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教授陳立勇在座談會上發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多次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給予高度評價,多次強調要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弘揚好。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再次強調指出:“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孕育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王進喜同志崇高風范、優秀品質的生動寫照,是我國石油工人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鮮亮時代坐標、寶貴思想結晶和絢爛理論之花。新時代加強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與傳播,奮筆寫好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文章,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用力。
重視史料搜集。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是研究歷史的前提和基礎。大慶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工業博物館,是一座蘊藏著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高地。從大慶油田地質勘探到大慶石油會戰,從工業學大慶到一座現代化石油城的崛起,大慶60多年的開發建設歷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召喚,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形成了一系列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教、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文史資料,留存下了松基三井、鐵人一口井、“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發源地,以及1205鉆井隊、1202鉆井隊等標桿生產單位,涌現出了以鐵人王進喜、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為代表的先進典型,鑄就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目前,涉及大慶油田和大慶歷史發展的文史資料集中典藏于各級各類紀念館、陳列館、科技館、檔案館、圖書館等機構中,散見于社會和民間收藏愛好者及當事人手中。近10年來,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團隊一方面高度重視史料的搜集典藏,建起了大慶精神文獻中心,通過有償購買、翻印復制、志愿征集等方式盡可能多地搜集各類文史資料,去偽存真,并在學習和研究活動中加以運用;另一方面積極“創造”史料,在遵循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的基礎上,運用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科學采集大慶油田創業者、親歷人的個人記憶,經過系統編輯整理,出版了《大慶石油會戰口述實錄》(1—3卷),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口述歷史研究”(編號:20BDJ077)的階段性成果,成為開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研究的重要史料,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認可。
提升學理闡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一個專門的科學問題,需要開展全面、立體、深入和規范的學術研究。理論研究要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就不能只是單一視野的觀察、單一學科的思考。一方面,要拓展理論研究視域。大慶精神不僅是大慶的精神,鐵人精神也不僅是王進喜的精神。大慶是黨之大慶、國之大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民族的精神、黨的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思想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賀信中指出:“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體現。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團隊一直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置于1840年以來中國近現代史的宏大歷史背景下去考察,置于100多年黨史、70多年新中國史、40多年改革開放史以及新時代10年的偉大成就中去考究,置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去考量,深刻揭示形成條件,準確闡釋科學內涵,全面闡述時代價值。另一方面,要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善于運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和交叉學科等學科方法,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黨建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理論,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涵,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近年來,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團隊相繼出版了《大慶精神及其當代價值》《鐵人精神》等學術著作和一系列科研論文,逐漸提升了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科學認知和學理闡釋。
推動應用轉化。科研成果的價值在于運用,體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文化傳承賡續、增進人民福祉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當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作為高校的黨史工作者,開展精神譜系研究,應圍繞立德樹人下功夫、聚焦“三全育人”做文章,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大慶師范學院因油而生、因油而興,自1965年建校以來始終堅持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辦學育人,不斷推動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一方面,學校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育人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落實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之中,不斷深化創新辦學育人實踐。從思政課主渠道有機融入特色必修課程系統打造,從課程思政元素運用到“大思政”善用之,從文化校園建設到學校文化品牌形成,時時處處都體現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轉化與運用。《鐵人精神育人》社會實踐課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學校《鐵人精神育人》案例連續三年入選教育部社科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發展報告》。另一方面,依托大慶紅色文化資源,2018年學校建設獲批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大慶師范學院),作為全國高校傳承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重要陣地。研修基地擁有政治資源、教學窗口、地企支持、師資人才、科研支撐等綜合優勢,實現了研修計劃套餐化、研修路線特色化、教學形式多樣化、課程研發品牌化。自獲批以來,已經開設了80余期研修班次,系統培訓全國思政課教師近6000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遠播全國200多所高校,研修基地成為大慶師范學院對外展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又一個重要窗口。
強化多維傳播。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講好中國故事、黨的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強化多維傳播,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是黨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一方面,學校組織廣大師生員工,組建各級各類專家教授宣講團和大學生鐵人宣講團,圍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主要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微課程、微黨課、微講述等,借助網絡宣傳平臺,創新網絡傳播方式,在網絡互動中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2021年,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聯合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出品“百年歷程中的偉大精神”系列云講堂,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團隊推出《鐵人精神》微視頻,為各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教材。另一方面,學校善于將重要時間節點作為工作坐標開展有效傳播。2023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學校與大慶廣播電視臺簽訂戰略性框架合作協議,合作編研開發了100個講述鐵人王進喜生動故事的音頻作品《百年鐵人史話》,并在全媒體展播。2023年12月,同名書籍以“文字+音頻”融媒體形式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全景展示了鐵人王進喜感天動地的光輝一生,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總之,加強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與傳播,奮筆寫好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文章,就是要把史料搜集作為基礎點,把學理闡釋作為重難點,把應用轉化作為落腳點,把多維傳播作為關鍵點,開展有組織的教科研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教授,本文為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與實踐”(SJGSX20220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