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培訓中心 孫鵬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規范領導干部行為的規定,促進了黨風政風好轉,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干部仍存在“不干事就不出事”的想法,導致在其位不謀其政,出現不作為不擔當、庸政懶政怠政等問題,從而導致了其所在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下降。如何推動新時代干部實現新擔當新作為,仍舊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在《朱子語類》中對“擔當”一詞的解釋是承擔、擔負,強調的是責任與魄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擔當”一詞的內涵也更加豐富。首先可以從責任的角度去理解擔當,責任伴隨著人的一生,沒有人可以逃避。人要在這個社會里生存,就必須接受和履行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的責任,對社會和國家負有的某種義務。其次,擔當是一種能力,能力不同,擔當的程度也不同,在此基礎上也會有不同的人生定位。要有擔當,就要在工作中把自己的能力輸出出去,做出自己的成績和貢獻。擔當,更是一種工作態度。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敢于迎接挑戰,對既定的目標和任務都會想盡辦法,而沒有擔當精神的人,則很難保持工作狀態,難以成事。擔當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理想信念,勇于擔當的人往往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并能夠為理想信念付出努力與犧牲,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在新形勢下,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及“四個全面”戰略,落實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必須使廣大干部更加主動地擔當作為。首先,中國共產黨具有先進性,這就要求我們黨的領導干部要勇于承擔責任。中國共產黨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在這種情況下黨的使命就是救亡圖強、建設民主共和、實現國家的獨立,實現這一使命需要強大的擔當精神作為支撐。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困難重重,想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勇于擔當。現階段中國共產黨正處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中,既要實現“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模式,又要面臨如此嚴峻而又復雜的形勢。對于廣大黨員和干部來說,要充分發揮其中樞作用,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此外,擔當作為也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葛亮、文天祥、林則徐等都是勇于擔當的人。擔當是華夏子孫的一種精神力量,同時也是民族崛起的底力。
國有企業黨員領導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的表現,可以歸結為精神、心理、能力三個方面。
對上級安排的任務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對承擔的工作能拖則拖,不推不動。工作標準不高,滿足于一般化,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大局觀念不強,對職責邊界上的事推諉扯皮、互踢皮球,對全局性、整體性任務不愿出面、不愿多做,能推則推,能躲就躲等。
面對困難和矛盾,瞻前顧后,患得患失,凡事先想退路,只求自身安全,不想事業推進。怕決策失誤,該決策的不決策,該拍板的不拍板,過度謹慎,拖慢了整體工作節奏。害怕“挑水多、罐子摔得多”,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心存顧忌,擔心一旦接手脫不了身,不表明態度、不正面回應、不積極解決。
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沒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央的有關精神、指示,在很大程度上依據以往的經驗來處理問題、看待事物,導致難以適應新常態下社會環境的變化,并將工作中所遭遇的問題歸咎于現有的政策以及環境等外部因素,沒有反顧自身,尋找問題的根源。對于新常態下的特點研究不夠深入,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所實施的工作在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上級的指示以及方法。
綜合分析上述不擔當不作為的表現,可以從四個方面探索其原因所在。
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其自身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屬性。從政治層面來看,其屬于中國共產黨的一員;從工作層面來看,其分別承擔不同的崗位以及領導責任;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其是家庭生活中的自然人。這就導致黨員干部在政治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之間往往會因角色的變化產生矛盾沖突。尤其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就會有個別黨員干部拋棄自身的黨員身份,無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出現信仰缺失的問題,為了個人利益而出賣集體利益,導致工作裹足不前、不善擔當。
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表現為:思想上求“穩”、觀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懈怠心態,歸根結底是黨性淡薄、群眾意識不強、不愿承擔責任。在某些黨員和干部眼中,面子、地位、車子、票子和房子是最重要的,黨的利益和群眾的利益都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計。如果為了承擔責任而“丟臉、打板子、被抓辮子,是不值得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有了這種思想,就會產生不愿承擔,懶于承擔責任的情況。
勇于承擔,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有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的黨員,才能肩負起黨的神圣任務,肩負起人民對黨的殷切期望。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在執行一些任務重、阻力大、困難多、重點、難點工程上畏縮不前優柔寡斷,難以有所作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領導能力不夠自信,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夠自信,缺少創業精神。這種領導干部不是不愿意承擔責任,而是不能承擔責任,不會承擔責任,特別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矛盾激化、突發事件頻發的情況下,他們更沒有能力和勇氣去解決問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舊的辦法上,用老辦法來拖延矛盾的爆發以求保住自己的位置,承擔不起新的責任和任務。
從某些企業的制度、用人環境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來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勇于擔當、能夠擔當的干部發展的。例如,有些干部或者群眾對敢于承擔責任的干部有成見,覺得他們老是“惹事”,不聽組織的勸告,因此不支持、不鼓勵甚至排斥他們;對于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事事都要看成敗,不能犯錯誤,不給改正的機會;把選拔任用作為一種福利,按年齡和資歷來決定誰能晉升,不犯錯誤是晉升和選拔的關鍵;缺乏對創新型、實干型干部應有的關懷與培育。這些問題對敢于擔當的干部工作積極性有很大影響。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國家經濟穩步健康發展的“穩定器”“壓艙石”。作為新時代國有企業的黨員領導干部,首先應從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來增強擔當作為,為促進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強大動能。
在新常態背景下,國有企業發展環境更加復雜,亟需黨員干部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從而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檢驗黨員干部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有能力擔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單憑一兩件事是很難看出其品性的,要從長遠來考慮。一是加強理論研究,牢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仰;二是要不斷深入、系統地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重要理論體系;三是要按照黨章的規定,嚴格執行黨內法規,加強黨內的監督和制約,堅持黨的領導;四是要努力發揚革命精神,繼承優良的紅色文化,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
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深刻把握“兩個確立”以及“兩個維護”,在“四個意識”指導下規范開展工作,提升自身的政治認知。從大局角度出發,統籌推進相關工作,并站在政治高度上認識相關工作,無論面對何種工作,都需要綜合考慮不同的工作做法會產生的政治影響力,以及相關的政治要求,確保事業方向的正確性。同時還需要加強對黨的方針路線的研究,將中央的部署作為重要的工作標準,防止所執行的工作脫離軌道。
一是要提升統籌推進的能力。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性、關聯性越來越強。二是要善于謀局、順勢、借力、做實,以項目化理念來推進各項工作。三是要提升改革創新的能力。要敢于沖破程式化的固有思維,善于精準選擇創新突破口。四是要提升防范風險的能力。對于突發性問題要能迅速、準確地理清思路,善于抓住問題本質和關鍵,切實解決好問題。
干部個人的信仰、意愿和能力是擔當作為的原始動力,企業層面更要從體制機制、教育培訓、考核激勵、容錯糾錯等方面為干部擔當作為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把干部擔當作為選拔干部的重要考察內容,將勇挑重擔、敢于擔當作為選拔、任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加重擔當考量內容,注重從履行崗位職責、執行重大任務、關鍵時刻表現等方面考核評價干部德才素質,著重考察干部的擔當作為情況,特別是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發揮了什么作用。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突出干部隊伍建設的系統謀劃。制定干部人才發展規劃,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堅持把政治標準作為選人用人的首要標尺,樹立正確導向,對干部任職資格、選拔方式、培養管理、考核監督等內容進行調整優化。二是把年輕干部工作融入日常,形成常態長效。優化干部任職資格條件,打破“隱形臺階”,拓寬選人視野,及時大膽使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輕干部。豐富年輕干部鍛煉成長機會,加強年輕干部的多崗位歷練,實現優秀人才“早發現、早培養、早使用”。推動施行領導人員提前退出領導崗位機制,退出后的空缺崗位,好中選優,優中選強,為業績突出、擔當作為的優秀年輕骨干提供“舞臺”。三是堅定改革決心,敢于動真碰硬,打破任職“鐵交椅”。堅持以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三項制度改革為抓手,推行領導干部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通過嚴格任期管理和目標考核,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約束作用,既讓能者“上得來”,又讓庸者“下得去”,讓干部感受到壓力,增強危機意識,為其干事創業注入一針“強心劑”,使整個干部隊伍成為“一池活水”。
把敢于擔當的精神貫穿到常態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訓中,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帶頭履職盡責,帶頭擔當作為,帶頭承擔責任。認真組織學習、傳達精神、部署落實,召開全系統的擔當作為交流會議,加強宣貫解讀并要求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強化領導干部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干部擔當作為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分級分類開展黨性教育、理論教育、專業能力培訓及領導能力培訓,提升干部綜合素質、專業思維和專業素養,滋養干部擔當作為的信心和底氣。結合中央關于黨史學習教育等有關要求,定期舉辦領導干部擔當作為輪訓班,充分利用多方資源,推薦選送想干事、敢擔當的年輕干部參加國資委和上級企業組織的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拓寬外部視野,持續提高履職能力。
進一步加大業績考核中擔當作為指標權重,年度業績考評結果與當年績效獎金掛鉤,與干部使用、培訓掛鉤。以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為抓手,建立起一套適用于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干部考核全新體系,定性與定量結合、考人與考事聯動,統籌運用業績衡量、履職測評、考核談話、分析研判等方法,通過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和專項考核等形式,對領導班子的經營業績、履職績效、綜合表現進行全方位、科學化的考核評價,不斷推動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領導人員隊伍。
首先,要容之有方,讓敢闖敢干者甩開膀子。嚴格區分失誤錯誤問題性質,做到“四看”:一看動機,是客觀條件影響還是主觀故意造成,是為公無意過失還是為私謀取利益;二看政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政策原則及上級要求,有無搞變通、做選擇、打折扣;三看程序,是否經過集體民主決策、調研論證和風險評估;四看后果,是產生積極經濟效益,還是造成較大損失。第二,容之有情,讓無意過失者得到寬恕。對那些平時敢作敢當、一時出現失誤差錯的干部,不急于下結論,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入調查甄別,客觀評判認定,大膽寬容包容,真誠關心愛護,激勵他們甩掉包袱、勇于做事,決不讓“領頭羊”成為“替罪羊”“弄潮兒”成為“落水者”。第三,容之有糾,讓失誤差錯者及時改正。堅持容之有度,對不該容的錯誤堅決不容,不讓容錯免責成為違紀違法的“擋箭牌”“保護傘”。堅持關口前移,抓早抓小,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就“亮黃牌”“敲警鐘“;堅持舉一反三,查找解決類似問題,補上制度機制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