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祖銘
(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博士后工作站)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更多聚焦于股票一級發行市場,自2019年起先后新設科創板板塊、更新創業板發行制度和新設北京證券交易所,并通過擴大資本市場空間、明晰板塊定位和放寬發行人報告期內經營指標要求,為微觀市場主體開拓更廣闊的直接融資渠道。繼熔斷機制、注冊制板塊漲跌幅限制調整后,近期科創板又試點引入做市商機制,股票二級市場交易制度日趨完善。接下來,本文將對股票做市交易機制和我國新三板做市機制現狀進行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上淺析證監會和交易所針對我國證券公司開展股票做市業務出臺的相關文件,并為證券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團業務開展提出建議。
這里的交易機制指與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相關的一切流程規定與設計,包括競價、做市、協議轉讓和大宗交易等。盡管交易最終都會達成,但各種機制的交易對象、定價過程和對二級市場股價走勢的影響存在較大區別。
競價機制下,交易所將一段時間內接收的或實時接收的買賣申報進行一次性撮合(集合競價)或逐筆連續撮合(連續競價),其中集合競價通常作為股票開盤價的確定方式。而做市機制引入了一類新的交易參與主體——做市商,其通常為具備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通過報出買賣價格并以其自有資金和有權處分證券,無條件接受交易對方的買賣要求。根據允許參與某一特定股票做市的做市商數量僅為一家還是多家,做市機制分為壟斷做市(僅允許一家)與競爭做市(允許多家)。
如圖1所示,競價機制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允許交易雙方主動下達指令,通過該指令充分表達是否交易、交易價格和交易數量等意愿;交易所將不斷進入的交易指令按價格、時間和數量優先的原則進行指令配對,故競價機制被稱為指令驅動機制。如圖2所示,做市機制意味著股票交易均與做市商達成、買賣主體無法實現直接撮合,且僅允許做市商給出買賣報價、交易對方無法主動下達價格指令而只能被動接受做市商報價;該報價決定了股票價格走勢,故做市機制被稱為報價驅動機制。該機制除了涵蓋交易者之間的博弈外,還包含交易者與做市商之間的博弈,更多的博弈參與者使做市機制均衡價格模型更加多樣化,理論研究更為復雜。

圖1 競價機制過程(指令驅動)

圖2 做市機制過程(報價驅動)
相較于競價機制,做市機制最顯著的區別在于交易對手和股價形成過程不同。交易對手方面,競價機制直接撮合買賣雙方,而做市機制中做市商構成交易對手方;股價形成過程方面,競價機制由已實現撮合的交易主體主動下達的指令決定股價,而做市機制由做市商報價決定股價。相較于競價機制,做市機制還體現出以下獨特優勢。第一,提升股票流動性,這也是做市機制最突出的特點。股票喪失流動性源于供求失衡,即做出交易指令之時不存在有效對手方,單向指令無法驅動交易達成;而做市商負有做市義務,必須維持做市標的雙向交易,這將通過彌補供求缺口促成報價驅動交易,有效提升股票流動性。第二,提供價格發現功能。參與特定股票做市的做市商數量越多,做市商就越有動力給出合理報價,否則將嚴重影響交易量導致被淘汰出局;作為行業領先的證券公司,突出的信息優勢也使做市商能夠提供更好的價格信息從而促進價格發現。第三,有助于降低股價波動和維護市場穩定。在競價機制中,一旦交易雙方資金實力差距和信息不對稱程度較大,優勢方可能通過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價格、加劇股價暴漲暴跌;而做市商報價則會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且做市商會在市場過熱(冷)時積極拋售(買入)股票,通過履行做市義務穩定市場情緒,提升流動性的同時抑制市場大幅波動。第四,提高大額交易即時性。流動性不足時,缺乏交易對手將導致大額指令難以得到實時撮合,等待其他交易者不斷出現又使交易即時性喪失。除大宗交易機制外,做市商能夠以充分券源和強大資金實力有效滿足大額交易對股票和資金的需求,做市機制能夠為大額交易提供較競價機制更強的即時性。
做市機制能有效解決競價機制引發的各種問題,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加劇市場交易層面信息不對稱。不同于競價機制下買賣盤信息實時更新并披露,做市機制下報價驅動交易信息全部集中于做市商,交易者獲取這些信息需等待做市商予以披露,時間相對滯后,信息完整性也存疑。第二,交易成本“水漲船高”。做市商須維持券源充足以滿足做市需要,一旦市場中不存在足量交易需求以匹配券源供給,其將面臨存貨頭寸風險;券源資金占用也會降低做市商資金周轉效率,證券公司將因做市業務面臨額外的風險和成本。理性的做市商會綜合考慮上述風險,將該部分成本轉嫁至交易者。第三,處理小規模交易的邊際成本較高。小額交易基本可以在競價中全部撮合,而為維持做市機制,交易所、做市商和交易者都付出了較高成本,無法發揮規模經濟優勢。最后,做市商可能因利益沖突或濫用信息優勢地位擾亂市場秩序。做市業務可能與自營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或經紀業務存在利益沖突,若無法緩解則會損害其他市場參與者利益;做市商還可能濫用信息優勢地位,與其他做市商合謀形成“股票壟斷價格”以獲取超額利潤,反而不利于股票價格發現。
綜上所述,在制度設計與市場監管時,需充分考慮兩類機制面臨的特殊問題以揚長避短,盡可能使各自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規避劣勢對市場的潛在負面影響。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一直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工作。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三板一直致力于解決創新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自2006年成立以來,新三板于2012年和2013年進行兩次擴容、并于2014年引入做市交易機制,短期內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做市轉讓掛牌公司達歷史最高、股票流動性低迷得以緩解,2017年掛牌公司數量爆發式增長至萬家。國內多數研究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做市機制,具體體現為個股非零交易天數顯著增加、股價沖擊顯著削弱、窗口期內做市標的超額累計收益率顯著為正。但也有小部分研究發現,做市機制對新三板流動性和市場活躍度的刺激不具有持續性,換手率、成交金額和交易量僅在制度實施當年及次年顯著上升,而以后年度甚至出現下滑,西方傳統市場微觀結構理論在我國新三板遭遇了挑戰。如圖3、圖4所示,結合我國新三板市場的現狀,做市機制難以全面發揮優勢可能源于以下幾點。

圖3 近年新三板掛牌公司和做市交易公司數量變動趨勢

圖4 近年新三板做市交易成交量與成交額情況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交易規則》第五十六條規定,做市庫存股可來自于受讓掛牌前老股、股票發行、買入和借入。掛牌前老股和掛牌公司定向增發是做市商重要的低成本券源,通過這兩種方式取得庫存股再以高價賣出,便能獲得高額做市業務利潤;而從二級市場買入股票成本較高,這種獲得券源的方式將壓縮業務利潤空間。這將削弱做市商從公開市場買入股票的動力,進而限制了其給市場帶來的流動性,也局限了做市商穩定股價的重要功能。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轉讓細則》第十三條規定,股票可以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競價轉讓方式、協議轉讓方式進行轉讓。掛牌公司僅可在做市與競價間主動選擇一種機制,二者之間具有排他性(協議轉讓與二者兼容)。股票流動性差的掛牌公司傾向于選擇做市機制以提升流動性,而流動性較高的掛牌公司礙于額外成本選擇做市機制動機不強。由機制排他性引發的“逆向選擇”導致以做市機制進行交易的掛牌公司市場認可度過低、難以刺激報價驅動市場交易需求,即使做市商提供雙邊報價,股票需求萎靡最終也使做市機制形同虛設。
二者相容性有限具體體現在市場定位、掛牌條件和合格投資者準入等方面。首先,新三板市場定位不夠清晰。相比于科創板強調國家戰略和科技創新、創業板強調“三創四新”,新三板相對缺乏戰略高度,僅滿足直接融資和股權轉讓需求可能很難培育出大量優質企業。其次,新三板掛牌對公司治理和規范運作要求較低,掛牌實質性審核欠缺力度,掛牌公司總體質量參差不齊;而缺乏優質公司使新三板難以形成高質量股票供給,做市機制的優勢無從發揮。最后,新三板合格投資者準入門檻較高。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除了對機構(自然人)實收資本(名下金融資產)絕對金額設定較高標準以外,還要求自然人須具備2年以上相關工作經歷、機構須為《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法定機構投資者”而不得為其他廣義機構投資者。這些規定能夠控制交易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但也嚴重限制了新三板股票需求。
2022年5月至7月,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陸續頒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以下簡稱《試點規定》)、《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業務指南第8號——科創板股票做市》(以下簡稱《業務指南》)等文件,這些制度從我國資本市場現狀和面臨的特殊問題出發,明確了做市商準入和展業標準,汲取了新三板做市機制對提升流動性效果欠佳的前車之鑒,以期最終起到提升流動性和市場韌性的效果。
《試點規定》對申請開展做市業務的證券公司提出了較高要求。業務方面,要求“具有證券自營業務資格”“具備與開展業務相匹配的、充足的專業人員”,即做市商須具備專業勝任能力,通過履行做市義務調節股票供需關系以維持股價穩定。風險方面,要求“最近12個月凈資本持續不低于100億”“最近18個月風險控制指標持續符合規定標準”,即做市商須以充足的資本應對各種潛在風險。合規方面,要求“最近1年未因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或被追究刑事責任”,這將存在“違規經營前科”的證券公司排除在外。嚴控資格準入、確保做市商實力雄厚是穩步開展做市業務的前提,但過高準入門檻可能導致做市商數量不足,最終難以充分發揮做市機制增強股票流動性的作用。
《實施細則》第十七條規定,開展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可使用自有股票、從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借入的股票或其他有權處分的股票。二級市場購入以獲得券源是做市商穩定市場的重要途徑,但集中大量購入可能擾動股價走勢或導致做市商成為“大股東”引發權益變動披露義務,破壞市場面和基本面運行秩序。《實施細則》第十六條規定,做市商通過專用賬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應不超過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限制做市券源比例上限能夠降低做市商對交易秩序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干擾,也避免了相應的購入行為引發權益變動披露義務。
過于嚴格地限制券源比例上限可能使做市商庫存股難以滿足大額交易需求,削弱了做市機制即時處理大額買賣指令的優勢。因此,確定該比例需積極平衡“穩股價”“免披露”和“促交易”之間的關系,尋求合理持股上限。同新三板制度相比,《實施細則》第十六條實質上已放松了對做市標的持股比例的限制,即將5%的持股上限由“新三板特定股票的全部做市商共同持有”變為“單個做市商通過專用賬戶持有”,且刪除了“新三板股票做市商最多持100萬股”的限制,科創板做市機制處理大額交易指令的能力更能得到發揮。
《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鼓勵具備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的科創板股票保薦機構或者實際控制該保薦機構的證券公司在持續督導期間為其保薦的科創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務,這間接地將保薦責任和做市業務“利益捆綁”,促進證券公司各類業務高質量協同發展。若保薦機構未能切實履行保薦責任引發發行人公司治理和規范運作重大缺陷,股價波動將使保薦機構難以在做市時給出合理定價,增加履行做市義務的難度。這不僅會影響做市業務創收,嚴重的可能破壞證券公司聲譽、不利于證券公司長遠發展。該條款或使證券公司更有動力開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業務、切實履行保薦責任,提升我國上市公司整體質量。
我國A股市場具有較為明顯的波動性,尤以投資者非理性情緒導致股價大幅漲跌和嚴重信息不對稱導致股價嚴重脫離公司價值最為顯著。《業務指南》第三章“做市義務”給出了科創板股票流動性分類標準,股票流動性的差異將導致做市商的做市義務(如最大買賣價差)存在區別;相比于新三板,《業務指南》對做市商開盤集合競價參與率提出更高要求(80%,高于新三板集合競價參與率75%),做市商將更深入地參與開盤定價過程。這些規定將針對性地促使做市商基于其專業能力和信息優勢為做市標的給出穩定合理報價,發揮更強的定價功能優化科創板整體估值水平,最終使做市機制更加契合我國資本市場現狀。
2022年10月31日是科創板啟動做市機制交易的第一天。做市機制交易實施后,科創板成交額不斷放量、部分做市標的漲勢理想,市場對做市機制長期穩定資本市場、擴大證券公司經營成果給予了更多期望。證券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團應密切關注監管動態、市場動向和同業做市業務開展情況,鼓勵、引導探索和開展做市業務。
堅守政治性和人民性是金融工作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證券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方,一方面,應積極響應監管要求,推動完善交易機制,增強市場流動性,助力中小企業緩解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在當前人民群眾對資本市場理財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通過履行做市商義務,優化整體估值,進而提高市場穩定性,維護投資者利益。
做市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和交易情緒對我國資本市場最具現實意義。證券機構利用專業的定價模型和研究能力,持續為做市標的提供理性、穩定的報價服務,在對市場微觀結構產生正向影響的同時提升自身聲譽。證券公司也可以此為契機,通過深入開展做市業務以優化上市公司估值定價和塑造業務特色,提升自身品牌在資本市場中的影響力。
根據公開信息,證監會于2022年9月至10月批復了兩批共計14家券商1首批8家開展做市業務的券商分別為申萬宏源、華泰證券、銀河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財通證券、國信證券和國金證券;第二批6家券商分別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和浙商證券。的科創板做市商資格。做市業務創收具有相對穩定性:一方面,報價驅動交易買賣價差恒大于零,在交易者突發變現需要時能夠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以獲取收益;另一方面,在控制好存貨頭寸的前提下,做市商還可獲得做市券源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證券公司可以考慮積極搶占業務先機、充分發揮先手優勢,讓做市業務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開展做市業務要求證券公司協調好其與自營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之間的關系。根據《實施細則》第十六條,做市券源納入證券公司自營業務持股合并計算并適用權益變動披露和短線交易相關規定,這要求做市商應清晰劃分做市與自營的界限、統籌考慮業務規模和持倉水平,避免引發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大幅變動和權益變動披露義務。做市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方面,可積極為承銷保薦的上市公司提供后續做市服務,實現一、二級市場業務聯動,為上市主體提供更全面的資本市場服務,深入發掘客戶價值,不斷提高客戶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