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曾科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095)
“動氣針法”由董氏奇穴第一代嫡傳弟子楊維杰教授在《針灸經緯》中首次提出,是董氏奇穴針法的特色針法之一。董氏奇穴針法系山東平度市董景昌先生家傳針法,平度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ⅠX-5),導師曾科學教授祖籍山東平度,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董氏奇穴針法經第一代嫡傳弟子楊維杰傳承創新,形成董氏奇穴理論體系,后經第二代嫡傳弟子鄭承濬博士結合經方思維進一步提升,現傳至第三代入門弟子付海權、任栗瑤、曾科學等,逐漸形成了393個穴位的獨特布局,“倒馬針法”“動氣針法”“牽引針法”等獨特針法,“臟腑別通”“對應平衡”等獨特理論,有取穴少、見效快等特點,臨床應用較廣泛。隨著對動氣針法研究的深入,動氣針法不局限于董氏奇穴,也被應用到經穴中,治療包括骨傷科、內科等各類疾病。但報道較多的仍是骨傷科類疾病,臨床較常見的包括頸椎病、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踝關節扭傷等。
1975年,楊偉杰教授在《針灸經緯》一書中首次提出“動氣針法”。所謂“動氣針法”,即動引其氣之義,即在某個特定穴位進針得氣后,邊捻針邊令患者活動患處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減輕,表示針穴與患處之氣相互通應,起到疏導與平衡作用,停止捻針后,視情況留針或出針[1]。臺灣針灸師陸建中[2]認為,董氏奇穴的治病原則是“上病下治,左病右醫”,下針與病變部位往往不一致,所以當醫生下針后,患者應在病變部位用各方法促使氣血流通,這種針刺操作方法就是動氣針法。
動氣針法起源于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導引術和針刺法的結合。“導引”,即“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是通過肢體運動、呼吸吐納和精神調節相結合的一種養生術。《黃帝內經》中已經將導引按蹺作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素問·異法方宜論》載“……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古人不僅重視運動對健身防病的作用,還將針刺與運動結合起來,運用“恢刺”針法治療疾病。《靈樞·官針》中記載:“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董景昌先生認為人體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對平衡點,故針刺時常采用“交經巨刺”,以遠處穴道疏導配以局部按摩或運動,對痛證能立即止痛。動氣針法常用于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痛證,療效顯著,但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報道較少。
動氣針法與傳統針刺療法相比,其特點在于針刺與運動相結合,現代醫學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對止痛的影響。何廣新等[3]認為,感覺系統與運動系統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系統參與痛覺的整合作用。運動傳入激活中樞疼痛抑制系統發放下行沖動,加強下行抑制,產生止痛作用,這與針刺止痛的作用機制相似。此外,主動運動時傳出沖動能控制傷害性傳入,這可能是運動止痛的特有作用。郭小云等[4]在對董氏奇穴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中也發現運動可產生止痛效果,其主要機制在于運動引起的傳入信息可激活脊髓上位中樞發放下行沖動,加強下行抑制,從而達到止痛的作用。因此針刺主穴及配穴時配合肩部運動,能提高痛閾,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強疏經通絡,解除粘連。臨床研究[5-6]還發現,動氣針法緩解疼痛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ⅠL-6、TNF-α等炎癥介質的水平,抑制早期炎性反應有關。
3.1.1 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的疾病,主要癥狀為頸肩、枕部酸脹、麻木、疼痛及僵硬。動氣針法常聯合其他療法治療各型頸椎病,均取得較好療效。鄭秀英等[7]針刺正筋穴、正宗穴和重子穴得氣后囑患者同時做頸肩部活動,留針30min,每5min行針一次,聯合麥肯基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發現綜合療法較單一療法起效更快。洪秋陽等[8]取穴承漿、后溪、束骨、正宗、正筋五穴,采用牽引動氣針法聯合體應法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均優于常規針刺治療。
3.1.2 落枕 落枕是臨床常見疾病,多因睡覺姿勢不當或感受風寒所致,造成急性頸項部肌肉痙攣、疼痛和頸部功能障礙。陳耀龍等[9]認為董氏奇穴治療落枕療效顯著,針刺配合動氣針法能減輕患者痛苦,明顯增加頸項部活動度。潘鳳霞等[10]采用動氣針法結合火罐治療落枕,取后溪、正宗、正筋,針刺后用瀉法,同時患者配合做頸部運動,療效顯著。動氣針法的運用,能導引氣機于患處,達到疏導及平衡作用,從而緩解肌肉痙攣,糾正關節紊亂。俞冰等[11]采用針刺配合動氣針法治療落枕41例,總有效率為100%。取穴患側完骨、外關、懸鐘針刺,后點按患側天宗,輕捏、拍打雙側肩井,治療過程中囑患者左右轉動頭頸。故動氣針法能暢通經絡,調和氣血,緩急止痛,改善頸部活動度。
3.1.3 肩周炎 肩周炎,亦稱漏肩風、凝肩、五十肩,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屬中醫“痹證”范疇。根據中醫學“通則不痛”的理論,針灸治療肩周炎以榮養筋脈,疏通經氣為原則。謝升佑[12]研究動氣針法結合溫針灸療法治療急性期肩關節周圍炎,主要操作為針刺患肢輸穴行動氣針法,配合肩三針溫針灸療法,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3.33%。胡靜等[13]采取動氣法針刺天皇副穴為主治療漏肩風,主穴取健側之天皇副穴,配穴取健側之足千金、足五金及患側靈骨、大白,其鎮痛、改善肩關節活動功能及整體綜合療效,均優于常規針刺組。認為在針刺得氣時運動患肩能達到緩解肩關節局部軟組織粘連,促進局部微循環功能和肩部肌群痙攣改善的目的。
3.2.1 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過度牽拉,以致局部氣血瘀滯而引起的急性撕裂傷。牛朝陽等[14]運用動氣針法治療急性腰扭傷160例,取得較好療效。方法為針刺患者雙手靈骨、大白兩穴,得氣后囑患者活動腰部,每隔5min行針1次,留針15min。認為動態針刺可以有效迅速地緩解局部肌肉的痙攣,改善力的平衡,在動態環境下使失穩的腰椎及腰部肌肉軟組織得到矯正。時高波等[15]采用平衡針刺腰痛穴,得氣后配合動氣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優于單純推拿治療。此法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簡單、方便、見效快。姚斌[16]采用經脈辨證交叉取穴動氣針法治療急性腰扭傷,同時聯合熱敷散腰部外敷,治愈率達98.33%。認為針刺治療可迅速疏通經脈,快效止痛,熱敷散腰部外敷能祛風活血、溫經止痛,二者聯合使用療效較好。黃志銳等[17]采用動氣針法針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療急性腰扭傷。取二角明穴、馬金水穴針刺,左閃刺右,右閃刺左,同時施以捻轉提插,得氣后囑患者活動腰部。治療后患者的腰椎活動度、疼痛程度明顯改善,與單一超短波治療相比療效更加顯著。劉新等[18]采用溫陽動氣針法治療急性腰扭傷,其療效明顯優于口服扶他林片,且操作簡單,取穴精簡。常文武等[19]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循經動氣針法治療急性腰扭傷,循經取穴方法為腰部正中疼痛者屬督脈型,取額中穴及腰痛點;腰側疼痛者屬膀胱經型,取養老穴及腰痛點;腰部正中及腰側均疼痛者為混合型,取額中穴、養老穴及腰痛點。取穴后行動氣針法,隨咳進針至得氣,并囑患者配合腰部屈伸、旋轉等動作,每5min行針1次并留針15~20min。結論:循經動氣針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腰扭傷患者血液流變學,有利于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及疼痛,療效優于單純給予西醫藥物治療。王哲[20]以指代針,將動氣針法原理應用到點穴中以治療急性腰扭傷,以拇指點壓健側扭傷穴,并讓患者配合肢體屈伸旋轉活動,再分別按壓大白穴、靈道穴。有效率達100%,具有安全、便捷、見效快、痛苦少的特點。
3.2.2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痹證”“腰腿痛”范疇,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雙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李勝吾等[21]采用倒馬針法,即同時針刺健側靈谷、大白穴,進針同時施以捻轉提插,得氣后囑患者活動腰部,以此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的坐骨神經痛,療效顯著優于電針治療。秦雪飛等[22]選取患側陽陵泉和飛揚穴,采用動氣針法治療中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此法起效快,近、遠期臨床療效均明顯。劉四偉等[23]予動氣針法配合電針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感覺障礙患者33例,療效顯著優于常規治療。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滑膜關節炎性病變,中醫稱為“膝痹病”。詹廣生[24]觀察針刺董氏奇穴(心膝穴、心門穴、火主穴)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認為總體療效優于單純口服西藥的對照組。宋爽等[25]介紹董氏奇穴配合動氣針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驗案一則,取健側靈谷、大白、心膝穴針刺,得氣后不行補瀉手法,讓患者在能力范圍內活動患側膝關節。第2療程加用左側內關、肩中穴,第三個療程結束后患者癥狀好轉出院,隨訪4個月未見疼痛加重。
急性踝關節扭傷多因劇烈運動或負重不當,跌撲、閃挫、牽拉或扭轉過度等原因造成過度內翻或外翻,引起踝關節損傷,局部氣血瘀滯。魏停等[26]采用關節對應取穴針刺結合動氣針法治療踝關節扭傷,具體取穴方法為根據踝關節疼痛分布的位置,對應地在對側腕關節相應部位(肩關節與對側髖關節,肘關節與對側膝關節,腕關節與對側踝關節相對應,以此類推)尋找壓痛點進行針刺。囑患者咳嗽數下并跺腳數次,隨患者跺腳和咳嗽進針,療效顯著。此法可以使患處氣血得以疏通,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部愛賢等[27]采用董氏針法,選取靈谷、大白和合谷,使用倒馬針法及對應取穴,針刺得氣后,使用動氣針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與常規治療相比有速效、長效、經濟等優勢,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梁海松等[28]采用動氣針法針刺小節穴及五虎四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治療急性踝關節內翻扭傷,其療效優于在基礎治療上口服西藥。
據文獻報道,以動氣針法為主或配合其他療法,還可治療梨狀肌綜合征、骨折術后膝關節障礙、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均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趙明[29]采用動氣針法結合董氏奇穴治療梨狀肌綜合征,取大白穴、靈骨穴,留針期間囑患者活動。其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口服雙氯芬鈉腸溶膠囊的對照組。侯志等[30]治療骨折術后膝關節障礙患者47例,取對側靈骨、大白、曲池,采用動氣針法針刺并結合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療效優于單純康復訓練。余函沛[31]對動氣針法治療橈骨莖突性腱鞘炎進行臨床研究,治療方法為選取對側陽陵泉穴和患側局部阿是穴,針刺得氣后令患者活動肩、肘、腕關節,發現相比于常規針刺,動氣針法更能有效緩解疼痛,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
得氣是針刺療效的關鍵,《靈樞》中言:“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動氣針法強調患者自身的運動與針刺相結合,動能引氣,使針處與患處之氣相引,加快氣至病所,故能提高針刺療效。治神是針刺的基本原則,《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而動氣針法是針灸“治神”理論的集中體現與應用[32],不僅能克服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操作簡單方便,更適合現代針灸臨床。因此,動氣針法在疾病治療中往往比常規針刺療效顯著,尤其是在疾病急性期的治療中,因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尚輕,可配合主動活動患側肢體。動氣針法與傳統針灸療法相比,有取穴少、見效快、減輕患者痛苦等優點;與藥物治療相比,有不良反應少、療效穩定等優點。臨床上也常將動氣針法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能顯著提高治愈率,縮短治療時間。綜合來看,動氣針法臨床療效確切,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發展前途。但目前對其治療作用機制的基礎研究較少,臨床研究集中在骨傷科疾病,其他內科疾病報道較少,且臨床研究大多樣本量較小,缺少對患者遠期療效的隨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