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良
(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被應用到很多領域中,尤其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簡稱5G),使物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等“萬物互聯”的概念變為現實。全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但由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各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為了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質量,有必要建設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它能實現各個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資源共享,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在建設中存在數據難共享、教學平臺缺乏有效監管、教學資源平臺資源整合難、教學質量評價難等問題。為了解決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將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與混合式學習模式結合起來,設計一種新的學習模式。
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ing)最初產生于企業培訓領域,當人們發現單純的e-Learning培訓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時,便開始反思并提出混合式學習。混合式學習一方面是指將幾種不同的教學信息傳遞方式相互結合的一種培訓解決方案,如合作軟件、網上課程、電子績效支持系統和知識管理等;另一方面,混合式學習也包括各種不同的學習形式,例如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生動的電子化學習和自主式學習等。
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結合國內外一些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混合式學習是面對面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該學習模式中,教師和學生將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策略、媒體、技術等按照教學需要加以嫻熟運用。
2010年,教育部為了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加強職業教學課程建設,發布了《教育部關于確定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10年度立項建設項目的通知》,主張建立科學有效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應用與運行管理機制,確保資源庫內容的持續更新,實現資源庫建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1]。專業教學資源庫開啟了“互聯網+教育”學習模式,是高職院校推動職業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深化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體現。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體現了教學聯盟優勢,充分發揮了教學資源,實現了多元化學習[2]。一直以來,全國各高職院校都在加強專業教學資源庫開發,即完成具有資源集成、網絡傳播、用戶服務功能的資源平臺研制,建成職業教育特色專業教學資源庫,并在全國各高職院校同類專業中有效推廣使用,實現資源共享和持續更新。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內容主要有網絡課件、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案例、多媒體素材等。項目建設中需要開發學生培養教學資料庫、教師培訓資源庫、IT企業員工培訓資源庫,實現了數字化資源共享。根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特點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針對計算機專業特點將開源代碼、學生開發的應用程序上傳到平臺中讓學生相互學習。專業教學資源庫需提供網絡在線學習、互動、測試、評價以及深度挖掘功能。教學資源庫需要制定學生培養標準,例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教學大綱、工程項目、考核標準、信息庫、培訓庫等,將這些培訓標準制成電子資源讓學生、教師、企業都能參與項目建設。圖1為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混合式學習模式建設框架。

圖1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混合式學習模式建設框架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混合式學習模式建設目標主要有:(1)構建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平臺,構建過程中增加混合式學習模式,以數字教學課程為核心,系統包括學生學習需求、學生學習特征挖掘、學生學習計劃制訂、學生學習監督機制設置。(2)采用信息技術構建豐富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化教學內容,讓學生能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平臺中提供開源代碼,學生可將源代碼下載編譯。(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可由教師優化資源,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資源整合,從而提升教學質量。(4)企業用戶使用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混合學習模式,能為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向學生推薦職業技能認證,例如幫助學生考取軟件工程師證書等。構建系統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
傳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教學采用“教師講授+教師演示+項目驅動”模式進行授課,教師在課堂中完成講解、演示,學生課后學習出現的問題很難解決;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混合式學習模式有助于解決學生面臨的學習難點問題。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分析混合式學習評價框架[3-6],圖2為混合式學習設計框架。

圖2 混合式學習設計框架
由圖2可知,混合式學習設計框架是由師生企關系、教學、平臺以及學習這幾個部分組成。師生企關系主要是教師制訂計劃、教師設定目標、教師發布學習資源、移動平臺發布課程任務、學生自主學習、移動平臺學習、教師發布評價標準、學生提交作業、企業提供職業輔導等。教學內容包含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反饋。平臺包含內容有課程管理、教學演示視頻、平臺管理、人工智能技術、體驗管理。學習內容包含討論、評價管理、批改管理、反饋管理。
為評價混合式學習設計框架,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混合式學習設計效果評價[7-8]。本次評價聘請專家30名,按照層次分析法1—9標度法對混合式學習設計指標進行評價。
如表1所示,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步驟得到一級指標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為w={0.371,0.163,0.282,0.185},最大特征根為4.22,一致性檢驗結果為0.066<0.1,說明構建一級指標判斷矩陣滿足實際需求。由此得到一級指標師生企關系、教學、平臺、學習的權重分別為0.371、0.163、0.282、0.185,從計算結果可知師生企關系權重最大,其次為平臺,最低為教學,說明當前混合式學習中應該重視師生企關系、平臺建設以及學生學習管理。

表1 一級指標判斷矩陣
如表2所示,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到表2特征向量為:{0.079,0.112,0.103,0.170,0.078,0.100,0.073,0.285},最大特征根為8.904,得到一致性檢驗為0.089<0.1,說明判斷矩陣滿足要求。計劃目標、學習資源、課程任務、自主學習、平臺學習、評價標準、提交作業、職業輔導的權重分別為0.079、0.112、0.103、0.170、0.078、0.100、0.073、0.285。權重最高為職業輔導,其次為自主學習。

表2 師生企關系判斷矩陣
如表3所示,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到表3特征向量為:{0.379,0.289,0.331},最大特征根為3.02,一致性檢驗為0.01滿足要求。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反饋的權重分別為0.379、0.289、0.331。

表3 教學管理判斷矩陣
如表4所示,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到表4特征向量為:{0.298,0.376,0.149,0.177},最大特征根為4.29,一致性檢驗為0.086滿足要求。課程管理、教學演示視頻、人工智能、體驗管理的權重分別為0.298、0.376、0.149、0.177。

表4 平臺管理判斷矩陣
如表5所示,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到表5特征向量為:{0.137,0.236,0.358,0.269},最大特征根為4.23,一致性檢驗為0.069滿足要求。內容討論、評價管理、批改管理、反饋管理權重分別為0.137、0.236、0.358、0.269。

表5 學習管理判斷矩陣
由表6可知復合權重中,職業輔導、教學演示視頻權重最高,均為0.106,說明在混合式學習中需要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學演示視頻。

表6 混合式學習設計復合權重結果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涉及大量工程應用,本文將研究職業輔導與具備網絡工程工程師以上的“雙師”教師進行職業輔導結合,“雙師”教師為學生講解網絡工程在企業中的應用案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平臺智能分析功能模塊得到“雙師”教師講解前學習質量為79.45%,講解后學習質量達到93.45%,說明職業輔導對學生的學習有明顯的正向影響。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中涉及編程語言學習,本文以“Linux網絡操作系統配置與管理”課程為例,Linux網絡操作系統的配置與管理采用“PPT+操作演示”的方式,很難讓學生熟練掌握Linux操作系統配置與管理的運行情況。而將教師“PPT+操作演示”改為網絡教學平臺視頻演示,學生可重復學習。調查結果也表明,利用高職教學資源庫開展混合式學習,學生的學習質量能得到顯著提升。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研究了混合式學習指標權重計算,得到職業輔導、教學演示視頻權重最高,均為0.106,說明職業輔導、教學演示視頻是混合式學習的重要指標。由職業輔導與具備網絡工程工程師以上的“雙師”教師進行網絡知識講解,采用企業真實項目的高質量教學演示視頻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持續完善系統精準管理模塊,實現一對一精準學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