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亞 李 玲 黃文博 鄧 華
1.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2.陜西省中醫醫院老年病科,陜西西安 710000
眩暈是具有多種病因和發病機制的多感覺和感覺運動綜合征[1]。研究表明,眩暈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30%[2]。但是,眩暈的流行病學目前依然欠發達[3],其臨床治療體系仍不完整[4]。這給患病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5]。近年來,以針灸為代表的祖國醫學發展迅速[6],其在臨床中操作安全,成本低廉,療效顯著,適應性廣[7-8]。CiteSpace 作為新興的文獻可視化軟件,其知識圖譜的呈現在研究熱點與趨勢變化上較為敏感[9],筆者將中國知網上的相關文獻導出,運用CiteSpace,將針灸治療眩暈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知識圖譜的呈現,以便分析針灸治療眩暈的研究現狀與熱點趨勢。
檢索中國知網,時間從建庫至2021 年12 月,主題詞為“眩暈”AND“針灸”。納入標準:與針灸治療眩暈相關的中文學術期刊。排除標準:①重復文獻;②作者、年份及相關信息不全文獻。
將納入文獻以時間順序用Excel 繪制發文趨勢圖。然后將上述文獻題錄以合適的格式導出并保存,運用Cite Space5.8.R3 進行格式轉化后依據分析對象的不同進行可視化分析。具體參數設置:Time Slicing:2002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切片以1 年為單位;Node Types 依次分析Author、Institution、Keyword;Purning:選擇Pathfinder;其余均為默認設置,聚類視圖采用LLR 算法。
共檢索文獻901 篇,根據排除標準剔除18 篇,共計納入有效文獻883 篇,具體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1975—1995 年的20 年,發文量停滯不前。1995—2005 年,發文量保持10 篇/ 年上下波動。2005—2015 年,發文量呈直線上升,并且在2018 年達到峰值。見圖2。
圖2 1975—2021 年發文量趨勢統計圖
發文作者共有538 人,構成280 條連線,密度為0.001 9,對發文量≥3 篇的作者進行圖譜共現見圖3。按發文量進行排名依次為陳華德(8 篇)、李漫(3 篇)、周立志(3 篇)、孟智宏(3 篇)、張凱(3 篇)、沈紅強(3篇)。其中發文量在2 篇的作者共有74 人,僅占總作者人數的13.75%,剩余458 名作者發文量僅為1 篇,且各個連線之間并未形成交叉關系,所有作者的中介中心性均為0。
圖3 2002—2021 年發文量≥3 篇的作者合作網絡
機構合作圖譜(圖4),其中發文量≥3 篇的機構共有22 家,排名前10 位的機構分別是浙江中醫藥大學(11 篇)、天津中醫藥大學(11 篇)、安徽中醫藥大學(10 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9 篇)、成都中醫藥大學(8 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7 篇)、湖北中醫藥大學(7 篇)、南京中醫藥大學(6 篇)、廣西中醫藥大學(6 篇)、山東中醫藥大學(6 篇)。主要形成了浙江中醫藥大學陳華德、天津中醫藥大學孟智宏、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李漫、沈紅強、湖北中醫藥大學周立志團為主的四大研究團隊,各個團隊機構的中介中心性均為0。
圖4 2002—2021 年發文量≥3 篇的機構合作網絡
2.5.1 共現分析 共計納入的關鍵詞458 個,連線1095 條,頻率≥10 的關鍵詞見圖5,顏色由淺入深表示年份由小到大,節點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高,連線越粗表示關鍵詞聯系越緊密。共計28 個關鍵詞頻率≥10。中介中心性>0.1 高頻關鍵詞分別是頸性眩暈(0.45)、眩暈(0.43)、針灸(0.35)、針灸療法(0.33)、頸椎病(0.23)、針灸治療(0.23)、針刺(0.1)。
圖5 2002—2021 年頻率≥10 的關鍵詞共線
2.5.2 突現分析2002—2021 年的20 年,共有15 個突現的關鍵詞,見圖6。其中“針灸療法”的突現強度最大為12.3,“療效觀察”突現的時間從2004—2011 年持續最久;同時又滿足中介中心性>0.1 的突現關鍵詞為頸椎病和針灸治療。
圖6 2002—2021 年的關鍵詞突現
2.5.3 聚類分析 關鍵詞共聚成12 類,形成12 個聚類標簽,見圖7,Q=0.56>0.3,S=0.81>0.7,認為該聚類合理且顯著。
圖7 2002—2021 年關鍵詞聚類
2.5.4 共現分析 在上述基礎上,導出關鍵詞時間線圖,見圖8,時間線圖以聚類標簽為軸,重新對關鍵詞出現時間前后的不同進行歸納整理。
圖8 2002—2021 年關鍵詞時間線
本文通過知識圖譜的呈現,初步整合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進入21 世紀后,針灸治療眩暈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3 個方面:
①2002—2006 年,研究熱點主要圍繞眩暈的疾病類型展開。頸性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梅尼埃病、眩暈癥等是該領域早期的研究熱點[10-11]。在此期間,“止眩湯”“針藥并用”“辨證施治”“葛根素”等關鍵詞的出現提示了臨床研究注重針灸治療與經方并用,同時與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相結合。現代研究表明,葛根素的主要成分異黃酮從葛根中提取而來,藥理研究表明其能明顯改善微循環,擴張腦部血管,保護神經系統[12],是臨床中治療眩暈的主要針劑[13]。②2005—2016 年,研究重點趨向于針灸的治療方式、取穴傾向和其他療法。在眩暈的治療方式上,仍然以傳統的針灸療法(手針針刺)為研究重點,常用腧穴為百會[12]、風池、頸夾脊,提示在治療眩暈的過程中,經絡及穴位的選取多以督脈、足少陽膽經等陽經穴位為主[14-17]。同時期,溫針灸、針刀治療、電針、推拿也逐漸成為熱點。研究發現,中醫外治法結合西醫治療效果較單純的西醫治療更加顯著,并且中醫外治法在眩暈的治療中安全性更高,操作性更強[18]。“西藥”的聚類及“尼麥角林”等關鍵詞的出現提示了西方醫學與中醫相結合的治療趨勢。尼麥角林聯合針刺療法能明顯改善眩暈患者的顱內血管血流平均速度[19]。③2016—2021 年,研究重點趨向于綜述與臨床觀察。其中,綜述類研究以數據挖掘、研究進展為主;而臨床類研究以臨床觀察、臨床治療為主,研究表明,針灸作為實用性學科,可以有效改善腦部供血狀態,增加腦部血流量的供應,促進血管舒張功能的恢復[20-21]。
但是目前該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該領域沒有統一的命名規范,通過對頻率≥10 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針灸”與“針刺”、“針灸治療”與“針刺治療”、“推拿”與“手法推拿”、“臨床療效”與“臨床觀察”這些意思相近的詞語之間沒有統一的規范要求。②該領域發文量與研究深度無關。且各團隊之間聯系較為分散,研究中心多以各大中醫藥大學為主,集中在各個附屬醫院,而與基層之間的聯系較少。③頸性眩暈與頸椎病等疾病研究相對成熟,但是圍繞梅尼埃病、耳石癥、前庭性偏頭痛等自發性的眩暈的疾病研究進展緩慢。④現代研究證實,針灸在臨床中具有多靶點、多通路的特點[22],但是涉及針灸靶點機制的研究、體液因子、炎癥因子的實驗機制研究較為匱乏。研究認為降鈣素原基因相關肽與血漿內皮素等體液因子誘發腦部血液供應障礙是導致眩暈發生的原因機制[23],也有研究證實腫瘤壞死因子-α 的表達與頸性眩暈發生及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24-26],但是文獻中關于針灸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血漿內皮素等體液因子及腫瘤壞死因子-α 等炎癥因子的實驗機制研究相對較少,雖然溫針灸聯合整脊手法能改善頸性眩暈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提高血流速度[26]。但是該領域文獻不夠全面,尚未形成較穩定的研究趨勢。
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完善相關行業規范,加大學校機構之間的跨省市合作,同時積極與基層合作帶動農村醫療服務發展,利用實驗研究明確針灸治療眩暈的靶點通路,從微觀上為眩暈的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