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潔 李中玉 張鐘癑 郭中寧 吳 煜 臧明軒
1.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北京 100091;2.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一種痛苦而持續的與癌癥或癌癥治療相關的軀體、情感或認知上的疲乏感或疲憊感,與近期的活動量不符且干擾正常的功能[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腫瘤患者CRF的發生率為60%~9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治療[2]。CRF 屬于中醫“虛勞”范疇,中醫藥在改善CRF 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方面顯示出了明顯優勢[3-4]。本研究通過古今醫案云平臺對既往文獻的癥候類型及用中藥處方進行統計分析,總結中醫藥治療CRF的處方用藥規律,為中藥治療CRF 提供參考。
檢索CNKI、CBM、萬方、維普和PubMed 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1 年4 月。中文檢索詞:“癌因性疲乏”“癌癥相關性疲乏”“中醫藥”“中醫”“中草藥”等;英文檢索詞:Cancer related fatigu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rbal medicine。CNKI 檢索式:(SU=癌因性疲乏OR SU=癌性疲乏OR SU=癌性疲勞OR SU=腫瘤相關性疲乏OR SU=腫瘤相關性疲勞OR SU=癌癥相關性疲乏OR SU=癌癥相關性疲勞OR SU=腫瘤導致的疲乏OR SU=腫瘤導致的疲勞OR SU=癌癥導致的疲乏OR SU=癌癥導致的疲勞)and(SU=中藥OR SU=草藥OR SU=湯藥OR SU=中草藥OR SU=中醫藥)。
納入標準:①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CRF 的文獻,包括隨機對照研究、隊列研究、臨床觀察及回顧性研究等;②文獻中提到的方劑若存在臨證加減,只取基礎方。排除標準:①動物實驗類、綜述類文獻;②足浴、針灸等外治法類文獻;③護理、食療類文獻;④具體藥物組成不詳的文獻;⑤重復收錄的文獻。
根據《中藥學》[5]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6]對藥品名進行規范化處理,如“川黃連”“川連”等統一規范為“黃連”。
將文獻第一作者、證型、方劑組成等信息錄入Excel 表,建立標準化醫案數據庫。應用古今醫案云平臺集成的統計分析、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和復雜網絡分析等方法,分析CRF 的證候分布及用藥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挖掘核心中藥組合。
共納入76 篇文獻,其中49 篇文獻中提及辨證分型,共涉及中醫證型20 個,中藥166 味,總用藥頻次為838 次。
涉及的20 個證型,出現頻率前3 位的證型依次為氣血虧虛證、脾腎虧虛證、氣虛證。見表1。
表1 中醫證型統計(前10 位)
76 首中藥治療CRF 的處方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為黃芪、白術、甘草,使用頻次排前20 位的藥物。見表2。
表2 中醫藥治療CRF 處方高頻藥物(前20 位)
2.3.1 中藥四氣五味分析 對涉及藥物進行四氣分析,發現以溫性和平性藥物使用最多,分別為261 次和246 次;五味中以甘、苦、辛味藥物居多,分別為549、265、247 次。見圖1~2。
圖1 中藥處方藥物四氣雷達圖
圖2 中藥處方藥物五味雷達圖
2.3.2 中藥歸經 中藥治療CRF 的處方藥物以歸脾、肺、肝經藥物居多,分別為515、370、257 次。見圖3。
圖3 中醫藥治療CRF 處方藥物歸經雷達圖
2.3.3 中藥功效 對76 首中藥治療CRF 處方藥物功效進行統計分析,藥物功效以益氣健脾、利水滲濕及固表止汗居多。見表3。
表3 中醫藥治療CRF 處方藥物功效頻次(前15 位)
對藥物使用頻次>10 的18 味中藥,采用歐式距離最長距離法將藥物分為3 類。第1 類:黃芪、甘草、白術、茯苓;第2 類:當歸、白芍、黨參、陳皮、半夏;第3 類:太子參、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山藥、人參、柴胡、黃精、熟地黃、枸杞子。見圖4。
圖4 中藥治療CRF 處方藥物聚類分析
對76 首中藥治療CRF 的處方進行關聯分析,置信度≥0.8,支持度≥0.2,得到關聯規則12 條。見表4。
表4 中醫藥治療CRF 處方藥物-藥物關聯分析
應用復雜網絡分析模塊,設置邊權重為15,提取核心組合:黃芪、白術、甘草、茯苓、當歸、黨參、陳皮。藥物節點及權重分布見表5,核心藥物組合網絡圖見圖5。
圖5 76 首中醫藥治療CRF 核心藥物組合網絡圖
表5 76 首中醫藥治療CRF 處方藥物節點及權重分布
CRF 作為腫瘤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具有發生較快、程度較重、持續時間較長、難以通過休息緩解及不可預知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7-8]。本研究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通過對中醫文獻的總結發現,CRF 最常見的證候類型為氣血兩虛,脾腎虧虛和氣虛證,可以看到脾腎兩臟在CRF 發生中的重要作用,正如《病機沙篆·虛勞》中所載:“血之源頭在乎腎,氣之源頭在乎脾,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目前醫家也普遍認為CRF 的病機為臟腑功能衰竭,氣血陰陽失調,日久氣血虧虛,進而導致疲乏[9-10]。針對上述病機,臨床以補氣健脾為基本治法,輔以補血滋陰,補腎填精,化痰活血等[11-16]。
本研究中藥頻次統計顯示,健脾養血及抗癌解毒類中藥常應用于治療CRF。扶正中藥可以降低疲乏對腫瘤患者日常活動的影響,調節機體免疫力,減輕化療副作用;祛邪類中藥可以抑制腫瘤的發展,進而發揮祛邪扶正的作用[17-22]。
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黃芪-白術、甘草-白術、白術-茯苓為補氣健脾的常用組合,具有培補中焦,益氣生血的功效,對于CRF 的核心病機具有針對性的治療作用[23]。在四氣五味方面,治療CRF 的中藥以溫性為主。研究顯示CRF 與低度炎癥有關[24],辛溫類中藥能通過多途徑來發揮抗感染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5]。大多數藥物五味歸于甘,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作用。中藥歸經以脾經為主,其次為肺和肝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甘先入脾。”治療CRF 的藥物間四氣五味歸經相互關聯,與病機和論治相合。
基于復雜網路分析得出核心處方由黃芪、白術、甘草、茯苓、當歸、黨參、陳皮組成。本方針對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等虛證表現,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諸藥合用,氣足脾運,飲食倍進,余臟受蔭,有色澤身強之效。
本文基于對文獻的數據挖掘,結果較為符合現代醫家對于CRF 病機、證候特點及治法的認識,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數量有限,文獻質量未予以評價,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臨床治療CRF 的經驗,為中醫藥治療CRF 提供依據,使中醫藥在治療CRF 領域得到更好的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