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霏
魯道夫·萊蒂,生于塞爾維亞,是美國籍的塞爾維亞音樂理論家、鋼琴家和作曲家。他作為一名音樂會鋼琴家,首次公演了勛伯格的音樂作品。同時,他也是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創立者。在1944—1948 年期間,萊蒂專注于研究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試圖揭示其創作過程。經過分析大量作品后,他出版了《音樂中主題的過程》一書,并正式提出了“主題的過程”分析理論。與他同時代的音樂理論家邁爾相似,萊蒂熱衷于研究旋律和節奏模式,但與邁爾不同的是,他更關注動機模式。在萊蒂去世后的第十個年頭,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分析作品也被整理出版。
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來介紹魯道夫·萊蒂的分析觀念:
(1)首先介紹了魯道夫·萊蒂分析觀念的相關術語以及主要觀點,分別從主題的結構、動機、主題、結構成形的程度、主題的解決五個方面依次介紹了魯道夫·萊蒂的分析觀念。對于音樂分析而言,嚴謹的理論是分析的基礎,但其中的分析步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其次從具體分析步驟出發闡述魯道夫·萊蒂在具體分析作品時的方法。以期對魯道夫·萊蒂的分析觀念作以全面的概述,為后面的對比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將“主題的過程”分析法與勛伯格動機分析法進行比較,主要通過關于“有機統一”的認知 、動機、主題、輪廓、分析方法的側重點以及分析手法這六個方面將二人的分析法進行比較。
1.主題的結構
通常來講,“主題的結構”的概念會讓人想到主題的形態特征,如小節數、樂句或樂段等。然而,萊蒂對此的定義更為深入,他認為:“主題的結構”是理解音樂的基本要素,甚至可能是最關鍵的元素。在現有的理論體系中,這一要素已被忽視了很久……對主題的忽視深刻影響了學者在解決音樂技巧和藝術問題上的方法……因為音樂的創作過程實際上是圍繞主題的構思、形成和構建展開的……一旦學者能在深層主題機制中理解音樂,音樂結構和美學方面的戲劇性內容就會變得清晰可見。
萊蒂所指的“主題的結構”主要強調主題在整首音樂作品中的支撐作用,以及其建構功能。換句話說,通過觀察和分析主題的過程,研究者可以揭示音樂作品的結構框架。萊蒂的全部主題研究核心就在于強調主題結構的存在,并凸顯其在音樂中的核心地位。
在《音樂中主題的過程》一書中,萊蒂對主題結構進行了深入探討,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面:首先,他強調了主題的同一性,即各個樂章之間,甚至在一個樂章的不同主題之間存在的共性。其次,他討論了主題變化的技巧和歷史發展,將主題變化手法劃分為四個層面,并通過歷史上偉大作曲家的實例,證實了主題間同一性觀念的廣泛應用。
2.動機
萊蒂對“動機”的定義分為兩個層面:狹義和廣義。在狹義上講,他認為動機可以是音樂中任何來自主題的元素,如旋律片段、短句和節奏模式,并通過持續的重復和變化在作品中貫穿始終。而在廣義上講,萊蒂將動機視為音樂中類似其他藝術形式中的創造初衷,它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初始目的,是作品誕生的前提條件,以及對創作思想的強調。
與之相比,牛津音樂辭典和哈佛音樂辭典對動機的定義更側重于狹義的概念。它們都認為動機是一個清晰、獨立的最小旋律或節奏單位,至少由兩個音符構成,并通過嚴密的檢查發現幾乎所有的音樂都是由動機形態發展而來的。
3.主題
萊蒂從兩個方面對“主題”進行了定義。從功能角度來看,主題是一個比動機更完整的樂段或段落,它在作品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一個特定的主題元素,具備動機的功能。而從地位角度來看,主題是一個鮮明且獨特的音樂表達,在旋律、節奏等方面都與其他段落區別開來。通過作品的發展,對主題的理解會更加牢固地留在聽眾的腦海中。因此,在這里,主題扮演著主導角色。
4.結構成形的程度
萊蒂認為音樂作品的基本骨架是由主題的變化構建而成的。他將結構成形的程度分為四個層面:模仿、變奏、變形和間接關系。模仿和變奏突出主題之間的同一性,而變形和間接關系則隱藏了這種同一性,通過創造新的主題或顯示出的特征來連接獨立的主題。萊蒂認為主題的變形是使新主題看似完全不同,但本質上源于最初主題的技法。他歸納了一些變形的類型,如倒影逆行、節奏、速度和重音的變化、主題部分的割裂、主題輪廓的觀念、和聲的變化等。萊蒂強調了主題變形在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性,將其視為最重要的結構技法之一。
5.主題的解決
“主題的解決”是萊蒂提出的一個觀點,它指的是通過主題的變形來實現作品整體結構的解決和戲劇性內容的解決。在這一過程中,主題的表現逐漸加劇,直至最終達到決定性的結局。萊蒂認為,音樂內容的發展過程與形式發展過程可以完美結合,并通過“主題”這一視角,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戲劇性內容。在分析“主題的解決”時,需關注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和創作技巧,并將整個音樂發展過程納入參考范圍。
比較不同樂章的主題,以及一個樂章內的不同主題,挖掘它們之間的共性,找到證明這些形態存在同一關系的核心內容,并將其在整個作品的發展過程中進行驗證。在確認無誤后,對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進行劃分。
再根據第一步的劃分結果,分析音樂中各個主題之間的變形,以展示它們之間的同一性關系。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時要同時關注旋律聲部、低音聲部和中音聲部的構建。
在實際分析中,對“主題同一性”的觀察,即主題的變形,應在第一步中進行,這是整個分析過程的第一步。分析者必須先找出“同一性”,只有發現作曲家的變形手法,才能對第一主題進行劃分。但在分析文章中,這個順序被顛倒了。對于讀者來說,從基本的劃分到所有主題之間的對照,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順序。
勛伯格認為,音樂應該像任何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一樣,在每個微小的細節中都能揭示它最真實、內在的本質。靈感并非僅在于主題,而是貫穿整個作品。同時,靈感也不是僅僅創作出一個優秀的主題,而是構思出一部完整的交響曲。
作曲家應將一首作品視為一個整體,看作一個獨立的靈感行為。在創作過程中,首先要考慮整個音樂架構,然后才是在此基礎上的局部細節安排。換句話說,勛伯格將一首完整的音樂看作是一個整體,其中每個部分都不能獨立于整體而存在,對它們的理解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出發。
勛伯格認為,動機是附屬于基本形態的一個次級概念,是一個至少包含一個音程或節奏特征的單位,并以典型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出現在樂曲的開頭。動機可以包含若干具有特性的音程和節奏,但不宜過多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令人難忘的形狀或輪廓,通常是隱含內在的和聲。從整部作品的發展來看,基本動機通常類似于樂思的胚芽通過重復的方式產生出變體。這些形式產生的原則在于統一性、相互關系性、連貫性、邏輯性、可理解性與流暢性。
勛伯格并沒有對主題進行過單獨闡述,而是在《作曲的基本原理》中比較了主題和旋律的不同。他認為主題通常由多個獨立的片段組成,這些片段之間處于平等關系,不需要過渡連接。主題作為作品或局部段落的開始,不會過早達到靜止狀態,而是通過發展和對比來解決問題和增加張力。在和聲方面,主題的和聲通常是不穩定的,但通常會以一個主音為中心或轉向一個新的和聲領域。主題在作品的發展中必須經歷各種變化和困境,并且在解決困境的過程中實現突破。
在本節關于勛伯格動機定義的介紹中,我們已經提到,勛伯格對動機本身的輪廓也非常重視。因此,盡管一個關注動機,一個關注主題,但勛伯格和萊蒂在分析實踐中對輪廓的強調是一致的。
勛伯格的分析方法側重于作曲教學,通過分析前人作品來學習和借鑒創作技巧和思維,以提升自己的創作方法和理念。相比之下,萊蒂的主題過程分析法則更深入地探討了音樂分析方法論,不僅以主題為對象分析作品的基本架構,還研究音樂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以及音樂創作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行為等問題。勛伯格的方法更注重技術性的探討,他認為,即使缺乏創作靈感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來進行作曲實踐。
在音樂分析中,勛伯格的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注重對音樂作品的結構和組成元素進行深入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和作品的整體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評估。
勛伯格的分析方法不僅是對音樂作品的結構進行分析,還注重對音樂作品中的加入點和設計進行深入探討。加入點是音樂作品中的一些特殊部分,它們在音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增強音樂的情感表達和結構的完整性。而設計則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所采用的一些特殊手法和技巧,它們能夠使音樂作品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表現力。
在實際運用中,勛伯格分析方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無論是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還是爵士樂,都可以運用勛伯格分析方法來分析和評估音樂作品。同時,對于音樂學習者來說,通過運用勛伯格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的結構和組成元素,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和欣賞水平。
首先呈現的是勛伯格在《改革者勃拉姆斯》中關于勃拉姆斯《a 小調弦樂四重奏》op.51,no2 的行板主題的動機和短句分析。

譜例1
勛伯格認為,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上述行板主題僅包含一個動機形式,它可以被解釋為一個二度音程的派生,標記為a。接著,b 是a 的上方倒影;c 是a+b;d 是c 的一部分;e 是b+d。
正如上例所展示的勛伯格的分析,向來都做得非常細致和全面,動機分析也不例外。雖然動機分析方法主要關注動機在作品中的演進,但勛伯格總是會加入對其他方面的分析,比如細部的結構均衡包括局部的小節數、節拍對結構平衡的影響、調性統籌、和聲連接以及動機的發展,甚至還有伴奏對旋律的作用。這些在《作曲的基本原理》的譜例分析中皆能有所體現。顯然勛伯格的分析是一個較全面的由整體到局部的漸變觀測過程。
綜上,萊蒂的“主題的過程”分析法主要通過關注主題的形態變化來判斷音樂作品的整體發展過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論觀點和分析實踐來證明這一觀點的存在。這種方法在音樂結構研究方面有著進步意義,為分析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然而,該方法也存在一些質疑之處,如如何判斷主題的解決和如何解釋小型作品等問題。盡管如此,萊蒂的方法仍然促進了人們對主題的認知反思,并推動了人們對它的深入思考。然而,該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如忽略了非主題段落的觀察,僅關注主題,可能會受到質疑和批評。此外,萊蒂提出的一些觀點仍需要進一步說明和系統闡述,這也影響了讀者對該方法的學習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