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學術文化大師劉熙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 明

江蘇省興化市古稱昭陽,又名楚水,人文底蘊深厚,賢達名士輩出,誕生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聞名世界的文學藝術家。清朝后半期,興化誕生了19世紀杰出的文藝理論家和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劉熙載?!肚迨犯濉と辶謧鳌氛f,劉熙載“生平于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而一以躬行為重”。他的學術文化貢獻不僅在當時就得到很高的評價,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正在被越來越深廣的發掘。
劉熙載字伯簡,號融齋,晚年自號寤崖子,又一度自字熙哉,以融齋最通行。
清嘉慶十八年正月癸巳(1813年2月25日),劉熙載出生在興化縣城內一個清寒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十歲喪父,不久又喪母。少年從幾位私塾老師讀書受業,以優秀成績受到嘉獎。大約在弱冠之年,劉熙載就有了科名,進了學。他一邊當私塾老師,一邊到興化縣文正書院參加考課學習。道光十九年(1839年)27歲,劉熙載在南京參加鄉試中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32歲,劉熙載到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因文章和書法都是優等,改為翰林院庶吉士留館學習,三年后授翰林院編修。咸豐三年(1853年)41歲,劉熙載召對稱旨,奉命值上書房,咸豐曾書“性靜情逸”四字賜之。咸豐六年(1856年)44歲,劉熙載在考核中雖獲第一等,卻只“記名以道府用”,即僅取得可以充當地方官道員或知府的資格,仍得不到實職,便請假至山東禹城授徒。咸豐十年(1860年)48歲,回到北京繼續供職。咸豐十一年(1861年)49歲,應湖北巡撫胡林翼之薦,前往武昌擬擔任江漢學院主講,因戰亂未果,遂去山西設館收徒。同治三年(1864年)52歲,補國子監司業,秋命為廣東學政,補左春坊左中允,掌管廣東府、州、縣生員考課黜陟之事。同治五年(1866年)54歲,引疾辭官。同治六年(1867年)55歲,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光緒六年(1880年)68歲,因病回到興化。光緒七年二月乙未(1881年3月2日)69歲,病卒于故里古桐書屋。龍門弟子于松江郡城建祠祀之,后又擴祠為融齋精舍。
縱觀劉熙載一生,從1844年中進士開始,到1866年辭官,雖然他在北京、廣東宦游20余年,但期間改庶吉士第二年就請假回鄉,直到散館前夕才回京參加結業考試。又曾請假至山東,漫游武昌、山西,稱病辭廣東學政,人生的最后14年更是“與諸生講習,終日不倦”。他曾經說過:“學以盡人道而已,士人所處,無論窮達,當以正人心、維世道為己任,不可自待菲薄?!币虼?,劉熙載是在清王朝從乾嘉盛世轉向腐朽沒落的風雨飄搖年代,給自己尋找了一條半宦半隱的人生道路。先師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氣中先生在論及劉熙載廣東學政任期未滿就請長假時說:“他這次半途辭官,自動去職,是在長期官場生活中對當時政治的腐敗情況有了深切的體驗,對自己的性格和才能有了清楚的認識,因而是在‘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儒家出處問題上解除了思想上矛盾的體現?!边@是知人論世的不刊之論。
劉熙載自稱“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淵明”,他的詩文集名“昨非集”即是采自陶詩。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云:“性嗜酒,招之飲,欣然往,雖醉不亂。”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五柳先生的影子。劉熙載在北京的交游很少達官貴人,如他在《秀庵詠》里提到的文毓,是個看管城門的滿洲老頭;《查芙波先生借梵書》詩中提到的查芙波,是一個篤實好學的舉人;《西山禪院訪徐進之》詩中提到的徐宗勉,是一個隱居傲世的奇士。《清史稿·儒林傳》說劉熙載“與大學士倭仁以操尚相友重,論學則有異同”。倭仁因宗程、朱而得到清帝寵信,劉熙載雖與他相友重,但學術上并不附和他,而是主張兼取陸、王,以慎獨主敬為宗。劉熙載晚年自號寤崖子,稱:“名此者意欲庶幾一寤云爾;且張乖崖之乖也?!卞徽?,悟也。悔悟其乖崖,是以抑作揚,表明自己與不合理社會不予調和的態度。劉熙載在自傳中說:“惟仕皆師儒之位,自其為諸王師,為太學師,與夫在鄉塾為童子師,客游為遠方士子師,出處不同,而視之未嘗不一也?!闭缋铋L之先生所言:“劉熙載的精神生活的資源,大部分是書本?!彼暮糜殃愬⒄f:“蓋世人皆好進,而先生獨好退,不知美官厚祿之可羨,而惟知讀書,此古之君子,而澧以得見為幸者也?!边@些行跡和評說,都有助于我們理解劉熙載半宦半隱的人生選擇。
劉熙載的諸多學術成就以貢獻和影響而論,無疑首推文藝理論。他以一部《藝概》奠定了在中國文學批評和傳統美學方面的獨特地位,贏得“東方黑格爾”的贊譽。有論者以為,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哲學基礎、美學思想和意境觀的理論框架都直接受到《藝概》的啟發。
《藝概》是劉熙載生平論文談藝的札記,同治十二年(1873年)匯編成書。全書分“文概”“詩概”“賦概”“詞典概”“書概”和“經義概”六個部分,是我國文藝理論批評史上繼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之后又一部通論各種文體的杰作?!段男牡颀垺芬哉撐牡男问?,對它以前的作家和作品以及流變關系,分文體論和創作論兩大類加以論述,成為一部有體系的巨著。《藝概》則以札記的形式,對它以前的作家作品以及流變關系按文藝形式分類分條評述?!端嚫拧冯m不及《文心雕龍》那樣系統詳備,但形成了自己縱橫捭闔、透徹洞微的鮮明特色。
關于《藝概》一書的命名和意義,劉熙載在《藝概·自敘》中說是“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稱平昔言藝好言其概,也何使讀者觸類引申。但《藝概》提綱挈領的札記并非漫無邊際、不存用心,它評論的思路,對于各種文體都是先通論后分論,最后論作法;評論的對象,多是歷史上有影響的著名作家和傳統作品;評論的范圍,主要選取某種文體最發達時期的作品,體現了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的理念;評論的方法,或引用前人或作家自己的觀點,或對前人的觀點進行發揮、補充或修訂,或直接發表自己的見解;編排方面,注意文學的發展關系和作家之間的先后影響,使讀者獲得一些歷史的概念。因而,《藝概》是獨出機杼、別具只眼的。
《藝概》沒有明確提出對文學作品的評判標準,但從它對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來看,主要是儒家文藝思想,提倡:文以載道。《文概》曰:“昌黎曰:‘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唬骸居诠耪?,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言語亦心學也……美成詞信富艷精工,只是當不得個‘貞’字?!薄对姼拧愤€提出“詩品出于人品”的著名觀點,這些都明顯是儒家文論文以載道、文以行為本、文與行并重的思想。內容和形式兼顧。《文概》曰:“論文或專尚指歸,或專尚氣格,皆未免著于一隅?!杜f唐書·韓愈傳》‘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二語,推韓之意以為言,可謂觀其備矣?!边@里的“指歸”即思想內容,“氣格”即藝術形式,“觀其備”即要兼顧內容和形式,不能著于一隅、偏于一端。反映社會現實。《文概》曰:“柳州系心民瘼,故所治能有惠政。讀《捕蛇者說》、《送薛存義序》,頗可得其精神郁結處?!薄对姼拧吩唬骸按シ蚱D語最難,蓋饑寒窮困之苦,雖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無間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僅如身入閭閻,目擊其事,直與疾病之在身者無異。頌其詩,顧可不知其人乎?”對柳宗元、杜甫、元結、白居易這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家,劉熙載推崇有加。表達真情實感?!段母拧吩唬骸爸?、秦間諸子之文,雖純駁不同,皆有個自家在內。后世為文者,于彼于此,左顧右盼,以求當眾人之意,宜亦諸子之深恥與!”《詩概》曰:“詩以悅人之心與以夸人之心,品格何在?”《賦概》曰:“賦必有關自己痛癢處。如嵇康敘琴,向秀感笛,豈可與無病呻吟者同語?”這都是說作品要有真實的思想感情、個性風格,而不是人云亦云、無病呻吟。
《藝概》的評論,精核入微,剖毫析芒,切中肯綮,力透紙背?!懊献又?,至簡至易,如舟師執柁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莊子文看似胡說亂說,骨里卻盡有分數……《史記》敘事,文外無窮。雖一溪一壑,皆與長江大河相若……陶淵明為文不多,且若未嘗經意。然其文不可以學而能。非文之難,有其胸次為難也……杜詩只有無二字足以評之。有者,但見性情氣骨也。無者,不見語言文字也……詞要恰好,粗不得,纖不得,硬不得,軟不得。不然,非傖父,即兒女矣。”這樣具有真知灼見的評論比比皆是,令人拍案叫絕。劉熙載曾說:“真博必約,真約必博?!彼终f:“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闡前人所已發,擴前人所未發?!眲⑽踺d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可以說實踐了自己的主張。
作為一位博通多能的學者,劉熙載的著作有自編的《劉氏六種》(又稱《古桐書屋六種》),還有后人根據他的遺稿編成的《古桐書屋續刻三種》?!秳⑹狭N》除《藝概》外,還有作為教學筆記的《持志塾言》,古漢語文字聲韻方面的《四音定切》《說文雙聲》和《說文疊韻》,創作集《昨非集》(包括寓言故事集《寤崖子》和詩文集)。從《持志塾言》和《昨非集》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考知劉熙載的精神世界。
《持志塾言》采用筆記形式,是劉熙載授課的講義?!俺种尽比∽浴睹献印贰俺制渲?,無暴其氣”,是劉熙載收徒教學時書齋的名字。全書共分為20類,主要依據程朱、陸、王的觀點,以《大學》《中庸》和《孟子》的“格物致知”“明心見性”學說為綱領,同時參以《論語》的教育思想,完全屬于儒家的傳統。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位“躬行為重”的學者,劉熙載特別注重實踐。他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而論,給人以去除陳言的清新之風。在修身立品、濟物利人、立身處世等方面,都有許多深刻而切實的論述,格言式地闡明了為學為人之道,正道直行君子儒的形象躍然而出。
《昨非集》第一卷為《寤崖子》42篇,運用諸子寓言故事手法,托物連類,博涉借喻,所闡發的多是儒家思想。第二卷收散文46篇,劉熙載認為“文尚華者日落,尚實者日茂”,所以他的文章除了純學術性的外,大多針對現實有感而發,不作無謂的空言浮辭。他在《論文》之二中提出“昔人稱為文宜師圣賢,吾謂若吾人者,且師農工亦可”的思想,認為只有學習農工的語言,才能真實表現圣賢之道,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第三卷收詩歌143首,劉熙載認為:“作詩不必多,所貴肝膽真?!彼院苌賴@老嗟貧、酬唱和答乃至模山范水,而是嘆時世亂離、哀民生多艱,抒發自己憂時修身的情志,體現出一定的現實主義精神。第四卷收詞30首,自述其志,以理趣勝。
有論者以為劉熙載思想的基調是老莊加上佛。其實,劉熙載自己說得非常明白:“憶余自始學以來,知圣賢之道不易明,欲從他道參驗之,至如陰陽道釋之言,茍有明之者,必竭誠以問,不憚再三焉。”他是把諸子書和佛道經典作為儒學的參驗。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滿朝文武多四散逃竄,劉熙載獨巋然不動,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根底還是儒家思想,真是“表里渾然,夷險一節”。當然既以為參驗,陽陽道釋等思想自然也會影響到劉熙載的人生態度,他半宦半隱的一生正可以從這里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
劉熙載“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培養出如鹿傳霖、袁昶、祁兆熙、張煥綸、葛士浚、顧錫爵、姚文棟、李平書、范本禮、姚文楠、童寶善、沈祥龍、蒯光典,以及胡小石之父胡季石、胡適之父胡傳、黃苗子之父黃紹昌、范曾曾祖父范伯子等一批朝廷重臣、經世大才。胡林翼評價劉熙載,“貞介絕俗,學冠時人”;俞樾贊許他,“恭儉溫良,粹然無滓”“躬行君子,久而彌芳”;徐世昌稱道他,“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夏敬觀感嘆《藝概》,“其精博之處,究非通儒不能為”;門人沈祥龍則親身感受了他的“志行之介潔,品學之純粹”。隨著學術界對劉熙載文藝理論、美學思想開掘的日益深入,我們必將獲得源源不斷、歷久彌新的啟示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