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紅波 王寶奕 陳鴻葉
2022年10月3日,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國節日”系列第二季收官,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奇妙游,大放異彩,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創意傳播典范,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為“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筆者曾寫文章對首季節目進行探討,基本觀點是三個“新”:一是新媒體傳播,主要指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新媒體傳播;二是新技術賦能,VR、5G等新技術應用帶來的視覺奇觀和沉浸感;三是新互動理念,如穿越式情境的設置,建立起與觀眾之間的聯系。“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第二季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文化類節目新鮮血液,注入國家精神、民族意象,帶給廣大觀眾獨特的中華美學精神享受,在共情和共鳴中增強國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筆者認為,“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成功建構國潮文化的四個關鍵點,分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意傳播、中華美學精神的青年表達、科技賦能的創新性發展、文旅文創的創造性轉化。

《唐宮夜宴 》
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在國潮引領方面有效升級,河南廣電2022“中國節日”系列做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意傳播的三個“新”。
其一是視覺新奇觀。好看才是硬道理。第一季節目《洛神水賦》在水中拍攝的舞蹈,如夢如幻,充滿了東方美感,給人以視覺驚艷。短視頻盛行的當下,視覺奇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意傳播,更需要一種陌生化的視聽新表達,創造視覺新奇觀。這樣才能生發話題,形成社交媒體傳播的動力和引擎,為新媒體傳播和營銷奠定基礎。2022“清明奇妙游”的《青鳥喚春》,充滿詩情畫意,視覺設計“青鳥”舞蹈造型和飛行視角實現了視覺新奇觀的效果,以富有沖擊力和傳播力的奇觀表達,實現了“文化中國”的創意傳播。2022“中秋奇妙游”《思鈞如見君》,運用舞蹈藝術形式,影像化呈現鈞瓷燒制的全過程,借助科技感十足的后期編輯制作,形成絢麗多彩的沉浸式視頻,傳達出“一窯萬彩”的視覺奇觀效果。
其二是藝術新表達。《西園雅集圖》《清明上河圖》等古代名畫的舞蹈和劇作式活化,讓紙面上的古代繪畫藝術獲得了新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書畫音樂舞蹈蘊含著獨特的東方美學,禮樂治國、詩書傳家,也蘊含著中國的人文價值觀。如久違的中國橫軸畫作的欣賞美學,在近年漫長的歷史時間里幾乎被遺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藝術新表達就是放大這種東西方的差別,賦予其新的活力,凸顯中國傳統藝術之美。2022“中秋奇妙游”《煙火人間》,仿照橫幅畫作的宋代民俗街景,通過“茶百戲”“報菜名”“州橋明月”等非遺技藝、傳統說唱,穿越古今,帶領觀眾在“人間煙火走一遭”。
其三是國潮新引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不是要復古還原,而是要與時俱進。所謂“國潮”,指的是一種潮流的引領。國寶、國畫、國醫、國術等,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璀璨明珠,如何用新的技術、新的表達、新的時代要求引領國潮,面向全球華人、面向世界傳播中國,這是中國文化自信和文化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2022“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對于中國書法、中華詩詞、民族樂器、歷史典故的藝術呈現,實現了國潮引領的作用和價值,形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意傳播的“花車效應”。2022年“中秋奇妙游”,在清華“遇見”孔子、航天員太空送祝福的國潮引領,均當屬此類。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遠歷史長河中文化積淀凝結成的珍貴精神文化遺產。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在互聯網平臺上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意傳播的創新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河南廣電“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導演們注重Z世代觀眾的視聽需求,堅持不懈地對中國美學精神做出青年視角的創新表達。2022“重陽奇妙游”的菊花舞蹈《釀秋》,用千變萬化的芊芊玉指和女子群舞的曼妙身姿,釀造出“人淡如菊”的東方美學意境。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隱士”。陶淵明發現了中國美學的價值取向中的一個最為深層的秘密,這就是以道家的精神從事儒家的事業。它體現出中國美學最為純粹、最為根本、最為華彩、最為深層的精神,千百年來,中國美學、中國美學家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去試圖說明的,也正是這一精神。“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導演借用“白衣送酒”典故,引出充滿東方美學韻味的女子群舞《釀秋》,可謂是中國美學精神的視覺藝術創新表達。沉醉于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們在審美觀照中所獲得的美感,對于宇宙、歷史、人生的感受和領悟,往往不能用概念來表達。導演借用舞蹈這種“世界通用的肢體藝術語言”來說明審美觀照的特點:在審美觀照中,當捕捉到某種深遠意趣的剎那間,人們往往擺脫了概念,處于一種“忘言”的境界。其實,不僅是魏晉美學,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老子的美學、莊子的美學、唐代的美學、宋代的美學、明清的園林美學等,借助詩詞歌賦、演繹表演、非遺傳承,處處體現出中國美學精神的青年表達。舞蹈《云窟萬象》選取炳靈寺、敦煌、麥積山、云岡、龍門等有代表性的中國石窟造像,借助實景與科技手段的融合,藝術化、影像化呈現美輪美奐的石窟藝術之美,“云窟生萬象,流暉天地間”,飛天女神,長袖飄飄,如在仙境飛舞,被網友譽為“上不封頂的‘美’”。

《思鈞如見君》
中國美學精神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審美傾向為根脈,蘊含在人們日常的審美生活之中。“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精準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國美學精神,讓觀眾在心靈深處得到情感上的共鳴,將視聽元素升級融合,形成“新國潮”,展現中國審美。“視覺盛宴、極度舒適”“無法用言語表達喜愛之情”等,都是網友在新媒體平臺對節目的評價與感受。可見,“中國節日”的視聽呈現,促進了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與認同、對東方美學的喜愛與傳承。
此外,2022“七夕奇妙游”張杰演唱《星漢游》,“重陽奇妙游”周筆暢演唱《辭青》,這些青年歌手的演繹,輔以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濃厚唯美的書法、詩詞和東方美學意蘊的景物、畫作,有效增強了節目對年輕觀眾的吸引力。
2022“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綜合運用XR技術、后期調色、動畫特效等科技手段,虛實結合,制作“沉浸式視頻”,在國潮文化引領中彰顯科技賦能的力量。“沉浸式傳播”以技術為支撐,借助數字媒體,通過虛擬現實、數字化交互傳播,讓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實現了可視、可感、可觸,在表現傳統風格特點的同時,又符合大眾的現代審美感,揚兩者之長,避各自之短,呈現最佳的視覺藝術形態。正如法國學者鮑德里亞所提出的“超真實”的擬像世界被構建,受眾沉浸于電視內容敘事中,從而激發出電視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為“顯示的質量不單和視覺有關。它是一種典型地運用了其他感官體驗的收視經驗,各種感官構成的整體的確大于部分之和”。2022“清明奇妙游”以古代著名畫作《西園雅集圖》為藍本,通過“戲中戲”“畫中畫”的結構方式對《西園雅集圖》進行沉浸式呈現,以單幕戲劇將觀眾帶回到歷史現場,沉浸式地領略宋韻風雅。

《辭青》
在視覺體驗上,2022“清明奇妙游”《千里落花風》以舞蹈形式演繹辛棄疾的詩詞,高原實景拍攝,運用技術特效,將塵封于書本中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解封出來,勾勒出辛棄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少年英豪形象,也描繪出“四十三年,可堪回首,沙場點兵白發生”的暮年老者的悲壯之情。當青年辛棄疾落下懸崖,暮年辛棄疾執劍躍出時,不少網友感嘆被“燃”到:“特效有電影的既視感”“看了這個節目再去讀他的詩,體會更深了”“宋韻不只是極簡美學,也有家國情懷”。在聽覺體驗上,高原山上的風聲、戰場的號角聲讓受眾仿佛與辛棄疾一同置身戰場之中,節目以技術優勢,帶給受眾的視覺、聽覺以及心理上的綜合體驗,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運用科技手段廣泛創新,以高科技、特效感和高概念的視聽元素打造出沉浸式的多維度舞美設計,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打造古今對話的奇景,呈現時空穿梭的奇觀,后期制作以三維建模等科技手段加持,使節目超越了傳統晚會節目,融合了現代科技創新的魅力,給人全新的視聽感受。除此之外,4K高清轉播車、航拍器、數控、斯坦尼康等創新技術手段的幫助,也造就了“視覺盛宴”的生成。融媒體背景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參與、沉浸、互動式的多維傳播方式,通過5G、VR、虛擬現實等技術賦能,有效實現了受眾對傳統文化媒介場景的參與感和代入感。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之間相互滲透、交叉匯合重組,逐步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體的現象與過程。河南廣電“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中國傳統節日為文化依托,勾勒出一幅奇妙的尋游記,表現形式多樣,穿插其中的舞蹈、戲曲、詩詞歌賦等國風、古風韻味十足,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具化為鮮活的存在,讓人身臨其境,成為文化和旅游要素資源的互動整合。2022年“中秋奇妙游”選取了河南多處旅游景區,給人不一樣的文旅新體驗。如《嫦娥奔月》解鎖仙氣飄飄老君山,《神都相逢》取景洛陽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戲歌《武家坡》選景鞏義康百萬莊園,十國小朋友不同語種演唱《千里共嬋娟》向全世界展示了河南嵩頂國家森林公園、登封觀星臺、洛陽龍門石窟、新鄉寶泉旅游景區、開封龍庭公園、“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等。河南將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確定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十大戰略”之一,將“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確定為“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河南全域文化旅游品牌。
河南廣電臺長王仁海談及廣電文創產業發展時,對第一季“中國節日”系列促進文旅文創跨界融合進行了盤點。“元宵奇妙夜”播出后,河南博物院成為全國游覽熱度最高的五個博物館之一;“端午奇妙游”播出后,鄭州入圍“端午節全國十大旅游目的地”等。2021年3月,河南廣電唐宮文創公司注冊成立,高質量打造三個項目集群:國潮品牌集群、原創文綜項目集群、“文化IP”產業集群。2022年河南廣電重點布局文旅文創發展:一是以鄭州為核心,打造以“中國傳統節日”系列節目核心IP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小鎮;二是與河南省文旅廳、各地市文旅局開展深度合作,依托河南廣電“中國傳統節日”系列節目IP,以洛陽、開封、焦作、許昌、安陽、商丘等18個地級城市為中心,根據各地歷史文化特色,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小鎮;三是重新規劃,精細化打造河南廣電“演藝綜合體”;四是整合“中國傳統節日”系列節目《梨園春》《武林風》等,打造以“中國傳統節日”為核心的文創產品體系;五是組建文旅文創產業規劃發展部門,成立河南廣電文旅產業集團,助力河南文旅文創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究其實質,河南廣電“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是一種系統的多元方式交融,節目制作團隊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探索傳統節目文化表達方式,開拓文創產品創新思路,并通過與旅游景區的合作,賦能文化旅游產業,其文旅文創的創造性轉化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