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福,韋 體,張俊松,高丹丹,徐紅偉,蔡 勇,曹 忻,楊具田,郭鵬輝*
(1.西北民族大學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2.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蘭州大尾羊保種場,甘肅 永靖 731699;3.西北民族大學黃河上游生態產業發展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30;4.西北民族大學黃河上游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生產增速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畜產品生產和消費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在保障人民生活穩定、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農牧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1]。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畜牧業也邁入了由數量型增長轉型為質量型增長的新階段。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畜牧業人均產值仍處于較低水平。畜牧業生產水平低、結構不平衡、過度依賴進口品種、對本土優良品種保護力度不足等問題不斷凸顯[2-3],使得我國畜牧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為實現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抓好我國優良畜禽遺傳資源這一重點,加強對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畜禽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重要的經濟、戰略、文化和科學價值[4-5],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數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10[6]。根據最新統計結果,我國擁有畜禽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及配套系共984個。但長期以來,我國畜牧業主抓數量,盲目利用外來高產品種進行雜交,加之禽畜遺傳資源保護意識淡薄,致使大量優良畜禽遺傳資源消失,嚴重阻礙了我國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因此,提高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意識,加大優良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力度,加強保種基地和良種體系建設,建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對實現我國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蘭州大尾羊保種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合理的保種建議,旨在為我國優良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蘭州大尾羊是甘肅省蘭州市地方特色品種,對黃土丘陵溝壑地形的生長環境適應性很強,具有生長快、耐粗飼等優點[7]。其被毛純白,頭大小中等,公母皆無角,耳大略向前垂,眼大有神,眼圈淡紅色,鼻梁隆起。腰背平直,十字部微高于鬐甲部,臀部微傾斜。四肢相對較長,體肥呈長方形。脂尾肥大,方圓平展,自然下垂飛節上下,尾有中溝將尾部分為左右對稱兩瓣,尾尖外翻,并緊貼中溝,尾面著生被毛,內面光滑無毛,呈淡紅色[8](圖1)。

圖1 蘭州大尾羊
蘭州大尾羊體格大,早期生長發育快,肉用性能好。成年公羊平均體重52.31 kg,體高75.15 cm,體長72.08 cm,胸圍85.92 cm,胸寬18.81 cm,胸深41.85 cm,管圍9.23 cm,尾長29.69 cm,尾寬21.69 cm。成年母羊體重44.75 kg,體高74.80 cm,體長75.63 cm,胸圍91.80 cm,胸寬19.63 cm,胸深38.25 cm,管圍9.54 cm,尾長28.36 cm,尾寬20.66 cm。蘭州大尾羊母羔7~8月齡開始發情,公羔9~10月齡可以配種。繁殖母羊一年四季均可發情配種,兩年三胎,產羔率為117.02%。
蘭州大尾羊肉質鮮嫩可口,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藏羊及小尾寒羊相比,蘭州大尾羊具有更好的生產性能及屠宰性能[9],生產效益良好。但近幾十年來,一方面,由于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味追求生產數量,大量引進外來高產品種進行雜交,使蘭州大尾羊數量急劇減少;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蘭州大尾羊的生長環境嚴重受限,一度瀕臨滅絕。隨著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國家種質資源戰略的深入實施,蘭州大尾羊的保護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多年來,經過西北民族大學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建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蘭州大尾羊種質資源保種場(甘肅省永靖縣瑞林科技養殖有限公司),蘭州大尾羊的保護工作取得極大成效,這一優良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得到充分保護,數量也從2007年的不足200只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只[10]。但與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的總體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隨著對蘭州大尾羊保護和技術研發工作的深入實施,在蘭州大尾羊精液凍存、超數排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了蘭州大尾羊遺傳資源保存庫,使蘭州大尾羊這一地方優良畜禽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但受資金、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響,蘭州大尾羊保種工作進展較為緩慢,保種體系尚不健全,保種工作仍存在一定困難。
飼養管理在保種工作中尤為重要,科學的飼養管理可有效提高動物的生產、繁殖性能[11]。之前的保種主要集中在蘭州大尾羊的繁殖育種方面,對蘭州大尾羊飼養管理未進行深入研究,致使蘭州大尾羊的飼料配方較為單一,不能滿足各個階段的營養需要,導致其生長緩慢、體質較弱、繁殖率低。此外,受種群數量的影響,未能對不同生長階段的羊進行分群管理,導致蘭州大尾羊生長、繁殖性能下降,極大影響了保種與創新利用工作的深入推進。
雖然前期建立了部分數字化信息平臺,運用電子耳標對蘭州大尾羊的個體信息及羊群的生產數據進行了登記。但由于資金有限,數據的收集仍是由人工記錄后再進行上傳,數據收集緩慢且易出錯,具有極大的局限性。此外,在環境控制、飼料投放等方面幾乎都是人工調控,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影響了保種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在規模化養殖中,羊舍的日常消毒工作尤為重要,單純接種疫苗并不能完全防控疫病,唯有將疫苗接種與日常消毒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保護羊群健康生長,減少疾病的發生[12]。蘭州大尾羊在保種過程中,雖然每年都定時進行藥浴驅蟲、疫苗接種等工作,但在日常消毒工作中仍然存在缺乏合理規劃、消毒間隔時間過長、對飲水的消毒工作不夠重視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防疫措施,提升科學化防疫水平。
目前,蘭州大尾羊的保種體系尚不完善,許多先進技術手段無法得到充分應用。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資金投入,通過技術革新、人才引進等方法,完善保種體系,建立一體化保種平臺,加快保種進程,實現蘭州大尾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飼糧的營養水平與動物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飼糧的營養水平過低會導致動物生長緩慢[13];營養水平過高會對動物的生產和健康造成不利影響[14]。應通過消化代謝試驗確定蘭州大尾羊不同生長階段蛋白、能量需求量,建立符合蘭州大尾羊的飼養標準,有效提高其生長性能和繁殖效率,保障蘭州大尾羊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工作有效推進。
通過加強保種工作人員培訓、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做好生產記錄等措施,同時根據現代化保種場的保種要求和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飼養模式,減少飼養過程中各種問題的發生。將飼養管理與環境管理、防疫管理等相結合,重視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培養符合蘭州大尾羊保種工作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確保保種工作順利進行。
在保種工作中,種質資源的管理、育種數據的收集、系譜的分析尤為重要。因此,一方面,應采用數字化技術對種質資源進行管理,實現種質資源的快速查詢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過建立智能終端,實現對保種場養殖環境的遠程監測與控制、飼料的精準投放、繁殖母羊的動態監測、消毒工作的定時進行等[15],提高保種場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保種場的現代化發展,促使蘭州大尾羊遺傳資源保護工作順利實施,推動保種工作高質量發展。
通過構建“互聯網+動物防疫”信息化體系,加強保種場專業技術人員、獸醫、行政機構以及科研機構的溝通配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動物疫病的檢查力度等措施,提升防疫工作效率,為蘭州大尾羊的保種和創新利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傳統育種周期長、性狀聚合目標實現困難、性狀遺傳不穩定,大大降低了保種效率,而采用現代分子育種手段,不僅可大大縮短育種周期,而且可快速聚合多個優良性狀,突破雜交瓶頸,有效提高保種效率,加快保種進程。
在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地方優良畜禽遺傳資源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蘭州大尾羊作為我國優良的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目前保種工作雖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因此,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現代化保種措施,建立數字化、智能化保種場,完善保種體系,將保種工作與飼養管理、環境管理和防疫管理有機結合,實現保種工作的一體化發展,加快蘭州大尾羊遺傳資源保護和創新開發利用工作進程,為我國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