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仕彩 劉曉麗 莊加紅 牟 靜 徐 佳 謝修蕊
(山東省日照市人民醫院普外科四五病區,山東 日照,276800)
結腸癌作為惡性腫瘤疾病,臨床針對該疾病的治療多綜合采用化療、藥物和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切除的治療方式可有效延長結腸癌患者的生存時間[1-3]。近幾年,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腹腔鏡引導下所施行的結腸癌切除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其切口小、出血量少和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點受到廣大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推崇[4]。在孫振普等[5]的研究中便指出,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在高位結腸癌患者治療中效果較好,其不僅可減輕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還可減少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加速術后恢復。由此可見,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在結腸癌患者治療中有優質效果。但因手術創傷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在術后可能會出現并發癥,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故通過護理干預以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質量的提升十分重要。在臨床上,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一種利用各種手段加快手術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與質量的干預措施,在各類手術患者的護理中均有著廣泛的應用。為此,本研究選取在山東省日照市人民醫院行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的部分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性分析了ERAS 理念對患者術后恢復質量的效果,現總結相關研究資料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4 月于山東省日照市人民醫院接受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治療的112 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并將所有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6 例。研究組男性29 例,女性27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64.31±2.96)歲;其中TNM 分期結果顯示Ⅰ期11例,Ⅱ期36 例,Ⅲ期9 例。對照組男性31 例,女性25 例;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4.88±2.95)歲;其中TNM 分期結果顯示Ⅰ期9 例,Ⅱ期35 例,Ⅲ期1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山東省日照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19)相關診斷標準[6];②均符合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手術治療指征;③年齡均<80 周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重癥傳染性疾病者;③合并慢性腸炎、腸梗阻或胃腸道動力障礙者;④合并重性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者;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或伴有惡性腫瘤遠處轉移者。
對照組行常規圍手術期護理措施。首先,患者術前應進行各項臨床檢查,護理人員應于該階段向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指導患者明確術前檢查的重要性和手術流程,提升患者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還應指導患者進行各項術前準備,以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其次,護理人員應陪伴患者進入手術室,同主刀醫師及麻醉師進行患者信息的核對,并幫助患者調整體位。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最后,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病房巡查,了解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并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看護,指導患者定時服藥。待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予以出院指導,囑患者定時復查。
研究組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加用ERAS 理念。首先,患者的術前健康知識宣教內容應更加全面且細致,護理人員應針對性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并且,護理人員還應針對患者的術前負面情緒進行針對性疏導,通過列舉成功治療實例的方式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幫助患者梳理良好的治療心態。其次,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術前飲食管理,指導患者術前3 d 調整飲食主體為半流質食物,并逐步向流質飲食過度,要求患者術前6 h 禁食、2 h 禁水。再次,護理人員應于術中做好患者的體溫護理,術中所需藥液及器械均應予以預加熱處理,并利用保溫毯保持患者的術中體溫恒定。最后,護理人員應監控患者的術后生命變化,待患者清醒后予以適量碳水化合物飲料的攝入,飲水應于術后6 h 進行,并指導患者于首次肛門排氣后進行流質食物的進食,并逐步向正常飲食進行過度。并且,患者術后應盡早進行尿管的拔除,并通過熱敷的方式促進尿液的排出,待患者清洗后應每隔2 h 進行一次體位調整,并于術后1 d 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創傷活動,隨著患者的逐漸康復,活動量也應逐漸增加。同時,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及時通過藥物幫助患者鎮痛,以加快患者的術后活動速度,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
①圍手術期指標: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疼痛(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2 天、第5 天應用視覺模擬法進行疼痛程度評定,滿分10 分,患者得分同疼痛程度間為負相關的關系)情況。
②住院時間:入院至出院所需時間。
③并發癥發生率:統計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胃腸道反應患者例數。并發癥發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胃腸道反應)例數/總例數×100%。
④生活質量評分:兩組研究對象出院時均應用《生活質量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該調查表分為生理機能、一般健康狀況和情感職能等8 個部分,每個部分滿分100 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7]。
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數指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指標采用()表示,采取t 檢驗方式。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即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比較,研究組的上述指標相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d)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d)
研究組的住院時間要明顯短于對照組,且研究組的術后2 d、5 d 時的疼痛評分相比對照組也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院時間和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院時間和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
比較組間并發癥即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研究組的上述并發癥發生率數據相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研究組患者出院時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八項生活質量評分數據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表4 兩組患者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的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情況、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要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得出上述研究結果的原因在于ERAS 理念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通過在圍手術期予以患者一系列優質的護理干預手段,以達到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的護理理念[8-10]。該理念在臨床護理干預期間能通過術前健康知識宣教和心理干預的方式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和配合度,有助于治療的順利施行[11]。而術前飲食管理措施的施行還能夠提升患者的術中耐受度,并有助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降低。而術中施行的保溫護理則能夠降低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提升。術后施行的生命體征監控、飲食指導、導尿管早期拔除、體位調整和疼痛干預等一系列護理措施,還可進一步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速度,并有助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數據水平均較差,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前1 d 和出院前1 d 時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患者在確診后會因對疾病的擔憂而陷入負面情緒中,且在疾病因素的影響下患者的身體機能也普遍較弱,故兩組患者入院時的生活質量較低。而隨著各項護理干預措施的開展,ERAS 理念能通過細致的健康教育、優質的心理疏導和全面的飲食調理在術前幫助患者調整身心狀態,這不僅能夠促進患者術前生活質量的提升,還能夠幫助患者以更好的身心狀態面對手術,能夠提升患者的術前配合度,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13]。另外,ERAS 理念還能通過術后生命體征監控、飲食調整和疼痛干預等措施,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術后康復環境,這不僅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提升,還能夠起到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作用,能夠幫助患者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新生活,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質量的提升[14]。在李小華等[15]的研究中,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圍術期的效果顯著,明顯縮短了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可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明顯提高生活質量,這一研究結果同本研究基本一致。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結腸癌切除術患者行ERAS 理念進行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較佳,該措施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提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