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霞 鄭瑤潔 吳彩蘭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康復科,江蘇常州 213003
頸椎病是一種以頸椎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臨床綜合征,神經根型占頸椎病的60%~80%[1-2]。臨床主要表現為頸部及周圍部位麻木或劇烈疼痛,伴有頸椎功能障礙。西醫多采用牽引、抗感染鎮痛等藥物,短期有一定療效,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較多,停藥后易復發[3]。祖國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痹癥”等范疇,病機為氣血虛弱、筋脈失養,日久致氣滯血瘀、痹阻筋脈。杵針療法源自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李仲愚獨創,運用點叩、升降、運轉、開闔等手法,兼具針刺及按摩雙重功效[4-5]。杵針療法單獨應用或聯合應用其他療法均能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6]。研究表明,頸椎病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礙[7-8]。本研究分析杵針療法治療氣滯血瘀證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
選擇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4 月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氣滯血瘀證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85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2 例與觀察組43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9];②中醫診斷符合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氣滯血瘀型頸椎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有頸部外傷史;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心血管、肝腎等疾病;④合并抑郁癥等影響睡眠質量;⑤近3 個月接受針灸治療;⑥經其他非手術治療有效。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0-LL-13(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采用針刺聯合牽引治療。①針刺治療:參照《針灸治療學》[11]取C4~6頸夾脊為主穴,配以風池、大椎、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等穴。使用0.3 mm×40 mm 華佗牌毫針(蘇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刺入0.5~0.8寸,行針刺手法進行平補平瀉,每隔10 min 一次,留針30 min。1 次/d,5 次/周,連續治療2 周。②頸椎牽引:患者取坐位,頸前屈15°~30°,以4~10 kg牽引力行間歇牽引,牽引2 min,間歇3 min,20 min/次,1 次/d,5 次/周,連續治療2 周。
1.2.2 觀察組 采用杵針療法聯合牽引治療。①杵針療法:參照《杵針學》[12]取穴,包括大椎八陣、百會八陣、河車印腦段、河車腦椎段、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患者取坐位,頭頸稍前傾,手臂自然下垂。取大椎八陣、百會八陣穴位,術者持五星三臺杵進行點叩手法(針頭反復叩擊施術部位)約5 min,進行運轉手法約5 min。取河車印腦段、河車腦椎段,術者持七曜混元杵進行升降手法(針頭接觸皮膚,一上一下,上推下退)約5 min。取大椎八陣、百會八陣穴位,術者持奎星筆進行開闔手法(用力向下行杵,進杵深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則為開;向上提杵但杵針尖不能離施術腧穴皮膚則為闔)約10 min。取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等穴位,術者持奎星筆進行點叩手法約5 min。1 次/d,5 次/周,連續治療2 周。②頸椎牽引同對照組。
①臨床癥狀積分:治療前、治療后2 周,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主癥記0、2、4、6 分,次癥記0、1 分,總分0~29 分,總分越低臨床癥狀越輕。主癥:肩頸臂疼痛、頸部壓痛、頸項活動不利、上肢活動不利;次癥:肢體麻木感、腱反射、上肢肌力、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②臨床療效:療效標準分為4 個等級,痊愈:減分率≥90%,顯效:減分率70%~<90%,有效:減分率30%~<70%,無效:減分率<30%。③睡眠質量:治療前、治療后2 周,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7]評估,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7 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0~3 分,總分0~21 分,總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肩頸臂疼痛、頸部壓痛、頸項活動不利、上肢活動不利、肢體麻木感、腱反射、上肢肌力、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積分和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周,兩組肩頸臂疼痛、頸部壓痛、頸項活動不利、上肢活動不利、肢體麻木感、腱反射、上肢肌力、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積分和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肩頸臂疼痛、肢體麻木感、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積分和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和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周,兩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和總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睡眠效率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分)
我國頸椎病患病率為7%~10%[13]。神經根型病理基礎為頸椎間盤退變、膨出或脫出,導致出現神經根刺激癥狀與體征[14]。抗炎藥物可發揮消炎鎮痛效果,推拿與牽引等能解除滑膜嵌頓、松解神經根粘連,緩解神經根壓迫性損傷[15-16]。
祖國醫學認為,頸椎病屬中醫“痹證”等范疇,項痹/肩頸痛與風寒濕外襲、氣血虧虛、頸部勞損、筋脈失養等有關,治當祛風散寒、活血益氣、通絡除痹[17]。頸椎為督脈所主,大椎為督脈腧穴,百會屬督脈經穴。頭頸部與背腰部河車路包括督脈、夾脊穴及臟腑背俞穴,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18]。頸夾脊穴屬治療頸椎病主穴。杵針療法以八陣、河車為主,聯合手三里、外關等穴位,運用點叩、升降等手法,配合頸椎牽引,可行祛風散寒、活血益氣、通絡除痹之功。本研究中,治療后2 周,兩組肩頸臂疼痛、頸部壓痛、頸項活動不利、上肢活動不利、肢體麻木感、腱反射、上肢肌力、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積分和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肩頸臂疼痛、肢體麻木感、壓頂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積分和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陳述芳等[19]報道相似,提示杵針療法治療氣滯血瘀證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值得肯定。
頸椎病可因經脈痹阻、氣滯血瘀,導致陰陽失調、心神不安,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礙即頸源性失眠[20]。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伴失眠系頸椎錯位壓迫椎-基底動脈影響自主神經所致[21]。藥物治療睡眠障礙治標不治本且副作用大。失眠是杵針治療的優勢病種,通過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而養心安神[22]。大椎、百會等穴位多位于頭面部和頸部,是治療頸源性失眠應用頻次較高的穴位,多歸屬于督脈,具有治腦寧心之效[23]。因此杵針療法除了松解頸部周圍組織、解除神經壓迫,改善局部微循環障礙外[24],還廣泛用于治療失眠。杵針兼具針刺與按摩的功能,但又不刺入皮膚,避免了皮膚感染風險[25]。本研究中,治療后2 周,兩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和總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睡眠效率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杵針療法能明顯改善氣滯血瘀證神經根型患者的睡眠質量。杵針既具有針刺之功效,又無針刺的創傷性,建議將其作為治療失眠的一種常規非藥物療法,但其改善睡眠的作用仍然有限。建議將杵針療法與其他非藥物療法聯合使用治療失眠,以提高療效;此外,能否逐漸使用杵針替代針刺療法應用于其他臨床疾病的治療,也必將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