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穎冬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單獨成章,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轉化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蘇州是鄧小平同志印證“小康”構想的地方,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勾畫現代化目標”的地方。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生動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勃勃生機。在自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的豐富實踐中,蘇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按照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緊密結合蘇州實際,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正確處理好供給與需求、政府與市場、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守正與創新、眼前與長遠的關系,持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深度發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強投入,夯實教育基礎。2012—2021年,蘇州市累計教育投入2839.6億元。2021年,全市財政教育支出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長9.8%。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100%,省、市優質園覆蓋率達89%,在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就讀幼兒比例達89%,小學、初中入學率和鞏固率保持100%。義務教育階段基本實現集團化辦學全覆蓋,現有教育集團258個,成員學校1169所,覆蓋在校學生141.92萬人。蘇州成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
強師資,提升教學水平。深入實施名校優才計劃,系統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2021年,各類學校專任教師達11.3萬人。在全國率先建立地級市教師發展中心,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等高端人才數和“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數保持全省前列。

強載體,深化人才培養。落實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優化高等教育資源布局,全力推進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落地建設,哈爾濱工業大學蘇州研究院簽約落戶。支持推動蘇州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進與蘇州大學合作共建蘇州大學師范學院,蘇州大學未來校區首期啟用。推進“北京大學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清華大學優質生源地”建設,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蘇州堅持把穩就業、保就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首要民生工作,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力打造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和歸國人才首選城市。
高標準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強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促進職業(技工)院校與重點產業技能人才需求精準匹配,拓展職業技能培訓多元化、有效化供給。截至2022年10月,全市已有260家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累計培訓“企業新型學徒”13317人。2022年4月1日,《人民日報》整版介紹蘇州企業新型學徒制經驗。
高質量提升人力資源服務。出臺《支持國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成立蘇州人才發展有限公司,把各級國有人力資源機構打造成產業鏈與人才鏈融合、公益性與市場化兼容的優質人力資源服務商。
高效能激發就業創業活力。制定出臺《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對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就業方式支持力度,建成啟用了全國首個建筑行業專業零工市場、全省首個綜合性零工市場。推進“百萬‘姑蘇工匠’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圍繞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開展“項目制”培訓,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眾、退捕漁民、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2022年1—10月,全市新增就業18.42萬人,占全省16.54%;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9.2萬人次,發放培訓補貼3.4億元。截至10月底,全市用工備案實有人數達553.33萬人。
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平臺。連續14年舉辦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連續12年舉辦“贏在蘇州·創贏未來”國際創客大賽,建成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機構,發放“姑蘇英才服務卡”,為來蘇人才提供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務保障,蘇州連續十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截至2021年,蘇州人才總量達34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達34萬人。
充分認識并積極發揮社會保障體系作為人民生活“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穩定器”的重要作用。
凸顯普惠性。大力推進社會保險參保擴面提質行動,截至2022年9月末,全市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30.46萬人、560.76萬人、635.88萬人,均占全省參保人數的1/4以上。大力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推動蘇州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公益性崗位人員企業年金工作,以張家港市、蘇州工業園區為試點,實施高層次人才建立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穩步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落實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啟動實施基層快遞網點從業人員優先參加工傷保險,建設工程新開工項目工傷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
注重均衡性。認真落實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實現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市級統籌,失業保險市區統籌。修訂《蘇州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和《蘇州市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租售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改善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全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46平方米,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25.3%,已改造老舊小區1045個。
保障可及性。堅持以“用戶思維”優化“辦事體驗”,持續加強社保窗口標準化建設,建立“家門口的人社服務站”,打造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人社便民服務圈。健全社保政策措施直通機制,讓企業群眾第一時間知曉政策變化。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電子憑證和江蘇醫保云平臺等服務網絡,不斷豐富異地辦事場景,拓寬“不見面”渠道,形成“大廳窗口端現場辦、PC端線上辦、自助端24小時辦、午休假期延時辦”一體化集成式服務,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
大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堅持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快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聚力打造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蘇式頤養”養老服務體系。
政策措施更加健全。制定全國設區市層面首部居家養老地方性法規《蘇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出臺《蘇州市“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蘇州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和多個意見辦法。設立全國首個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受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委托,市社會福利總院牽頭起草了《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蘇州養老服務工作連續四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連續三年獲評“全省高質量民政事業發展創新優秀成果”。
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康養集團,發揮國有企業示范引領作用,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全市累計建成養老機構169家,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2個,日間照料中心2170個,助餐點2228個,基本形成了“兜底養老有保障,普惠養老有市場,高端養老有選擇”的發展格局。
特色亮點更加突出。開展“喘息式”短期托養特色服務,依托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機構護理、康復、日間照護功能,解決部分難以在家中照顧,又不便住養老院的老年人短期照護問題。推進“家庭養老夜間照護床位”服務,為居家老年人提供起居照料、應急處置等基礎服務,以及家庭保潔、代辦代購等個性化服務,累計服務老年人20余萬人次。大力推進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目前已累計改造21289戶,實現困難老年人家庭全覆蓋。開展“社區+物業+養老”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物業服務企業常駐社區、貼近居民、響應快速等優勢,為小區老年人提供日常巡防、緊急救援、家電維修、代買代購等便捷服務。
圍繞建設“健康中國”典范城市,持續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穩步增加,實現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綜合醫療服務水平邁上新臺階。
全力擴充醫療衛生資源。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共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推動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施《蘇州市醫療衛生資源補缺補短方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蘇州市中醫醫院等多家醫院在蘇州古城外建立新院。“十四五”期間新建醫療衛生項目56個,總投資310億元,總建筑面積325萬平方米。目前蘇州有三級醫院29家,三甲醫院12家,各級衛生機構總數超過4000家。
持續優化醫療衛生服務。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逐步落實,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80元。扎實推進分級診療,在省內率先落實藥品“零差率”政策。建立健全重點藥品監控預警管理、短缺藥品零報告及分級儲備等制度。蘇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蘇州位列2020年度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第一。

全面加強醫療衛生保障。2021年,全市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098.7萬,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9%以上。大病保險對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實現全覆蓋,保障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實現大市范圍醫療保障基金統收統支,醫保就醫“ 一卡通”基本完成。深入推進“長護險”試點工作,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繳費全覆蓋,累計繳費人數1119.9萬人,共惠及失能群眾8.8萬人,減輕照護經濟負擔約12.8億元。
牢固樹立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特殊困難群體幫扶工作。
困難人員兜底保障精準有力。在全省率先建立低收入家庭登記制度,率先實施社會救助信用承諾、特殊對象款物代管等制度,率先建成市級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認定低收入人口19214戶34510人。全市構建完善44類困難人員的“弱有所扶”大救助體系。
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持續加強。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市、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領導機制和 “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體系。高標準推進鎮級兒童“關愛之家”建設,首批開通12349兒童救助保護熱線。全市有135家社工機構,500余名兒童社會工作者,積極投身未成年人保護事業。
殘疾人服務保障不斷提升。出臺系列惠殘政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率,困難殘疾人危房改造率,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比例均為100%;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輔助器具適配服務覆蓋率均超過98%。建成“殘疾人之家”255家,建設運行“出行無障礙綜合服務平臺”和“聾人溝通無障礙服務平臺”,累計為2838戶低收入殘疾人家庭實施“幸福亮居”無障礙改造工程。
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充分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全力打造“樂善蘇州”慈善品牌。全市共有慈善組織164個、基金會141家。近十年,全市社會捐贈總額近150億元,共有139人次榮獲“中華慈善獎”“江蘇慈善獎”,均居全省首位。在第五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評選中,蘇州位列全國第五。
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民生保障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突出提出了“六個必須堅持”。蘇州的民生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顯著成效,回過頭看重要的一條,就是符合了“六個必須堅持”的規律性認識。在“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的新征程中,蘇州將把“六個必須堅持”貫穿增進民生福祉工作的全過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發揚成績、改進不足,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豐富拓展“美好生活”的新內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中國式現代化在蘇州充分展現可觀可感的現實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