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臨淄青年學生抗日志愿軍訓團紀念碑,紀念李人鳳帶領鄭海亭等青年學生打響的“清河抗日第一槍”。??(受訪者供圖)
12月9日是中華民族抗戰歷史上最值得銘記的日期之一。1935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并華北的陰謀,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1938年1月5日,日軍入侵山東后,在膠濟鐵路沿線遭遇的第一次武裝打擊——矮槐樹戰斗,正是來自青年學生。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特務團政委鄭海亭不滿20周歲,他作為山東臨淄青年學生抗日志愿軍訓練團成員參加的這次戰斗,打響了功載史冊的“臨淄抗日第一戰”。
近期,鄭海亭之女、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鄭閩江接受本刊記者采訪,講述了父親的真實抗戰經歷。她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戰精神的內涵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氣魄!”
“鬼子沿著膠濟線,一直向東竄。先到張店安營盤,得寸進尺向東犯。臨淄李人鳳,組織學生軍訓團,矮槐伏擊戰,鬼子死傷殘。清河抗日第一槍,名垂青史世代傳。”憶及父親參加“臨淄抗日第一戰”的事跡,鄭閩江發給記者一首流傳至今的民謠。
位于山東東北部的清河地區,涵蓋鄒平、臨淄、壽光等縣域,有連通中國沿海與內陸的主要鐵路干線之一——膠濟鐵路過境。由于交通便利,這里曾是抗戰時期侵犯山東的日偽敵軍活動最猖獗的地區,也是我國軍民抗戰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我父親曾親身見證這段歷史,親歷了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斗爭!”鄭閩江介紹,1937年,鄭海亭中止學業,入伍參加革命,投身抗日斗爭時,正逢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大同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開展伏擊戰,取得八路軍出師以來的首場勝利——平型關大捷。“打過平型關后,115師部分兵力根據中央指示挺進山東,發展山東根據地。那時的山東,人民群眾自發的抗日行動已經層出不窮。”
時任原臨淄縣第二小學校長李人鳳發動學生參加的抗日救亡運動,便是其中一股如日方升的力量。臨淄縣第二小學是鄭海亭的母校,他最初參加抗戰,加入的正是李人鳳于1937年10月組建的青年學生抗日志愿軍訓練團。
矮槐樹戰斗是鄭海亭在抗日斗爭中取得的首場勝利。這場戰斗,如平型關大捷一般,打的也是一場對日伏擊戰。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軍沿津浦鐵路南下,來到物產豐富的山東。津浦鐵路與膠濟鐵路在山東濟南交匯,沿膠濟鐵路向東進犯,可能侵占整個山東。
“敵人先到了淄博周村,又到了張店,距離臨淄只有開車半小時左右的路程了,怎么辦?李人鳳是教軍事的,他想到,打一場埋伏戰!”鄭閩江介紹,在日軍到來以前,李人鳳等人就已經提前得知日軍動向,做好了矮槐樹伏擊戰的戰斗布局。
在臨淄矮槐樹村和合順店村之間的山溝里,有3條利于埋伏的大壕溝,還有4個便于隱蔽的涵洞。“埋伏在下面,根本看不見。”鄭閩江講述道,李人鳳帶領抗日志愿軍訓練團的80余名青年學生,早在1937年12月就已經到矮槐樹村的山溝里隱蔽起來,“商量怎么打,分成了南北兩組,又干了一上午,聯合十幾名鐵路工人把北面的鐵路撬了,卸了約12根鐵軌,還在南面布了石頭”。冬季天寒地凍,他們住在一座祠堂里,少有食物,啃著煎餅度過了1938年的元旦,“條件挺差”。
1938年1月5日,30多個日軍乘4輛手搖巡邏火車由南向北駛來。依照戰斗策略,埋伏在南面的學生不動聲色放行。日軍一路北行,至被撬壞的鐵軌旁,不得不下車查看,“一下來就遭到了伏擊”;又沿路南返,遇到石頭陣,“搬石頭的時候又被伏擊了”。
鄭海亭曾向鄭閩江回憶起戰斗中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幕場景。他與李人鳳一組在南面作戰,戰斗接近尾聲時,他們正準備向北跨過鐵路與戰友會合,突然有3個日本士兵從背后迂回過來。李人鳳身量很高、槍法也準,成為日軍襲擊重點對象。學生于景和見狀大喊:“李老師臥倒!”李人鳳感到被人拉扯了一下,就地趴下,于景和卻被日軍子彈擊中,當場犧牲。鄭閩江說:“于景和的名字,我父親一直記得很清楚。”
當時訓練團剛組建不久,多數成員尚未接受規范的軍事訓練,“一幫學生,第一次打仗,見到鬼子,一陣亂打”。鄭閩江詳細述及擊斃日軍小隊長吉田本太郎的場面:“我父親開了幾槍,打死兩個鬼子,還有一個在頑抗,被李人鳳從背后一槍打在腦袋上,打得腦漿迸裂!”戰斗結束后,學生們翻出這名日本人身上佩帶的證件一看——原來是一名日軍小隊長!
這場戰斗,80多名青年學生以一人犧牲、一人重傷的代價,擊斃擊傷30多個日本士兵,繳獲了一批手槍、彈藥、指揮刀、望遠鏡等戰利品,以出其不意的伏擊,取得大獲全勝的戰果!
面對日軍侵略,為何組織反抗的是人民群眾,投身一線的是青年學生?
“國民黨的部隊跑得可快了,10多萬大軍一路潰退,如果人民群眾不反抗,結果就是等著滅亡!”鄭閩江追憶,青年學生在矮槐樹村的反擊,遭到了日軍的瘋狂報復。“村子被燒了13次,房子燒掉100多間,燒到最后,沒有房子可燒了,就燒稻草!村里的人,要么被殺,要么逃走,相當于整個村子都沒有了!”
李人鳳率領的青年學生抗日志愿軍訓練團抗擊日軍功績卓著,在臨淄地區聲名漸起,國民黨一度給予獎勵,并試圖吸納訓練團加入國民黨軍,壯大國民黨軍隊的力量。
“李人鳳根本就不愿意!”臨淄青年學生抗日志愿軍訓練團是在中共地下黨員李曦晨幫助下成立的。1938年,李人鳳、鄭海亭等抗戰志士都選擇加入共產黨,這支部隊后來被編入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10團。在共產黨的革命隊伍中,他們積極開展敵后斗爭,鞏固、擴大清河、渤海抗日根據地,成為創建渤海根據地政權的重要力量。
鄭閩江介紹,參加矮槐樹伏擊戰等抗日斗爭,鄭海亭等抗戰志士使用的多是繳獲、借來的槍支。“一把‘漢陽造,大約40發子彈,幾乎全打光,打起來不怕死!”
這便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迸發出的抗戰精神!鄭閩江說:“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行動,得到了地方抗日隊伍和山東人民的極大支持,抗日的烽火呈燎原之勢,燃遍了冀魯邊區和清河地區。跟著共產黨,中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