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麗
(西南大學 文獻所,重慶 北碚 400715)
石刻文獻詞匯研究工作的展開是近二十年來的事,起步較晚。因此,未能為《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等大型語文辭書的編纂提供可資選材的研究成果。本文結合石刻文獻例證,從增補詞條、增補義項、提前書證三個方面為《大詞典》的修訂提供參考。
北魏太昌元年(532)《元頊墓志》:“由乃經業貴于金羸,文采重于玉屑。”[1]378
例句中“經業貴于金羸”與“文采重于玉屑”對舉,“文采重于玉屑”是說文采比碎玉還貴重,可推測“金羸”和“玉屑”一樣是比較貴重的物品。
“金羸”即“金贏”,亦即“金籯(籝)”。《說文·貝部》:“贏,從貝,聲。”又《羊部》:“羸,從羊,聲。”據《說文》,二字聲符相同,可以通假。古文獻中二字常通用。例如《墨子·非儒下》:“夫饑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羸飽(則)偽行以自飾。”孫怡讓《間詁》:“舊本羸作贏。”[2]2123《素問·六節藏(臟)象論》:“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林億等新校正:“詳羸當作贏,脈盛四倍已上,非羸也,乃盛極也。”[3]148《漢書·兩粵傳》載佗《報文帝書》:“西有西甌,其眾半羸,南面稱王。”呂思勉注:“羸當作贏,《史記》作其西甄駱裸國,師古曰:‘贏,謂劣弱也。’竟未一考《史記》,疏矣。”[4]570
《大詞典》同時收有“贏憊”與“羸憊”條,二者是一組異形詞,都表示“瘦弱;困頓”義,也是“贏”與“羸”相通的明證。
“贏”又通“籯”。例如明李東陽《〈云谷遺芳集〉序》:“此皆君子之澤,其道可久。贏金一經之喻,乃時人所羨慕,未足深論。”“贏金一經”指留下滿筐的金銀,不如傳授一經。“贏金”即“籯(籝)金”,語出《漢書·韋賢傳》:
賢四子:長子方山為高寢令,早終;次子弘,至東海太守;次子舜,留魯守墳墓;少子玄成,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5]945—946
顏師古注:“如淳曰:‘籯,竹器,受三四斗。今陳留俗有此器。’……然則筐籠之屬是也。”[6]125“籯(籝)金”即一籯之金,用以喻指財富。例如宋曾鞏《送韓廷評》:“進道由來輕拱璧,傳經知不羨籝金。”[7]2060
“金籯(籝)”指儲存黃金的竹器,轉指黃金。例如隋李德林《相逢狹路間》:“入門俱有說,至道勝金籝。出門會親友,天官奏德星。”[8]326唐韓愈《城南聯句》:“積照涵德鏡,傳經儷金籯。”[7]108“金籯(籝)”也可喻指儒家事業。例如唐開耀二年(682)《趙自慎墓志》:“綜金籝而講藝,擅響儒林;坐玉帳以沉謀,馴聲武列。”
“經業貴于金羸”意謂儒家事業比黃金還貴重,同樣是化用“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的典故。《大詞典》未收“金贏”一詞,可補。
北魏永安元年(528)《元欽墓志》:“公神兼物表,識洞人先,毗臺闡譽,贊省有聲。”[1]238
“毗臺”,《漢魏六朝碑刻校注》釋作“輔助宰輔大臣”,而未解釋“贊省”。
按:“贊省”與“毗臺”對舉,在例句中與之意義相近,同樣應釋作“輔助宰輔等大臣”。“贊”與“毗”皆取“輔助”義。文獻中多有用例,此各舉一例。《尚書·大禹謨》:“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孔傳:“贊,佐。”《尚書·微子之命》:“永綏厥位,毗予一人。”孔傳:“長安其位,以輔我一人。”“毗”和“贊”也可連用作“毗贊”,也取“輔助”義。《西京雜記》卷四:“其有德任毗贊、佐理陰陽者,處欽賢之館。”
“省”和“臺”都是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唐書·百官志》:“官司之別曰省,曰臺,如尚書,黃門,中書,秘書,殿中,內侍六省是也。”《后漢書·宋弘傳論》:“中興以后,居臺相,總權衡多矣。”“臺相”即宰相之位。晉劉琨《與段匹·盟文》:“臣琨蒙國寵靈,叨竊臺岳。”“臺岳”即三公宰輔之位。《南史·王韶之傳》:“晉帝自孝武以來常居內殿,武官主書于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謂西省郎。”“省郎”指皇帝的侍從官,亦指中樞諸省的官吏。“省”和“臺”還可連用。漢代的尚書臺和三國魏的中書省,都是代表皇帝發布政令的中樞機關,后因以“臺省”指政府的中央機構。南北朝以來,雖然尚書臺已多改稱尚書省,但“臺省”之稱仍沿用。例如《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豐不知而往,即殺之。”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豐在臺省,常多托疾。”《舊唐書·劉祥道傳》:“漢魏以來,權歸臺省,九卿皆為常伯屬官。”也可作“省臺”,泛指中央政府。唐孟郊《秋懷》詩:“人心不及水,一直去不回……一直不知疲,唯聞至省臺。”
綜上,“贊省”“毗臺”皆指“輔助宰輔等大臣”。
北齊天保元年(550)《李騫墓志》:“志識和明,姿神秀杰。”[9]32
按:“和明”一詞石刻文獻中習見,用來形容人“謙和而通達”。如上例,又如:
(1)唐大中七年(853)《鄭抱素墓志》:“夫人河東裴氏,和明婉惠,儀范閨。”
(2)唐會昌四年(844)《王流謙墓志》:“以夫人有女訓婦道,性氣和明,奉長上不渝其恭卑,撫幼下不私其仁惠……”
《李騫墓志》中“志識和明,姿神秀杰”形容墓主李騫品性謙和、見識通達,姿容突出。例(1)中“和明婉惠,儀范閨壸”形容夫人裴氏謙和通達、溫婉賢惠,是婦德的典范。例(2)直言夫人有婦德,脾性謙和而通達。
傳世文獻中也有用例。例如:
(3)南朝陶翊《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行步舉動,翩翩輕利,顏儀和明不嚴毅,小大見之,皆樂悅附。”
例(3)所陳述的對象是南朝時期的陶弘景,“顔儀和明不嚴毅”是說陶弘景儀容謙和、通達而不嚴厲。
綜上,“和明”可用來形容人“謙和而通達”,《大詞典》應補收該詞。又,《文選·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柔中淵映,芳猷蘭祕。”呂向注:“柔,和也。言中心和明。”《大詞典》據此釋“柔中”為“中心和明”,也是我們所討論的“和明”義項的有力旁證。
北齊武平五年(574)《李祖牧墓志》:“恐山移谷徙,嚙和見日,聊銘貞石,志此窮泉。”[10]67
按:“嚙和”即墳墓受到侵蝕使得棺木裸露。“嚙”取“侵蝕”義,“和”指“棺兩頭木”。“嚙和”語出《呂氏春秋·開春》:“昔王季歷葬于渦山之尾,欒水嚙其墓,見棺之前和。”高誘注:“棺頭曰和。”“前和”又可稱“前和頭”,指棺的前額。古文獻中習見,例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文字》:“善長注《水經》云:臨淄人發古冢,得銅棺前和。”近代漢語方言中也有用例,例如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浙江猶謂棺之前端曰前和頭。”
“見日”一詞墓志中常見,表示(棺木)若干年后重見太陽,呈現在人們面前。例如隋大業五年(609)《柳禮盛墓志》:“山飛海變,懼八百之沉江;暑往寒來,恐□千之見日。”唐開元九年(721)《葛威德墓志》:“恐佳城之見日,祕銘石于重泉。”
綜上所述,“嚙和見日”指若干年后墳墓被毀,棺木呈現在世人面前。
唐上元二年(675)《長孫祥墓志》:“未遇西山之術,奄歸東岱之魂。”
按:“西山之術”即能夠起死回生的神奇醫術。語出三國魏曹丕《折楊柳行》:“西山亦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輕舉乘浮云,倏忽行萬億。瀏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后來“西山”與“仙”建立了聯系,能夠起死回生的神奇醫術被稱為“西山之術”,仙藥被稱為“西山藥”。例如,南朝梁沈約《宿東園》:“若蒙西山藥,頹齡倘能度。”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愿狎東海鷗,共營西山藥。”《大詞典》失收可補。
北魏永平四年(511)《楊阿難墓志》:“少淹神光,若明月之弦長漢;幼植寒心,似山松之高五尺。”
“寒心”義同“歲寒心”,喻指像松柏一樣堅貞不屈的節操。《大詞典》收有“寒心”一詞,釋義為:①戒懼,擔心;②戰栗,恐懼;③傷心或失望痛心。”據此可補“喻指像松柏一樣堅貞不屈的節操”一義。
北魏孝昌二年(526)《封之秉墓志》:“兼少善聲歌,尤長絃竹,王公百辟,莫不交焉。”[11]11
《大詞典》“聲歌”條釋為“指詩詞歌賦等抒情遣懷的作品”。該義與上例中“聲歌”的意思不相諧。上例中的“聲歌”當指音樂。較晚的石刻文獻中也有用例⑤,如:
(1)北宋至道二年(996)《孫守彬墓志》:“溥天息役,匝地聲歌。”
(2)南宋紹熙三年(1192)《太夫人戴氏壙志》:“不喜游觀、博奕、聲歌浮靡之習,親黨愛重之。”
以上用例中“聲歌”都指音樂。據此,《大詞典》“聲歌”條可補“音樂”一義。
另,“絃竹”即“弦竹”,是弦樂器與竹管樂器的總稱,泛指音樂。“絃”即指琴瑟之類的弦樂器。《大詞典》未收“絃竹”一詞,可補。
東漢《太尉喬玄碑》:“公諱玄……大鴻臚之曾孫,廣川相之孫,東萊太守之元子也。”[12]719
《大詞典》“元子”條釋為“①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②泛指長子”。義項二的書證是唐元稹《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例,據《太尉喬玄碑》例,書證可提前至東漢。
西晉咸寧四年(278)《辟雍碑》:“曰:昔在先代,肇開文教,殊風至化,發跡乎黃唐;備物致用,具體于三代。”
《大詞典》“肇開”條義項①為“猶肇始”,首引書證為《元典章新集·國典·詔令》例,據《辟雍碑》例,書證可提前至西晉。
又,本例中“具體”與“發跡”對文,“發跡”指興起,事情的開端。“具體”指發展到一定階段,初具大體和規模。《大詞典》“具體”條“初具大體”義書證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例,據《辟雍碑》例,書證可提前至西晉。
北魏正光五年(524)《席詢墓志》:“兼遺嗣不傳,時祭無主,親游悲耿,行路酸傷。”[11]9
《大詞典》“酸傷”條釋為“悲傷”,書證為唐元稹《告贈皇考皇妣文》例,據《席詢墓志》例,書證可提前至北魏。
北魏正光五年(524)《席詢墓志》:“蕙圃蘭場,無假而芳。豈伊岐嶷,亦是颙昂。”[11]9
“颙昂”是“颙卬”的異形詞。《大詞典》“颙卬”條釋義為“肅敬軒昂。形容氣度不凡”,首引書證為唐獨孤及《絳州聞喜縣崇慶鄉太平里裴稹年若干行狀》例,據《席詢墓志》例,書證可提前至北魏。傳世文獻中還有更早的例證,如《管氏地理指蒙·承祖宗光》第二十五:“出祖蓋祈于顯祖,豈迢迢挺直之長;承宗必貴于興宗,愛節節颙昂之至。”[13]60據此書證可提前至三國魏。
北魏永平四年(511)《楊阿難墓志》:“少淹神光,若明月之弦長漢;幼植寒心,似山松之高五尺。”
《大詞典》收有“長漢”一詞,釋義為:“①長長的銀河,②身材高大的男子。”“長長的銀河”義首引書證為唐虞世南《奉和詠日午》例,據《楊阿難墓志》例,書證至少可提前至北魏時期。
【桀木】
北魏太昌元年(532)《張太和墓志》:“如彼栵木,獨秀高林。如彼洪淵,湛潭其深。”[9]28
唐上元二年(675)《長孫祥墓志》:“若夫靈源派日,分□□于榆溪;神岳干霄,峙崇基于柳塞。”
例句中“靈源派日”和“神岳干霄”對舉。“靈源”和“神岳”詞性相同。“日”是太陽,“霄”是天空,二者都是極高之處的代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者同類。據此可以推測,“日”前一字和“干”也應同類且義近。“干霄”即“高入云霄”,“干”取“干犯;沖犯”義。但“派”并沒有相近的意義。
“沃日”一詞在唐代墓志中習見。例如:
(1)武周垂拱元年(685)《譚德墓志》:“琁源沃日,鍌干橫空。”
(2)唐開元二年(714)《鄭儉墓志》:“靈源沃日,昌構參云。”
(3)唐開元十一年(723)《許懷敬墓志》:“惟夫洪源沃日,天開地裂之波瀾。”
“沃日”即“沖蕩太陽”。以上諸例中的“璇源沃日”“靈源沃日”“洪源沃日”,從字面上看,都是形容水流巨大,直沖云霄。在墓志中用來比喻墓主家族血脈高貴綿長。傳世文獻中也有“沃日”的用例:
(4)宋王禹偁《回寇密直謝官啟》:“學士學植凌云,詞源沃日。”
(5)清姚鼐《贈沈方谷》:“遙天沃日滄海波,長風送客淮南道。”
例(4)中“詞源沃日”與“學植凌云”對舉,用來形容學士學問之深厚。例(5)中“遙天沃日滄海波”形容黃河之水源遠流長。
《大詞典》“沃日”條首引書證為宋王禹偁《回寇密直謝官啟》例,據此書證可提前至唐代。
“凌日”就是迫近太陽。在傳世文獻中,該詞常用來突出事物高峻的特征。例如:
(6)唐裴休《白水洞飛泉》:“凌日五色云,直逼千仞急。”
(7)宋范仲淹《廬山瀑布》:“靈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凌日五光直,逗云千仞急。”
“凌”取“越;迫近”義。“凌”當此義講在傳世文獻和墓志中都很常見。例如晉陸機《遂志賦》:“陳頓委于楚魏,亦凌霄以自濯。”武周載初元年(689)《亡宮九品墓志》:“娥眉螓首,虹梁推曜日之輝;菊頌椒文,鳳藻掩凌云之氣。”
不過,“凌日”一詞在石刻文獻中鮮見,而“沃日”一詞則較為常見,如例(1)—(3),而且例(2)中“沃日”正和“靈源”搭配,因此將“ ”釋為“沃”更妥。
《長孫祥墓志》中的這句話是墓志套語,一般用在墓志銘的開頭,用來贊頌墓主血統高貴。“榆溪”即“榆溪塞”“榆谿”,古塞名,是行軍作戰的代稱。“柳塞”指邊塞的軍營。“靈源”比喻血統世系。整句的意思是:長孫祥家族族源高遠,累世顯赫,在榆溪□□,在柳塞建立功勛,基業之高峻就如神岳沖入云霄。用來贊頌宗族血脈高貴,軍功卓著。
注釋:
①本文中石刻材料未注明出處的皆引自籍合網“中華石刻數據庫”。
②本文中傳世文獻材料未注明出處的皆引自籍合網“中華經典古籍庫”。
⑤《禮記》中已見“聲歌”一詞,《禮記·樂記》:“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但該詞具體含義與此處所討論的或有不同。
⑥“凌日”一詞雖在石刻文獻中鮮見,但在傳世文獻中并非孤例,《大詞典》可補收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