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黨史專家、少將邵維正作主旨演講。
近幾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慶祝建黨100周年的重要講話和中宣部發布第一批46種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后,精神譜系已經成為理論界、學術界的研究重點,也成為社會上的熱門話題。
《人民周刊》政治敏銳性強,在精神譜系的研究與傳播方面力度很大,走在眾多報刊的前列。2022年先后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推出增刊、出版《鑄魂育人》(4冊),今年又舉辦精神譜系楹聯書法展,并聯合天津大學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中心和中國書法大廈召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研究與傳播”座談會,唱響了主旋律,弘揚了正能量,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值得慶賀和贊賞。
不論學習研究,還是傳播弘揚,都會讓人思考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種精神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此,我與大家交流探討。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我們這個百年大黨特有的政治優勢和成功奧秘,也充分展現了共產黨員的高尚風范和道德品格。精神譜系的首要特征就是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作為思想基礎,確立偉大理想、堅定必勝信念成為共產黨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
作為精神譜系之源的偉大建黨精神,第一條就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統領著四個方面、32個字的內涵。這一核心內涵同樣體現在各種精神之中,如井岡山精神的“堅定執著追理想”,蘇區精神的“堅定信念”,照金精神的“信念堅定、愛國為民”,長征精神的“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延安精神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東北抗聯精神的“堅定的信仰信念”,雷鋒精神的“信念的能量”,等等。理想信念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成為精神譜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積淀著豐厚的傳統文化,也造就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文化基因和理念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既有愛國忠誠、民貴君輕、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抑惡揚善、扶貧濟困,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規范,又有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求大同的價值觀念,還有大道之行、求同存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交往原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字里行間得到生動的體現。比如,偉大建黨精神中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長征精神中的“嚴守紀律、緊密團結”,抗戰精神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科學家精神中的“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絲路精神中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等等,更多的雖未直白表達,而往往蘊含在潛移默化之中,卻無不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核。更重要的是,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和需求,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升華和創新。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站穩人民立場、實行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根本的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這些基本理論和重大原則必然會反映并體現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涵之中。
人心所向反映出時代的變革要求,也代表著歷史發展的主流。縱觀各個時期呈現的偉大精神,人民至上的理念成為共同的概括語。比如,偉大建黨精神中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蘇區精神中的“一心為民、清正廉潔”,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焦裕祿精神中的“親民愛民”,抗震救災精神中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脫貧攻堅精神中的“上下同心”“不負人民”,等等,充分體現共產黨員對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取向。我們黨始終與人民大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標志。
偉大實踐孕育著偉大精神,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取得規律性的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是憑空出現的,更不是人為促成的,而是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豐富實踐中磨礪積累起來的,是在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的過程中凝練探索出來的。
我們不妨設想,如果沒有湘贛邊界開創新路的奮斗,就不會有井岡山精神;沒有萬里艱難跋涉,就不會有長征精神;沒有陜北13年的堅守,就沒有延安精神;沒有蘭考的戰天斗地,就沒有焦裕祿精神;沒有限期決戰貧困的扎實推進,就沒有脫貧攻堅精神。
實踐才是轉化為精神的必由之路,正是有了出生入死的革命戰爭、艱辛拼搏的建設事業、敢闖禁區的改革開放、勤奮創新的科學實驗,才造就出震撼人心、彪炳千古的一系列偉大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形成、接續和發展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是單一的,而是系統全面的。2021年9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梳理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種精神,并由新華社公開發布。也曾有研究者收集到具有較大影響的90余種精神。
從精神譜系的內容分類來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中宣部發布的第一批46種精神,就反映出多種類型。比如,事件型的有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疫精神等,地域型的有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特區精神、絲路精神等,人物型的有張思德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王杰精神、女排精神等,科技型的有“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
從精神譜系形成的歷史時期來看,具有覆蓋黨的百年歷史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能夠反映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四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精神面貌和偉大成就,而且照應到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各類群體,矗立起立體又形象的時代標識和精神豐碑。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什么會不斷線、不失傳,歷經百年而不衰,而且能跨越時空,顯示強大生命力?這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精神譜系確立不易,幾代人曾歷經艱辛;而歷久彌新也不易,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具有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歷來強調要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把黨的偉大精神一代一代接續下去,發揚光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傳承精神譜系的工作機制不斷增強,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面臨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有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應對,更要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政治責任,唱響主旋律,聚集正能量,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進。
一種精神就是一面紅色旗幟,也是一股強勁動力。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更要自覺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學習、研究、傳播、弘揚制度化常態化,落實有效的實際舉措,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使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滋潤年輕一代的政治營養,并更具強大的公信力、引領力、凝聚力,讓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后繼有人、發揚光大。
(作者為著名黨史專家、少將,本文為作者在“弘揚光榮傳統? 賡續紅色血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研究與傳播”座談會上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