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這也使得一些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對此,教師應轉變育人理念,充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文章闡述了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干預的意義,并探討了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策略。
關鍵詞:家校協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諧共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規劃課題“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及干預機制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0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元麗(1980—),女,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老君坡鎮中心小學。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當下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問題之一。青少年受學業壓力、家庭環境以及人生閱歷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若不及時疏導,會導致青少年產生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從而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為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主導作用,承擔起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任。而家庭作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也要發揮引導作用,與學校形成聯結機制,從多個維度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為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一、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干預的重要意義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發展的黃金階段,但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不夠成熟,不具備自主解開心理疑惑的能力,因此,這也是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階段。近年來,我國尤為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希望能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學習環境。但學生并不是一直都在學校內,學校能夠發揮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有限。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家校協同共育的作用,形成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力。家庭是學生的避風港灣,有時候學生更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這就決定了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具體來說,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疏導工作具有如下幾方面的意義。
家校協同共育能夠充分發揮教育的合力作用,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概率。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除了在學校學習,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家長相處。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能夠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疏導。同時,家長是學生最為信賴的親人,家長的支持與理解對青少年而言是最好的心靈撫慰。
家校協同共育能夠提升校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一般來說,青少年在校園內會克制、隱藏自己的內心情感,不會完全表達出來,等回到家后才會呈現最真實的心理狀態。而家長作為學生最親近的人,更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學校要根據家長的有效反饋,才能從多元視角了解學生的內在情緒變化,進而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展開教育輔導工作,最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著,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其一,部分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誤區,誤以為學校是唯一的教育責任者,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價值,這導致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其二,部分家長輕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并與學校存在溝通壁壘,這阻礙了學校對相關青少年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健康輔導。其三,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家長忙于工作,對青少年的關心較少,導致親子關系變差,這使得家長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其四,學校在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需要家長協同教育,發揮家長的重要引導作用,但部分家長無暇顧及學生錯誤的思維觀念,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無法發揮應有的價值。
三、家校協同視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干預的策略
(一)增強家校協作意識,開展家校合作共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要想充分發揮家校協同共育的重要作用,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就要增強家校協同共育的意識,促使家庭與學校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疏導工作,使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與家庭的雙重關愛。傳統教育教學理念下,人們更關注青少年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視。部分家長認為培育學生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無法在其中發揮作用,這種理念是不正確的。家長和學校要形成家校協作意識,一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首先,對于學校來說,應著重從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入手,提高各科目教師教學能力,讓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2]。學校可以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活動,或開展相應的心理教育講座,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讓教師深刻地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從而使教師愿意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從家庭的方面來看,家長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積極與教師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具體表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要將學生在家里的真實狀態反饋給教師,讓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家的具體情況。只有讓教師與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才能有效提高家校共育的育人效果,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例如,在開展有關挫折教育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時,教師首先要向家長咨詢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對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并為家長說明學生目前可能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隨后,教師要發揮專業的指導作用,引導家長利用家庭活動來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對學生進行疏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讓家長意識到心理健康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只有解決相關的心理問題,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二)注重學校主體責任,打造家校共育平臺
除了要增強家庭與學校的協同共育意識,我們還要有效突破家校共育壁壘,疏通學校與家庭溝通的渠道,打造家校共育平臺,借助平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也是當下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想構建家校共育平臺,學校要做好前期的調查準備工作,并且利用已有的教學實踐經驗,優化心理教育方案,真正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任務中。必要時,學校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來進行全面的心理素質調查工作,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幫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學校應將調查結果保存好,為今后制訂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提供參考[3]。學校還應以調查結果為依據,與家長一起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家長與學校的溝通效率,學校可以積極構建家校共育平臺,暢通溝通渠道,突破家校溝通壁壘。學校可以利用線上交流平臺,向家長分享相關知識,提升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的疏導。家長也可以在交流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教師及其他家長交流,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例如,在青春期相關知識的教育中,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特點,并正視青春期身體的各項變化以及心理的各種變化。對于該教學主題的部分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公開討論,那么育人效果反而不明顯。對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家校共育平臺的重要作用,將與青春期相關的知識內容或講座鏈接分享給家長,讓家長利用家庭教育的時間與學生溝通,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心里的疑惑。對于學生存在疑惑的問題,家長可以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解開疑惑,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4]。
(三)重視活動培訓,全面提升心理認知
學校方面應組織家校共育主題活動,以家校共育的方式,降低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5]。但在實際的教育中,不少家庭并沒有意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使得家校共育難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對此,學校應積極對相關家長進行指導,轉變這些家長的育人觀念,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只有通過家校聯合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學校在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培訓時,應重視活動培訓的作用,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生的教育活動中。在活動培訓過程中,教師應多與家長溝通,建立家校溝通長效機制,提高與家長溝通的頻率,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為家長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6]。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訓能夠讓家長在參與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找到更恰當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般來說,青少年比較敏感,而且在學校的表現較為克制,只有在家庭的氛圍中才能呈現最真實的自己。父母與孩子比較親近,更容易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波動。因此,教師在有效溝通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線上交流平臺向家長了解學生近期的心理狀態,并做好記錄,分析學生的心理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針對性地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制訂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并與家長一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引導。在引導過程中,教師要完成學校育人部分,而家長則要在家庭中完成家庭育人部分。例如,對于有一定叛逆心理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糾正學生錯誤的認知、歪曲的信念,讓學生形成從積極、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家長通過精神分析療法幫助學生找到焦慮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另外,對于某些心理問題,學生可能羞于表達,即使面對家長也不愿開口。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書信的形式向家長或老師闡述自己的心理難題,這樣一來,家長或教師在收到學生的心理求助之后,就會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結語
總的來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必須引起學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視。學校要主動承擔起科學育人的重要責任,同時發揮科學引導作用,與家庭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時,讓青少年感受到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關愛。而家長則要主動更新教育理念,積極配合學校,言傳身教,發揮榜樣作用,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樹輝,周華珍,李曉雯.體育鍛煉和休閑活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北京教育(高教),2022(11):49-52.
[2]馬汴京,張元峰.父母高教育期望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基于親子間教育期望差異的視角[J].青年研究,2022(5):32-44.
[3]湖南省委政研室,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婦聯聯合調研組,等.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關于衡南縣家校共育試點工作的經驗與啟示[J].新湘評論,2021(20):56-57.
[4]張永雄,舒曉春.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分析共享聯動機制的構建[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6(3):61-66.
[5]吳治宏,劉曉靜,王鶴瓊,等.家校合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中重要性的分析[J].職業技術,2019,18(9):90-93.
[6]蔣秀江.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