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圖書館 桑曉東
通 識 教 育(General Education)也稱普通教育。它是指對所有高等教育學生普遍進行的、內容相同的綜合教育。其內容是培養下列普通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科學素質、獨立人格、基礎能力、民族精神、經濟意識、身體素質、政治法律意識、生態環境意識等等。其目的則是:將受教育者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與“心”等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和諧地發展[1]。
近年來,通識教育逐漸被我國國內教育界所認同,隨著通識教育理念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等一些高校,自2000年開展了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受到了高校學生廣泛歡迎。這表明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進入實質性的素質教育時代;素質教育也開始深入(或落實到)教學內容層面。高教改革深化的這種趨勢,呼喚高校圖書館從教學活動的“幕后”走上“前臺”。
通識教育發源于古代,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大學教育學術分科太過精細、知識被明顯割裂的狀況提出并實施的一種教育形式。目的是希望大學生能夠開闊視野、獨立思考、文理兼修,對不同的學科知識都有所涉獵,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著眼于健全、完整的人或人才的培養。用我們中國話來講,就是學習、做學問、思考問題等要有“道”,有“方法”,能“通變”。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不對專業硬性劃分,它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讓學生自由的、順其自然地成長,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它摒棄同質化與單一的模式化。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會有持續發展力,更有后勁,更有想象力與創造力,才能實現對國家發展、社會文明的推動與引領。
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實在性和具體性。它將素質教育目標具體落實到了教學內容上,從根本上改變了素質教育與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兩張皮”的分離和對立。
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核心是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原則。它既重視教授多樣化、多功能的文化知識,又注重傳授“高效”的科學方法、訓練能力技巧,更注重培養“高尚”的性情心態和精神人格。它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寄予了深切的人本關懷;同時,又認同科學理性,對科學精神所包含著實事求是態度、嚴謹縝密的方法、大膽懷疑和挑戰權威的勇氣、批判精神及創新精神等,充分尊重,兼容并包。最終引導幫助他們為一生中的多向度發展選擇,做好充分的精神和能力準備。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專業教育(或專才教育)。實事求是地講,它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對“硬專家型”人才的需要,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然而,專業教育(或專才教育)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內在缺陷和功能局限。
1.教學體制。“課堂唯一論”和“滿課時”的教學體制導致了以專業知識傳授排斥文化素質培養、以課堂講學排斥課外自學。學生根本無法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諸如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閱讀感興趣的書刊、在社會活動中向實踐學習、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等等。以至于學生科學理性有余、人文精神缺失;有“工具人”高效的專業能力,無“主體人”高尚的情感動機。
2.教學內容?!翱茖W唯一論”的教學內容專業劃分太細、知識營養失衡;片面強調結論性知識的唯一性,限制了知識的融會貫通、“大道歸一”。以至于學生知識儲備單一,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對口率較低,擇業或“轉業”的自由度受限。
3.教學方式?!肮噍斒健钡慕虒W方式及其“填鴨式”知識灌輸,以“教”代“學”,因“教”廢“育”;以定論性知識“信條”,排斥學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既有知識的轉移記憶,排斥方法傳授和能力訓練。致使“課堂緊張課外松”“上課記筆記,課后對筆記,背筆記考試”成了大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以至于學生的書本知識脫離實踐體驗、以知識記憶取代知識內化,復述書本知識夸夸其談,面對實際問題一籌莫展。
自1994年提出素質教育以來,至今已20多年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教育以學校為中心,學校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以教師和教科書為中心。
高教改革實踐再次證明:國內高等教育改革唯一正確的方向和道路是:擯棄空談、積極實踐,切實實行“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實行專業課程教育”。并且通過通識教育,教大學生“學會做人”,做正常的人、健全的人、高尚的人;通過專業教育,教學生“學會做事”,做專業事、做成功事、做高效事。其實,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深刻、簡潔、精辟地指出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和方向:“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2]。
縱覽高等學校所有教育資源,無非兩大類:一是“物質的”,主要是教學設施、設備;二是“精神的”,既包括教師的主觀知識儲備,又包括圖書館的客觀知識收藏。它們被合稱為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毫無疑問,所謂“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就是只能是依賴于圖書館的自學與施行于課堂的教學相結合。如此判斷,并非基于筆者一廂情愿的主觀愿望,而是基于圖書館客觀存在著的通識教育“文化基因”及其功能優勢。
圖書館之于通識教育的“最大優勢”是多學科、集成化、營養豐富的知識資源,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綜合性通識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圖書館教育比學校教育及其課堂教學的容量大得多,它面向受教育者的全面精神需求,而不是只滿足于某個專業領域內相關知識和理性能力的需要,這有利于科學理性與人文情感相統一,為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前提。在這種意義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圖書館就是為通識教育而生、而存在的。
從教學方式方面來說,通識教育主要是讀者的自學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覀兘裉彀阎攸c放在教育與學習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3]?!?圖書館僅就學生的專業教育而言,它同樣也具有如下三大功能優勢。
1.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利。讀者能夠在圖書館自主閱讀活動,他們不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我教育自我的人”。自主學習應當始終遵循兩條基本原則;一是充分尊重自己的興趣愛好、資質能力和客觀條件等個性特點;二是充分尊重社會需求,尊重社會法律和道德規范。以此為基礎,通過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充分張揚、發展并自由發揮創造個性,“認識自己,成為自己,發展自己”。世界是多樣化的,人的個性也應當是多樣化的;任何創造活動,都不是“求同”而是“求異”的結果,沒有個性的充分發展,就不可能有創造激情和才思的噴涌,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基礎”。
2.充分的“全學習”機會。讀者在圖書館能夠獨立閱讀活動,從學習方向和發展道路設計、學習對象評價和學習內容采擷,到學習方法選擇和學習過程建構,直至學習內容閱讀解構、內化吸收,完全由大學生在館員輔導下獨立自主完成。尤其是專業館員通過閱讀推廣、讀者培訓等教育服務“授人以漁”,傳授滿足求知需求的信息方法、自由自主的學習方法,培養現代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識、自我研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從而使讀者學習過程從課堂教學外在被動、苦不堪言的“要我學”,變為積極主動、樂在其中的“是我要學”[4];使讀者在自由發展的愉悅快樂中也能獲得了充分的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3.充分的雙向交流自由。在圖書館的自主閱讀學習活動,既是一種教學雙方完全平等的“雙向交流”過程,又是一種“以我為主”的探究式學習過程,還是一種學習內容評價鑒定過程。唯有這種“為探究而學習,在學習中探究”的自主教育和獨立學習方式,方能真正使既有知識變成“人類進步的階梯”,而非束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金科玉律和精神桎梏;方能使學生知識與智慧兼得、學問與思想共進,成為知識儲備淵博、創新思維活躍的創新型人才。
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5]?!彼沂玖私逃恼嬷B:教育,是“教”與“育”的有機統一,是教學與文化的有機統一,是傳承知識與“文而化之”的有機統一。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圖書館實行的是“完全教育”或“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1.尊重知識與以人為本相統一。高校圖書館的本體價值在于豐富的館藏知識資源,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始終是它追求和奮斗目標。其一,它“一切為了讀者”,首當其沖地要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對讀者只提供“推薦書目”,而無“必讀書目”,絕不強迫讀者“必須讀什么,不準讀什么”。其二,它“為了一切讀者”,尊重每個讀者的認知和求知需求,提倡“知識面前,人人平等”;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學力大小,凡是愛書樂學者,都應當受到尊重,并享受平等的服務。再次,它“為了讀者一切”,尊重讀者所有的個性化精神需求,既無重科技輕人文、重理性輕情感的“唯科學論”[4],更無課內課外、必修選修、專業非主業等外在限制。它是“為了人、尊重人”的人性化教育圣園。
2.社會規范與個體自由相統一。首先,高校圖書館通過各種類型文獻資源甄別收藏、實行開架借閱,提供相對正向純凈、溫馨安靜的知識資源和學習環境,實現了通識教育目標控制,以系統規范保證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次,它充分尊重自學者的主體人格、自主權利及其能動性、積極性,實現了來去自由、“存取自由”、閱讀自由;每個人都能按照自身主觀意愿、興趣愛好、資質能力等條件,自主開展學習活動,滿足個性化精神需求。
3.“文而化之”與人文關懷相統一。高校圖書館與大眾傳媒相比存在很多差異與不同,它絕不單純強調大學生的自主權利而不負責任地“聽之任之”。首先,它在提供集約化、有序化知識資源的同時,也提供評價、選擇、獲取、利用知識資源的方法指導和自學輔導。其次,館員既努力營建“肅穆寧靜而不沉悶壓抑,寬松自由而不散漫懈怠”的自學環境,又始終陪護在讀者身旁、相伴自學活動全過程,并隨時提供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教育服務和信息服務。
正是基于上述理論認識,我們自覺以改革精神指導閱覽工作,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實踐,促進了通識教育的落實。
經過數年觀察統計和讀者征詢,信息技術、應用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等類圖書,以及情商、美德、成功等關乎素質培養、人格提升之類的圖書,卻越來越成了“熱讀”圖書,新書很快就被“讀舊”。
我們本著“一切為了讀者,供讀者之所需”原則,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開架書庫藏書及時調整、及時補充“熱門書”。如此充分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受到了讀者歡迎。
經過調研和籌劃,我們對館藏布局進行了科學施劃。并且,最大程度拓展了閱覽面積,縮短了上書周期。如此既尊重了學生讀者的傳統習慣,保留了原有館藏布局的直觀性,又適應了通識教育對館藏資源的需求。
2000年后,我們徹底改變了傳統習俗,流通、閱覽等“一線”服務部門實行“全天候開放”制度:實行7:00——22:30不間斷連續開放,以至雙休日、節假日照常開放。通過改變使得讀者到館率與日俱增,周末、課余時間到館讀者越來越多,節假日更是“人滿為患”。
為防止多媒體時代的碎片化、淺顯化與娛樂化信息對數字閱讀的沖擊,同時避免泛濫的網絡詞匯對當代學生的漢語言水平造成沖擊,高校圖書館把經典閱讀作為推廣的重點工作。“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把個人閱讀變為團體閱讀,充分發揮了社團與組織優勢,通過團體力量糾正不良閱讀習慣,做到互相影響與帶動、交流與分享,從而提供高校學生對經典書籍的閱讀興趣,是高校閱讀推廣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
以山東大學圖書館為例,組建以讀書為目標的學生團隊“浩然學會”,吸納喜歡閱讀的同學參加,在圖書館老師指導下組織“共讀一本書” 活動 、“21天習慣養成” 活動、“經典誦讀”活動、“經典圖書與電影同步賞析”等活動。在紙質圖書復本量減少的情況下,數字閱讀為團體共讀一本書帶來極大方便,團隊成員可以利用各種數字設備,在同一時間內對同一本書進行閱讀、分享、交流與討論,這對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通識教育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單靠圖書館不可能扭轉乾坤,通識教育實踐探索無異于“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作為通識教育的“文化基因”載體,圖書管理應是通識教育的先知者和先行者,應當加快體制改革和實踐探索的步伐,將通識教育的理念、要求和目標貫穿于圖書館改革創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甄別選擇、“過濾凈化”功能,優化收藏質量,實現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相統一;充分發揮知識組織和流通管理功能,優化館藏組織結構及其布局,一切以讀者需求為標準,做到“自由存取”與方便存取兼顧;充分發揮“全天候”教育優勢,進一步延長開放時間,為更多學生提供更多自學閱讀的機會,使每個讀者都可以在自主學習中品嘗到“甜頭”以及通識教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