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銘,姜紅葉,魏華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120;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目前超重或肥胖人數逐年增長且日益年輕化,據報道我國超過50%的成人患有超重或肥胖[1],到2025年全球成人肥胖率可達20%[2]。單純性肥胖患者體內脂肪的占比異常增加。過量的脂肪容易堆積在肝臟、心臟、腎臟等重要臟器[3-5],不僅增加原發性高血壓、2型糖尿病、癌癥及冠心病等疾病發生的風險[6-7],與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亦密切相關[8],更增加疾病的死亡率[9]。而減少內臟脂肪量是防治慢性疾病的關鍵[10]。王琦等[11]通過中醫體質橫斷面調查顯示,肥胖患者中痰濕體質占73.37%,且此類患者更易發生多種代謝性疾病。曾慧妍等[12]發現痰濕體質的肥胖患者其內臟脂肪面積更高。因此對痰濕體質的肥胖患者進行調體干預,減輕體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課題組采用中醫綜合干預聯合生活方式管理痰濕質單純性肥胖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13]擬定。
1.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14],使用其《中醫體質辨識量表》,結果判定為痰濕質、痰濕質傾向、兼夾體質(夾痰濕質)者。
1.3 納入標準 年齡:女18~50歲,男18~60歲;腰圍:男性≥85 cm,女性≥80 cm;體質量指數(BMI):24 kg/m2≤BMI<40 kg/m2;中醫體質是或傾向、兼夾痰濕質;知情同意者;如果已使用相關減肥干預措施(含藥物)者,至少停用2周以上時間。
1.4 排除標準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及繼發性肥胖(如庫欣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半年內準備妊娠、哺乳期婦女;不能堅持治療者;對干預措施可能出現過敏者。
1.5 研究對象 本研究已通過廣東省中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批件號:B2015-140-01),并于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登記。受試者均來自于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門診的單純性肥胖人群,收集時間為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即單純生活方式干預組(對照組)和中醫綜合干預組(干預組)。本研究為非盲性研究,主要通過督促患者完成觀察日記,對完成研究的受試者給予一定的獎勵,不同的研究者分管不同組別受試者并實行業績考核等,以盡量減少偏倚。共納入406例受試者,最終完成試驗觀察的為362例,其中對照組183例,干預組179例。
1.6 干預方案
1.6.1 對照組 常規予生活方式干預,即飲食、運動管理及健康教育。飲食運動方案制定參照《2013年AHA+ACC+TOS+成人超重與肥胖管理指南》。根據個體差異計算總能量,指導膳食處方,每天攝入的能量(kcal)=理想體質量(kg)×(20~25),三餐熱量的分配大致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每次1~1.5 h,每周至少3次。并完成觀察日記。
1.6.2 干預組 在生活方式干預管理的基礎上,加用如下措施。(1)清脂茶,茶包由廣東康美藥業有限公司統一制作,包括早茶(晨起和早餐后服)、午茶(午餐后服)、晚茶(晚餐后服)。早茶由姜末、綠茶組成,午茶由荷葉、紅茶組成,晚茶由紅曲、普洱茶組成。每天分別按早、中、晚餐順序飲服,1包/次。(2)清脂餅(含苦蕎麥粉、雞內金粉等藥食同源的原料,由廣東健來福云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 g/袋,2袋/次,3次/d,餐前食用(代替主食)。清脂茶和清脂餅均由課題組統一定制和提供。(3)腹部穴位按摩操:按錄制的視頻統一示范引導,患者取仰臥位,雙膝屈曲,雙手疊放在腹部。先以順時針手法進行按摩,沿著下脘、左天樞、氣海、關元、右天樞、下脘穴位按摩,再沿著中脘、左大橫、關元、右大橫、中脘進行按摩。然后以逆時針手法重復按摩上述穴位。最后進行點腹,用拇指指腹置于穴位處,輕輕揉按使局部出現酸脹感,每個穴位按摩3 min,所點穴位為中脘、天樞、大橫、關元、氣海穴。按摩操每次至少10~15 min,3~4次/d,每日總時不少于30 min,每周做操頻率不小于4 d。并完成觀察日記。干預時程12周。
1.7 觀察指標 觀察體質量指數(BMI)、體質量、腰圍、臀圍、血脂、體脂肪、體脂率及內臟脂肪面積的前后變化。體質量、體脂率及內臟脂肪面積使用身體成分分析儀[型號-inbody720,拜斯倍斯醫療器械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測量。腰圍及臀圍使用皮尺測量。腰圍測量:囑患者身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不要收腹,呼吸保持平穩,研究者將皮尺水平放在髖骨上、肋骨下最窄的部位(腰最細的部位)。臀圍測量:囑患者兩腿并攏直立,兩臂自然下垂,研究者將皮尺水平放在前面的恥骨聯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處。血脂使用Roche生化免疫分析儀(Roche CCM)進行檢測。
1.8 療效標準 參照《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15]擬定。體質量下降30%~80%,BMI下降≥4 kg/m2為顯效;體質量下降25%~30%,BMI下降≥2 kg/m2、<4 kg/m2為有效;體質量下降不足25%,BMI下降<2 kg/m2為無效。
1.9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使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共脫落44例,脫落率為10.84%(44/406)。對照組脫落33例,其中受試者難以堅持20例,搬遷外地無法繼續9例,懷孕3例,無不良事件;干預組脫落11例,其中受試者難以堅持7例,搬遷外地無法繼續2例,懷孕2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總有效率為56.42%(101/17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4.81%(82/18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2.3 兩組患者體質量、BMI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體質量、BM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體質量、BMI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體質量、BMI均明顯下降(P<0.05),且干預組體質量、BMI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質量、BMI 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質量、BMI 比較(±s)
2.4 兩組患者腰圍、臀圍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腰圍、臀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腰圍、臀圍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腰圍、臀圍均明顯下降(P<0.05),且干預組患者腰圍、臀圍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腰圍、臀圍比較(±s,cm)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腰圍、臀圍比較(±s,cm)
2.5 兩組患者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甘油三酯含量明顯下降(P<0.05),且干預組患者甘油三酯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較(±s,mmol/L)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較(±s,mmol/L)
2.6 兩組患者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體脂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體脂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體脂率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者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明顯下降(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組患者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體脂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體脂率比較(±s)
表6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脂肪、內臟脂肪面積、體脂率比較(±s)
2.7 內臟脂肪面積與體質量、腰圍、體脂率及血脂的相關性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內臟脂肪面積與體質量、體脂率、腰圍、甘油三酯具有正相關關系(P<0.001),內臟脂肪面積與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無相關關系(P>0.05)。(見表7)
表7 內臟脂肪面積與體質量、腰圍、體脂率及血脂的相關性
肥胖病的最早記載見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認為其發病與過食肥甘等相關,并提出“有肥、有膏、有肉”的三分法。清代陳世鐸指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提出:“肥白人多濕”,“肥白人必多痰”,并認為肥胖者多濕多痰且氣盛于外而歉于內。當代濕病大家路志正認為濕證是肥胖最常見的中醫證候之一[16],其病機不離脾胃納化失常、水谷精微運化失司,治療當從調理氣機入手,并健脾運脾疏腸。本課題組認為肥胖屬本虛標實之證,患者素體脾虛,運化功能失調,痰濕內聚,久則郁而化熱,故肥胖者的病機常為脾虛兼夾痰濕、痰熱[17]。
本研究針對痰濕證的肥胖患者,結合國醫大師路志正“理肝脾、調升降”的養生理念,采用清脂茶、清脂餅、腹部按摩操三聯治療,從整體到局部,內服兼并外治,以調和陰陽、健脾除濕、疏腸助運。清脂茶源于路志正“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18]。其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調和陰陽”的整體觀,尤其注重人體陽氣的升降調養。上午陽氣始升,將茶中之陽的綠茶配合生姜可助陽氣,以促脾陽,提中氣;午后為陽中之陰,人的脾胃功能隨陰氣漸長而開始減弱,此時仍用助陽之生姜,以振脾陽,布精微;晚上為陰中之陽,陰盛于外而陽收于內,這時不可升發,應予荷葉以降濁陰,排糟粕。三杯清脂茶在不同時辰進行飲用,配合天地間的陰陽運動,反映了“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整體觀。
中醫學認為“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飲食不當是肥胖發生的主要原因。路志正認為,后天之道以脾胃為本;調理脾胃需藥食同用,以食養為先。現代人過食肥甘、冷飲、厚味,肥甘厚味傷脾氣,寒飲傷脾陽,脾升無力則痰濕始生,痰濕濁物滯留體內,漸成肥胖。本研究中清脂餅主要成分有苦蕎麥、雞內金、荷葉等,具有除濕消積、健脾和胃的功效。清脂餅的代餐食用,一方面通過藥食同源,發揮內含中藥祛濕健脾的功效,另一方面通過重建患者的飲食習慣,阻斷飲食中的陰寒之氣,保持納化正常,從而痰濕得以除。
痰濕的生成與氣機阻遏相關,治療當肝脾同調、動靜相宜。適宜的運動可調暢氣機,若運動太過則易耗氣損體,尤其現代人常久坐,運動更應循序漸進。本研究以腹部按摩操為運動形式,以手足陽明經及任脈取穴,通過柔和的手法,以局部帶動全身,調達全身氣機,達到疏肝理氣、健脾運腸的功效,從而防止痰濕堆積。
人體的脂肪包含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而給超重或肥胖人群帶來危害的是內臟脂肪堆積[18]。研究表明[19],內臟脂肪堆積可引起脂質過氧化、DNA損傷和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內臟脂肪面積超標可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10年發病風險[20],并與高尿酸、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21-23],更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因素[24-25]。其原因可能與內臟脂肪釋放脂肪因子及炎癥因子相關[26]。內臟脂肪堆積是代謝紊亂的病理生理基礎,是防治的關鍵[27]。SAM S等[28]發現,高甘油三酯血癥合并腰圍超標的患者,其內臟脂肪面積顯著升高,表明甘油三酯水平與內臟脂肪面積有相關性。本研究也表明內臟脂肪面積與體質量、腰圍、體脂率及甘油三酯呈正相關關系。中醫三聯綜合治療可減輕體質量,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減少內臟脂肪面積,提示甘油三酯和內臟脂肪面積可能是肥胖患者早期治療的突破口。
本研究為肥胖的中醫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其優勢在于清脂餅及清脂茶方便易攜帶,且藥食同源;腹部按摩操可居家操作、無痛感,可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但本研究缺乏對多地域人群及療效的遠期觀察,下一步擬開展更大范圍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并延長觀察時間,同時對中醫綜合干預單純性肥胖的作用機制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