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蕊
(赤峰市醫院內鏡中心,內蒙古 赤峰,024000)
與普通外科手術比較,胸外科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增加了患者的身心不適感,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抑郁情緒,從而影響臨床治療的配合度、依從性,進而影響患者手術過程、術后恢復。考慮胸外科手術創傷特點,為了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安全性,需加強護理干預工作。另外,結合臨床工作經驗,護理工作與手術治療工作相輔相成,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實現,需要依靠護理工作的輔助。結合疾病護理經驗,既往護理工作中主要側重對疾病本身的護理工作。但是,患者的心理負擔仍舊較大,從而影響患者的遵醫配合行為,并影響患者治療后的恢復情況。所以,除常規護理干預外,需重視患者心理方面的護理,通過加強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提高患者恢復期間舒適度、依從行為,進而加速患者康復。臨床工作中發現,予以胸外科手術患者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睡眠質量、減輕患者痛苦,進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滿足患者護理需求[1]。當前,關于心理因素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日益增多,隨著心理學與護理學的有機結合,心理學在醫療過程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心理護理干預應運而生。心理護理干預是根據患者心理情緒制定和實施的針對性、個體化的護理干預,助于拉近護患關系、建立患者手術治療與術后恢復信心,進而加速患者康復。用于胸外科護理中,通過予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環境護理、共享護理信息、糾正患者認知偏差、家庭與社會支持,可以進一步建立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幫助患者客觀認知疾病、提高患者舒適度,進而穩定患者身心,加速患者康復。基于此,本研究就2019 年8 月—2020 年5 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10 例胸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心理護理干預作用,采取分組對照的形式進行驗證。詳細研究內容如下。
選擇2019 年8 月—2020 年5 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11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對照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6例;年齡28~70 歲,平均年齡(48.50±6.50)歲;手術情況:肺葉切除35 例,氣胸手術20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20 例,大專及以上15 例。觀察組中,男性33 例,女性22 例;年齡30~72 歲,平均年齡(48.80±8.30)歲;手術情況:肺葉切除34 例,氣胸手術21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 例,高中18 例,大專及以上1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同意書。此次研究申報獲得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楚、具有配合能力者;②病例信息資料完整者;③無胸外科手術手術的相關禁忌者。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者;②意識障礙者;③拒絕術后配合參與者;④合并重大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藥護理、飲食指導等護理。疾病健康教育方面,向患者普及疾病、手術知識,介紹相關注意事項。用藥護理方面,提前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的用法、用量以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等。飲食指導方面,了解患者飲食習慣,根據患者病情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多食用新鮮果蔬。心理疏導,對患者情緒進行安撫,簡單教育并介紹疾病知識、有效治療病例,建立患者信心。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①構建良好護患關系。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溝通中用語、言行舉止禮貌,多予以患者安慰、鼓勵。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分析其情緒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疏導,幫助患者解決其心煩問題。另外,多予以患者激勵性語言,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建立患者治療信心。②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溝通中根據患者的主訴、情緒,站在其角度上予以理解、安慰,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隱私問題應恪守職業道德,提高對患者的關注度。③環境護理。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喜好等布置病房環境,例如擺放綠植、書籍等,為患者營造更為舒適的環境,以良好的氛圍減緩患者心理負擔。④共享護理信息。患者治療期間護理人員主動、間斷或集中性的向患者和家屬提供護理方面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病情,提高患者的配合行為。⑤糾正患者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導致患者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共同分析認知偏差案例,從而幫助患者充分認識不良認知對治療、護理、預后的積極影響。⑥家庭與社會支持。除護理人員的照護外,家庭與社會支持對患者身心恢復有重要價值。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家屬、親朋好友溝通,指導其予以患者安慰、鼓勵、陪伴,減少患者孤獨感,幫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比較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干預后的情緒、睡眠質量、疼痛改善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生活質量狀況、護理滿意度。①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患者干預后3 d 睡眠質量,總分0~21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2];②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干預后12 h 疼痛狀況,總分0~1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3];③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干預后情緒狀況。總分均100 分,評分臨界值分別為53 分、5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對應情緒越明顯[4];④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機體疼痛、總體健康以及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心理健康。評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況越好[5];⑤采用赤峰市醫院自制百分制問卷,進行滿意度調查。>95 分即非常滿意;80~95 分即滿意;80~70 分即一般;<70 分即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整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情緒、疼痛以及睡眠質量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情緒評分下降、疼痛評分下降、睡眠質量評分下降,且觀察組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相關指標評分改善情況比較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相關指標評分改善情況比較 (,分)
注:與干預前指標比較,*P<0.05。
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機體疼痛、總體健康以及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狀況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①構建良好護患關系。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多予以患者激勵性語言,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建立患者治療信心,可以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溝通中根據患者的主訴、情緒,予以患者更多的理解、安慰,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隱私問題應恪守職業道德,提高對患者的關注度[7]。改善患者的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情緒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更為舒適的環境,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共享護理信息。向患者和家屬提供護理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病情,提高配合行為,減輕患者的疼痛感[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⑤糾正患者認知偏差。主動與患者分析認知偏差案例,幫助患者充分認識不良認知對治療、護理、預后的積極影響。家庭與社會支持。主動與患者家屬、親朋好友溝通,予以患者安慰、鼓勵、陪伴,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軀體角色、機體疼痛、總體健康以及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狀況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滿足胸外科手術患者的整體護理需求,彌補了常規護理工作存在的不足,重視疾病本身護理外,考慮到患者的心理狀況并進行有效干預,從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情緒、睡眠質量,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且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1]。相關研究指出,對胸外科手術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進而加速患者康復[12]。另外,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身體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有護理干預價值[13]。本研究結果與田大麗[14]研究相一致,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低、依從率高。組間觀察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胸外科手術患者心理負擔重,影響術后恢復情況。予以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患者滿意度高,整體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