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悅 孫彥峰
作者簡介:王欣悅(2001—),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佳木斯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通訊作者:孫彥峰。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小說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重點分析的文體。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突破以往“你講我聽”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積極、深入思考小說文本深層次的內涵,讓學生在深度閱讀中理解、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最終提升閱讀能力。
一、高中小說深度閱讀教學的研究意義
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分析閱讀客體——閱讀文本,更應該注重閱讀主體——學生的發展。閱讀能力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相較于其他文體,學生對小說的學習興趣明顯是高的,而興趣是最好的動力源泉,這為教師實施深度閱讀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開展高中小說深度閱讀教學,教師帶領學生走近栩栩如生的小說人物形象,品味、鑒賞并挖掘小說細節的內涵,探究小說所傳達的現實意義,漸進式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針對不同學生的閱讀水平給予不同的點撥與引導,更進一步優化學生的閱讀思維,指導學生從文本中得出深層次的見解,并應用于其他文體的學習中。
二、高中小說深度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高中小說深度閱讀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內容表層化。部分教師缺乏對小說文本的全面、深入挖掘,只是簡單依據教材內容,對小說的基本內容進行淺層次的閱讀,很少延伸和擴充,甚至對小說基本內容的解讀也是有所欠缺的。二是教學評價空泛化。對學生的回答,部分教師往往以簡單的對錯進行判斷,沒有具體地指出好的地方在哪里或者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學生不能從老師的回答里得到進一步的思維引導,這樣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導致學生對小說文本淺嘗輒止,阻礙了學生的深度閱讀。三是教學過程模式化。部分教師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開展課堂教學,對課堂動態生成沒有及時應變、創新應用,難以出彩。
三、高中小說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語文核心素養理念貫穿于小說深度閱讀教學。針對前文所述的高中小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這不僅為小說進行深度剖析,而且為小說閱讀教學提供了新思路。
(一)創設真實情境,提高閱讀感知力
在小說類課文中,情境創設的作用尤為突出。以豐富的故事情節創設情境是一種極有吸引力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引發學生對故事內容的進一步思考,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把握小說的主旨。
在《祝福》的教學中,教師講述魯鎮生活的故事:作者筆下的魯鎮,魯鎮的女人深受封建勢力的壓迫,其中祥林嫂就是代表,改嫁再守寡的她被剝奪了準備祭品的權利,因為魯四叔認為她是個敗壞風俗的女人,而曾經的她每逢新年時準備祭品忙得不可開交。當大家在連綿不斷的爆竹聲中迎接新年的祝福,而祥林嫂卻在這充滿祝福的氛圍里寂然地死去了。以語言描述情景的方式講述《祝福》的故事,把學生帶入魯鎮的生活中。以祥林嫂——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魯鎮女人的故事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此篇小說的悲情基調以及小說脈絡。
教師還可以采用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將祥林嫂的生活經歷以圖片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并思考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為什么會死以及非死不可。小說中人物分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烘托和對比主要人物,所以教師在展示圖片時,也可以將與主要人物有關的次要人物展示給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將情感帶入課堂中,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容易感知小說文本,這是深度閱讀教學展開的重要基礎。
(二)精析獨到之處,提高閱讀理解力
高中課文篇幅較長,教師講解課文時因課時有限不能對課文內容斟詞酌句,要有所取舍,精析文章中的“高光”段落。深度閱讀需要學生對文章的某一細節進行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內涵。
在教學《祝福》這篇一萬多字的長文時,一個課時是遠遠不夠的。第一課時主要帶領學生理清小說的主要內容,通過白描手法了解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第二課時主要品味語言。經過仔細研讀會發現,小說中無關緊要的語言卻是那么耐人尋味,于是將品味語言定位在尋找小說中重復的語言或重復的描寫,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教學。
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需要找出小說中重復的語言或重復的描寫。
第一組學生找出小說中多次強調主人公叫“祥林嫂”,為什么總這樣稱呼?祥林嫂的稱呼是由第一任丈夫祥林而得來的。祥林去世后,她被稱為祥林嫂,即使她嫁給賀老六也被叫做祥林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結合小說的主題思考,探討得出“祥林嫂”這個稱呼的特殊含義。
第二組學生提出小說中多次描寫祥林嫂非常勤勞的形象,但她一個月500文的工錢遠遠比不上一盤1000文錢的魚翅,鮮明的對比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第三組學生觀察到小說中對魯四爺書房的著重描寫,關于書房門上的一副脫落的對聯,通過上下聯內容以及課下注釋的講解進而分析魯四爺封建愚昧和反對一切新興事物。
第四組學生發現小說中重復出現的“可惡”以及“然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可惡”以及“然而”背后的深層含義。
第五組學生觀察到小說的開頭、中間和結尾都出現了雪花,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分析雪花在不同段落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寓意。
從文章的細微處把握魯迅先生非同凡響的語言魅力,這也是我進行深度閱讀教學的策略:清晰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方法,在清晰簡約中使閱讀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閑筆,卻有著驚心動魄的藝術魅力——于無聲處響驚雷。
(三)注重批判評價,提高閱讀鑒賞力
閱讀鑒賞力是指對作品內容、形式的是非、優劣和美丑進行鑒別和欣賞的能力,它屬于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精華部分,還要注重評價文章的不足。在對文本進行批判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有爭議性的問題,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引導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質疑,以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一篇優秀的小說離不開好的環境描寫。環境描寫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例如,《祝福》中將祥林嫂出現的幾個關鍵情節設置在春天,魯迅先生為何要把盎然生機的春天作為人物命運的活動背景呢?春天本應該是美好的、充滿希望的季節。但祥林嫂的春天卻經歷了丈夫死亡、被賣改嫁、痛失愛子、一命歸天的悲慘經歷。祥林嫂的世界不曾有過春天,春天的世界里也不再有悲苦的祥林嫂。魯迅先生還選取了魯鎮的年終大典祝福以及祝福中與祥林嫂有關的幾個人物作為重要的社會環境。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流行的習俗,每當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保佑當年的平安,祈求來年的幸福。祝福是魯鎮的年終大典,忙碌的是女人,拜祭的卻只限于男人。祝福中與祥林嫂有關的人物:封建迷信、頑固守舊、專橫無情的魯四老爺,冷漠麻木的短工,愚昧、迷信的柳媽都是逼死祥林嫂的幫兇。
《祝福》運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更為親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首先,教師設問:小說中的“我”指的是誰?是傳統意義上的作者還是代表了某些階級的“我”。學生帶入問題進行閱讀,發現“我”并不是代表魯迅先生,可能只是故事的講述者。這時教師就要補充相關的小說背景知識以及當時的社會情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晰小說中的“我”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其次,教師設問:“我”在小說中的作用。雖然“我”是啟蒙知識分子,但是“我”面對祥林嫂深感同情卻又無力拯救。對于鬼神之說自然是不信,祥林嫂詢問時為了她的心理慰藉,“我”也只得說有。這深刻地體現了在封建社會少數知識分子想要挽救大眾卻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祥林嫂的故事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描述展現的,正是從“我”的視角出發,祥林嫂這樣一個底層婦女形象的命運悲劇才得以被關注和審視。
(四)注重思維引導,提高閱讀遷移力
學科核心素養中包含思維發展與提升,在課程目標中也明確提出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小說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所占比例很大,平時語文課上對小說閱讀的積累尤為重要。所以,教師要在小說閱讀教學中針對考試常出現的閱讀題型,設置合理的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在閱讀小說過程中,通常被扣人心弦的小說情節所吸引而忽略了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但作者更多的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獨特的思想。
對祥林嫂人物形象的解讀,首先,人物形象的前后對比。小說的描寫方式是倒序,祥林嫂的出場以花白的頭發、瘦弱的臉龐、眼珠間或一輪等一系列的外貌描寫。魯迅先生曾說,刻畫一個人,極簡方式是畫出他的眼睛。從文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述可以看出,她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飽受摧殘,因而變得悲哀、麻木、絕望。回想初到魯鎮時,祥林嫂年輕、身體健康、安分、勤快能干、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再到魯鎮時,祥林嫂經受了夫死子亡的打擊,青春活力已消失。祥林嫂的遭遇讓讀者們唏噓不已,而魯鎮上的人們并沒有同情這個可憐的女人。
其次,分析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封建政權、封建族權、封建夫權、封建神權,這四座大山將祥林嫂死死地壓在社會最底層,壓到她喘不過來氣,壓到她絕望。祥林嫂并不是沒有反抗,用“躲”來逃避現實自己主宰命運,用“撞”來反抗婆家為她安排的命運,用“捐”來洗刷“污穢”,用“問”對天地講義的神權進行質疑。但她反抗的實質是“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向封建迷信低頭。祥林嫂的抗爭是自發的,她對造成她苦難生活的根本原因缺乏明確的認識。她對自己的地位和被剝削的命運毫不知曉,心甘情愿接受著黑暗的社會對她進行的奴役和剝削,而在不自覺中又成為這種制度的守護者。祥林嫂拼盡一生的努力和掙扎,卻連安穩的奴隸生活也只是曇花一現,她不可能知道她的苦難是社會制度造成的,臨死之際,她仍充滿罪孽深重的恐懼。
最后,分析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通過展現祥林嫂的生活經歷和抗爭過程,向大眾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在面對社會壓力和誘惑時如何堅守自己的原則、捍衛尊嚴的故事。整篇小說貫穿了對善良與正直的探討,以及對社會問題的反思與呼喚。魯迅一生以改變國民為己任,棄醫從文,喚醒民眾。對《祝福》不僅當做不幸的故事研讀,更應該了解祥林嫂身上所承載的社會意義。許壽裳評論《祝福》,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掉了祥林嫂。教師在做小說閱讀教學訓練時,要注重對人物形象的解讀,辯證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人物,不僅要考慮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也要考慮作者對人物形象賦予的意義。
四、結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靈活采取閱讀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更有利于學生打開思維,正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師要以小說文體作為深度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利用情景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小說文本;摘取獨到之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文本;采取批判評價,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力;注重思維引導,提高學生的遷移力。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由“有書讀”向“讀好書”轉變,還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讓閱讀課堂成為學生與文本、教師進行交流溝通的真實閱讀場所。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