在視頻畫面上,用戶通過編輯詞匯、句子等信息,組成彈幕,分享感受和心情。例如,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視頻上,“自豪”“驕傲”等彈幕不停刷屏,生動地體現了廣大青年的愛國情懷。彈幕最大的特點是即時性和感染力,當用戶聚焦同一個視頻、同一個畫面時,彈幕的“虛擬共時性”能夠引發用戶的價值認同,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合理利用彈幕,迅速拉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形成共識,從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第二,互動評論。除了彈幕文化,B站視頻下方的評論區也互動頻繁。用戶通過評論,既可以完整詳細地表達想法,又可以簡單地分享心情。例如,在B站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的視頻下方,聚集了大量作為軍迷的年輕用戶,他們詳細講解了“福建艦”的武器配備,分析了其戰斗力及優勢,其評論內容及回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廣大年輕用戶強烈的表達欲望和想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評論,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利用評論,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導。
第三,點贊點踩。除了彈幕文化、互動評論,用戶還可以對視頻、評論和彈幕進行點贊、點踩,甚至舉報相關內容,加入社區的“風紀委員會”,維護B站的社區規范。B站專設了“小黑屋”,用于公示由官方和“風紀委員會”認為的違規和違禁稿件、評論、彈幕等,并標明處罰原因和處罰結果,發揮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在B站,更高的點贊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更多的流量,這可以激發博主的創作熱情。B站鼓勵用戶主動點贊或點踩,既能精準反映用戶對創作內容的反饋,又能使用戶強化責任意識,參與社區管理監督,維護社區健康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B站的點贊點踩,實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提高活躍度。
三、B站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建構路徑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以B站為代表的新載體的獨特優勢,就需要建立全面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與時俱進、揚長避短,從內容創作、發布和傳播上加強互動反饋、優化監管等,從而形成合力,發揮新載體的最大實效。
(一)入駐平臺,加強互動
目前,大多數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完成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等網絡平臺的傳播矩陣建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近年來,高校通過入駐B站,發布校內新聞、通知公告,創作或轉載大量有趣活潑的視頻,拉近了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彈幕文化和互動評論,實時關注大學生的想法,及時回應他們的關注焦點、熱點,積極主動地加入大學生群體,與他們加強交流互動,從而激發其參與思想政治的熱情。此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斷強化互動,暢通交流渠道,才能有效發揮關懷學生、引領思想、凝聚力量的強大作用。
(二)堅定方向,注重內容
根據相關調查,90%以上的高校著力探索內容供給和話語形式的創新,用可視化圖解、短視頻、動漫、微電影、互動新聞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在現階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單向的內容傳播轉向多元化傳播,應始終堅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內容第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準確把握大學生需求,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圍繞紅色歷史、時事政治、校園故事等內容進行內容創作或轉載,積極探索新形式、新方法,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方向性、優質性和連續性。
(三)建設隊伍,加強培訓
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將責任落實到人,做好激勵考核,統籌協調高校資源和專業力量,提高內容創作、媒體運營以及網絡監管等工作質量。同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定期培訓人才隊伍,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與專業素質,從而及時敏銳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預判網絡輿情。此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需要統籌各方力量,鼓勵廣大師生利用新載體及其優質教育資源,切實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8-31)[2022-11-14].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2/0926/MAIN1664183425619U2MS433V3V.pdf.
[2]王建亞,張雅潔,程慧平.大學生手機短視頻過度使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0(13):84-95.
[3]嗶哩嗶哩.關于我們[EB/OL].[2022-11-14].https://www.bilibili.com/blackboard/aboutUs.html.
[4]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70-74.
[5]人民網.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2016-12-09)[2022-11-14].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鐵錚,楊濤,李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特點、新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22(Z1):34-36.
[作者簡介]李帆(1997—),男,甘肅臨夏人,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