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娜在座談會上發言。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定是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建設,也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拋棄和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始終無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百余年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積累而出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薪火相傳、服務人民、砥礪前進的精神動力,是14億中國人民傳承中華文化、內化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精神體系。我們要涵育文化自信,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教育強國、文化強國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由一系列黨的偉大精神所構成,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包括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它們產生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實踐,內生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這是他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的一段深情告白,也深刻闡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與新中國史,與改革開放史,與社會主義發展史,與中華民族發展史相伴而生、血肉相連。
對于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思考深邃,認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因此,涵育文化自信,必須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深入研究,需要從逐一突破、以點帶面,到通盤考慮、全面深入。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化傳承,始終需要深刻的思想作為自信的支撐。例如,某一種精神,它為什么會出現,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如何,這種條件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某一具體精神的出現為何順應了當時的社會形勢和歷史潮流;它的孕育而生作出了怎樣的歷史貢獻,這種貢獻對今天意味著什么,進入新時代又被賦予了怎樣的新的內涵,實現了怎樣的功能;精神譜系之間各個精神是怎樣的生成邏輯,是怎樣的內在關聯;放在大的歷史與邏輯中,放在唯物史觀的世界觀之下,又為今天文化自信的傳遞和涵育提供了怎樣的方法論和指導意義;等等。這些由問題導入的一系列理論命題,都需要深入地思考并著力去挖掘。
涵育文化自信需要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需要堅定不移地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觀念去理解世界,書寫時代,蓬勃實踐。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時代、基于實踐,由實踐所鑄就。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內嵌著中國人的豐富思想、情感和道德判斷,是中國共產黨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信念、理想追求。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相伴而生,是中國人民自強自立、馬克思主義守正創新的精神成果和行動指南。可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涵育文化自信的有效抓手,是新時代涵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著力點。
涵育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涵的價值追求,精神譜系的形成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形成是一個精神構建的過程,意味著也是觀念生成、有機演進的過程。精神譜系中每一種偉大的精神,都是對歷史與現實的認知、歸納、提煉和總結,進而以高度凝練的符號和話語進行涵育和傳遞。新時代文化自信是精神譜系的價值坐標,精神譜系也會圍繞著文化自信而逐步豐富。
涵育文化自信需要學校教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傳承發展、內化外化同樣需要高質量的教育。新時代涵育文化自信與教育高質量發展必然密切聯系,文化自信有效培育亟須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的學校教育需全面落實“以文化人”和“立德樹人”的責任擔當和偉大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涵育文化自信、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文化自信不可能自然生發,產生于純粹的主觀,而必然需要外在引導和內在共情。教育作為涵育文化自信的關鍵手段,教育高質量發展可為涵育文化自信的有效和成功提供平臺和機遇。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抓手,以涵育文化自信為指引,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培養人民具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所需的文化素養和價值追求之時,可以教育之力筑牢文化之根,以精神譜系之力強健文化之魄。
(作者為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1JDSZKZ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