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導,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作主旨演講。
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深入學習、研究與闡釋,是理論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第一批46種偉大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中砥礪形成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這兩個同根同源理論學說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龐大系統和完整體系,擁有連貫的思想基礎內核,集中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品質、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貌,是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概括。其中對抗戰精神的研討、確立、公布,也有一個不斷學習、深化研究和統一認知的過程,還應包括探討如何用于學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具體教學實踐中。
1992年5月,我從步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崗位起,即投身抗日戰爭史學相關研究,后來擔任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15年,也擔任過中國日本史學會侵華日軍暴行史專委會會長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學會會長多年,關注和從事中國抗戰史學的研究30多年。其間,最為欣慰的是,成為最早在博物館界、史學界提出抗戰精神的研究與宣傳人員之一。
2004年8月,我在西柏坡紀念館參加由中宣部組織召開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會議期間,向時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王新華提出,借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在抗戰史學界(我們當時都擔任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倡導對抗戰精神的研究與宣傳。2005年9月13日,王新華在全國部分抗戰紀念館館長論壇上,正式提出要研究抗戰精神,并明確最先提出這一精神研究的人是我。當時,我陪同南京市委主要領導同志出訪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和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回到南京后,新華社記者采訪了我,連續發了《朱成山:我為何提議研究“抗戰精神”》和《朱成山:淺談什么是“抗戰精神”》(《現代快報》,2005年7月5日)等文章,國內許多媒體作了報道和轉載,史學界開始關注抗戰精神的研究和宣傳。
那么,我為何提議要研究抗戰精神呢?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百年來抗擊一系列外敵侵略的唯一一次勝利,需要我們認真進行總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總結抗戰精神;二是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說到底是抗戰精神的勝利;三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光大抗戰精神。
后來,我陸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華日報》以及抗日戰爭史學研討會上,發表過《偉大抗戰精神助力民族復興》《弘揚抗戰精神的鮮明時代理據》《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光耀江蘇大地的抗戰精神》等各類有關抗戰史的論文18篇。特別難以忘懷的是,我曾經利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的機會,于2014年12月13日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講解,總書記提出有關抗戰史學的68個問題,我都一一作了匯報。他對這段歷史的關注和專業的程度令我敬佩,并囑咐我要對微觀的歷史作深入的研究,把歷史的細節問題弄清楚,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和鞭策(《現代快報》2014年12月17日封三:“習近平參觀江東門紀念館時提出68個問題? 館長朱成山:習近平是我接待過的提問最多、最專業的‘觀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我牽頭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抗日戰爭史重大項目并獲得批準。從2016年起,我作為這一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聯合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領導共同主持,與國內一批從事抗戰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起,進行了為期6年多的“微觀史視域下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目前基本完成了這一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史學研究成果。
鑒于我對抗戰史學有所研究,并且發表了一系列論著和論文,外文出版社的領導主動向我約稿,讓我撰寫一本題為《抗戰精神》的解讀專著,并表示要用中文、英文、日文等多國文字公開出版。
接受這一任務后,我對抗戰精神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歸納提煉,在該書的第一章里把抗戰精神概括為“東方醒獅? 勝利密碼”,并用第二章至第五章四個主要篇章,圍繞抗戰精神的四個主題詞,即“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選擇講述了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楊靖宇、趙一曼、左權、茅盾、茅以升、羅忠毅、巫恒通、范長江、鄭文道、何云等的典型故事,還講述了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劉老莊連、平型關大捷等歷史事件。通過一個個立體的抗戰英烈故事,詮釋什么是抗戰精神。最后一章用當代英模人物鐵人王進喜、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守島英雄王繼才和王仕花、大國工匠艾愛國和人民教師張桂梅的動人故事,闡釋抗戰精神在新中國、新時期、新時代不斷得到賡續和發揚光大的例證。
雖然由于報審的原因,這部4年前完稿的書籍至今還沒有公開出版,但近年來我獨著、合著、主編的抗戰類書籍已出版27部,如南京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的《中國社會各界抗戰百杰》、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二戰中的國際大屠殺與民眾受難》等書籍,為弘揚抗戰精神作出了理論闡釋。
2017年7月,我在常州大學創辦了國內高校第一個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于同年11月正式掛牌成立。6年多來,研究院創新了一系列有關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與宣傳的做法,在教育界和博物館界產生了積極影響。
從2017年12月開始,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學術團隊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進行研究,先后與中共一大紀念館、南湖革命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雷鋒紀念館、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等全國30多家革命紀念館交流和探討。在此基礎上,2019年5月18日,常州大學率先推出了《中國共產黨30種革命精神展》全國首展,此后又陸續應邀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博物館、海南瓊臺師范學院、無錫名人故居、常州三杰紀念館、溧陽高級中學等處進行巡展。
中宣部公布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后,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于2021年11月28日原創并推出了《中國共產黨46種革命精神展》全國首展,新華社、央廣網、新華日報、江蘇電視臺、常州日報等媒體作了大量報道。隨后,應邀去江蘇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和南京公安局等處巡回展出。
從2020年8月開始,常州大學組織拍攝制作《鑄魂育人——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20講》(簡稱“常大紅課”)。其中,第一批陸續拍攝《建黨精神》《抗戰精神》等10種精神20集“紅課”,每種精神分為上下兩集,每集45分鐘。上集特邀該種精神相對應的革命紀念館館長作為主講人,該紀念館講解員、研究員共同參與,依托該館豐富館藏革命文物和史料,力求講得鮮活生動;下集邀請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位教師講某種精神的背景、時代價值和教育意義,力求在理論上講深講透。
拍攝制作團隊先后去過上海、嘉興、井岡山、延安、北京、丹東、大慶、撫順、聊城、博山等地,與10多家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合作,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終于完成了這一計劃。“常大紅課”已經作為特色音像教材,進入常州大學思政課堂,近5萬名大學生接受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系統教育與熏陶,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2022年5月4日,全國“百家館校革命文物周周講”正式啟動,以“騰訊會議”為平臺進行直播,由常州大學4位思政課青年教師作為主持人,每次活動邀請一座革命紀念館(或高校馬院)的一位講解員(或思政課教師)講述一件革命文物,講述時長為10分鐘左右,一校一館兩位點評人進行3分鐘左右點評。2023年1月起,改名為“云上微思政課——全國百館百校革命文物講壇”,目前已有中共一大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全國32家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的32位明星講解員,講述32件重要的革命文物故事。這一活動受到時任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等領導肯定,要求在全國推廣和擴展。
(作者為常州大學紅色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導,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本文為作者在“弘揚光榮傳統? 賡續紅色血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研究與傳播”座談會上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