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



注:本文系馬鞍山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MJG22039)的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使命,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要在深入研讀語篇的基礎上,根據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語篇所表達的主題意義,建構知識體系,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自主表達觀點,實現深度學習。
然而,學生表層知識的機械學習現象仍然存在,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目標不明確,未能基于單元主題,忽視各板塊內容的關聯性。第二,忽視教學活動的層次性,缺乏思維培養。第三,缺乏聯系實際生活的主題意義探究。本文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結合具體案例,闡述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策略,從而促進主題意義探究,提升思維品質。
一、深度學習理論
1976年,國外學者首次提出了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這兩個概念。國內,早在2005年,何玲、黎加厚,提出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和新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在眾多思想間建立一定的聯系,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
2016年,郭華就深度學習提出幾個要點:需要在教師引領下學習,學習內容需要有挑戰性,學生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發生與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聯想與結構、活動與體驗、本質與變式、遷移與應用、價值與評價。在此基礎上,王薔等又補充了“內化與交流”,強調學生需要圍繞主題和新的知識結構進行描述、闡釋、交流等。
本文認為,深度學習是圍繞主題,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積極參與、發展思維、構建意義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構建聯系,理解文本并聯系自身進行深度思考,最終運用所學知識積極解決實際問題。
二、深度學習現狀
為更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本研究從Z校高一年級隨機挑選兩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65份問卷。問卷的Cronbach信度數值為0.946,說明數據信度質量很高。量表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記分,完全不同意記為1,完全同意記為5,結果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高中生深度學習現狀
■
表1顯示,中位數普遍為3或4,可以看出學生整體深度學習狀況良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傮w而言,學生對英語閱讀的期待不高,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佳,課堂體驗感不理想。除此,學生較難分析文本大意和結構,根據上下文推斷生詞含義,以及將所學內容遷移應用。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實踐
基于高中生深度學習現狀,本文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1 Back to school中Reading板塊的“Realizing your potential”教學為例,探究深度學習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過程。
(一)深入解讀語篇,設定教學目標
學生對英語閱讀興趣不高的一個原因是,覺得文本與自身沒有太多的聯系,無法產生共鳴。而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話題是“學校生活”。Reading板塊的話題為“發揮自我潛能”,語篇是一位校長對高一新生發表的開學演講,正是剛進入高中的新生所需要的。該演講旨在鼓勵學生在新的環境中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挖掘自身潛能,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讓自己的高中時光充實而美好,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演講一開始,校長強調了高中這一新起點的重要性,然而也充滿多種挑戰。但鼓勵學生只要保持積極心態,迎難而上,一定可以收獲知識和成長。接著校長說:只要努力,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之后校長給予了學生發揮潛能的方法。最后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知學生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充滿自信、持續努力、發展自我。
本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句式豐富多樣。第一段采用反復這一修辭手法,激起聽眾興趣,烘托演講氣氛,并且渲染演講主題。全篇多次使用平行結構,既增添了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增強了感染力,調動了聽眾的情緒。演講的結尾使用引語,使演講更具說服力。
基于單元主題和語篇研讀,本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學生通過找到每段主題句,掌握主旨大意和演講結構。
(2)通過賞讀演講中的平行結構和引用,理解演講的深層含義。
(3)基于演講內容和課堂討論,意識到在發揮潛能過程中行動的重要性。
(二)發展高階思維,設計層次活動
1.教材圖片導入,感知演講主題
Reading板塊中有兩張圍繞主題的圖片(如圖1所示),由這兩張圖片導入本節課,生動又自然。
■
圖1 教材中的圖片
學生剛進入高中,針對這兩張圖片分享了自己的理解:現在是高中的開始,通往美好的未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接著引出演講的主題:Realizing your potential。
2.尋找主題語句,繪制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使復雜事物形象、具體的思維工具,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思維導圖能夠使文章的結構更清晰,有助于學生抓住語篇的脈絡,提升學習的效果(趙杰,2018)。
深度學習現狀調查顯示,學生掌握文章結構有些困難。故而,本研究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在閱讀的第一步,學生尋找每一段落的主題句,并根據主題句將全文的結構繪制成思維導圖。這一環節旨在幫助學生增強掌握主旨大意的能力,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同時形象化地讓學生感知演講的結構。
3.品讀精彩語句,培養高階思維
深度學習注重學生的參與、批判和反思,注重積極建構知識體系,并做到遷移應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正是深度學習改革和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高階思維表現在遷移創造、交流協作方面,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師生之間是“對話”的,問題的提出是循序漸進,能引發思考的。
基于此,圍繞文章主線,設置問題“How did the principal start his speech?And why? ”學生賞讀演講開頭所使用的平行結構和“反復”,體會演講者的意圖。學生通過大聲朗讀,感受在演講的一開始校長就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同時也強調了高中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此刻”的重要性。
接著學生關注“What is senior high school life like?”以及“How should students face the challenges?”明白挑戰和機遇的關系,以及如何將挑戰變為機遇,一次次挑戰,一次次機遇,自然通向潛能發揮的大門(如圖2所示)。
■
圖2
之后學生就文中“潛能的定義”分享自己的理解,以及歸納充分發揮潛能的方法,并發散思維探討是否還有其他幫助發揮潛能的措施。
最后,學生關注校長用引語結束他的演講以及目的,并回答問題“Who is responsible for realizing your great potential?”學生從中思考縱使發揮潛能的方式有千萬種,也需要自己行動和對自己負責。
4.圍繞語篇主題,聯系自身實際
“課標”中要求教師要將主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將所學內容運用起來,展開對主題意義的探究。
課堂總結“要行動起來,對自己負責”,并不是一句口號。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制訂行動計劃,內容需要包含以下四點:高中生活的重要性;對潛能的理解;自己的優缺點;如何發揮潛能。完成后,與同伴分享,并接受同伴的監督。
課后學生就課內所學進行遷移創新,模仿校長的演講完成一個作為新生代表的演講稿,內容包括高中生活的重要性、大多數新生面臨的問題、如何利用高中階段發揮自己的潛能。就第二方面,學生可以在同伴間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從而使演講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
(三)回歸教學目標,開展學生自評
“課標”要求教師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嘗試進行自我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如何進行有效評價?教師可引導學生就學習目標進行自我評價。
基于本節課設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在課堂尾聲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展開評價,具體評價維度如表2所示。
表2 課堂學習評價表
■
四、結束語
深度學習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深入、持續地探究。具體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關注。
1.語篇解讀能力
教師需要提高解讀教學語篇的能力,因為學生的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領。教師對語篇的理解直接影響教學設計,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2.教學活動的層次性和多元化
教師可以設計基于主題、具有思維梯度的問題鏈,學生的學習需要符合認知規律,需要基于已知,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
3.合理的過程性評價
深度學習一定是真實的、有效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堂學習整個過程都需要教師關注并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個評價可以是教師或同伴的即時反饋,也可以是具有針對性的評價表。有效的評價能夠使課堂學習高效、充滿活力。
總之,教師應增強深層閱讀教學的意識,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將聚焦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推進,幫助學生擺脫表層學習,進入深層次探索。學生基于已有知識建構新的知識,形成批判性思維,養成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鄭蒲港分校)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