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德州市中醫院外科,山東 德州,253000)
近幾年,隨著外科門診手術技術以及麻醉技術相應的提升,患者在門診處接受手術的人數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并不住院治療,在手術結束之后會直接出院,許多患者由于自身對病情及護理認知的不足,容易在家中因自我護理不當,引發相應的并發癥,延緩康復,因此有效的健康宣教指導十分重要。而且患者通常會由于手術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等負面情緒,這也會影響到患者的手術進展及術后康復,為此需要護理人員展開有效的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配合[2]。同時人們普遍對護理質量有著相對較高的要求,常規的護理措施已經不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綜合護理干預作為較全面、系統的護理方式,其應用效果相對較好,患者的滿意度相對更高,不僅能夠較好地改善患者癥狀,還能對患者的生活水平起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進一步有效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所以,此次研究探討并抽取100 例進院診療的外科門診手術患者,選用綜合護理措施實施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比較,探討其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在德州市中醫院接受診治的100 例外科門診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對照組女性21 例,男性29 例;年齡9~70 歲,平均年齡(47.62±6.54)歲。研究組女性24 例,男性26 例;年齡8~69 歲,平均年齡(48.25±6.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德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獲得相應確診,為外科門診手術患者。
排除標準:①患者不能正常配合治療,具有精神疾病;②患者合并嚴重的臟器病變;③患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
患者入院后,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常規講解手術的相關事項,配合醫師實施相應的手術操作,詳細講解健康教育內容給患者及其家屬,提升其對自身病情及治療措施的認知度,以此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在手術的整個過程中,應注意嚴格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依據醫師的相關醫囑,嚴格執行手術操作的具體相關步驟,配合醫師實施手術,確保手術能夠順利進行。在術后提醒患者相應的注意事項,進行出院后的生活指導、飲食指導等,提醒患者及時到院實施復查。
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工作開展之上,將綜合護理干預施用于護理工作當中。①營造舒適環境。應為患者準備一個舒適、溫馨的手術環境,并注意整潔、衛生,將溫濕度調節至合適的范圍內,提升患者的舒適度,降低患者的恐懼等情緒,注意床單避免出現血跡,引發患者的不適、緊張。床單應干凈、整潔,并注意適當掩蓋手術相關器械,以緩解患者焦慮、恐懼等的不良情緒。②術前護理。在患者實施手術之前,對患者進行詢問,確保詳細了解患者出現病變的位置,并掌握患者的基礎病史、手術需要的時間、手術方式等情況,注意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應保持態度和藹、語氣平緩,可主動向患者介紹相關的手術環境以及主治醫師、護理人員等,降低患者的陌生感及緊張等不良情緒,并且通過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建立積極面對治療的自信心,進一步緩解其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應注意展開疼痛相關的健康宣教,正確引導患者,有效改善其疼痛控制能力。③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在實施手術之前,應主動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手術及檢查的內容、目的等,提升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并提醒患者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展開相應的心理疏導。可以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實施相應的疼痛護理操作,幫助其進行放松訓練。提醒患者局部麻醉手術在術前可以適當進食,防止出現低血糖反應。在手術實施的過程中,應主動安撫患者,并多加鼓勵,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及配合程度,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密切觀察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血壓、心率等情況,若發生任何異常,立即配合醫師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在結束手術之后,應主動與患者進行相應的溝通,分散其注意力,及時擦拭患者皮膚,幫助患者進一步蘇醒,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后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等。注意定時擦拭患者的身體,使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進一步降低患者發生壓瘡的風險。若患者局部發生疼痛,需給予患者適當的輕柔或是按摩,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及安慰,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及不良情緒,若患者疼痛難忍,可遵醫囑給予相應的鎮痛藥物。④生活指導。對于結束手術的患者,應詳細告知其飲食及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如禁食辛辣、刺激等食物,提醒患者多攝入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食物應以容易消化為主,如多食用水果、蔬菜等,預防患者發生便秘的情況。注意保持皮膚干燥等,提醒其避免劇烈運動。指導患者術后如何實施相應的自我護理措施,可發放相關的健康手冊,并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指導患者實施早期的功能訓練及相應的運動,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⑤在患者術后,叮囑患者應注意定期復診,護士可通過電話隨訪等方式,掌握患者的病情的動態變化,患者的疑問需及時進行相應的耐心的解答,并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指導,提醒其定期復查。
①護理滿意度:依據德州市中醫院自制量表評估,發放問卷,85~100 分為非常滿意、60~84 分為較為滿意、0~59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較為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②焦慮評分: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的焦慮程度展開相應的評估,并依據其所得的分數,評判為無焦慮癥狀(<7 分)、可能有焦慮(7~13 分)、肯定有焦慮(14~20 分)、有明顯焦慮(21~28 分)、嚴重焦慮(≥29 分)。分數越低,焦慮程度越輕。
③生活質量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相關評估,并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SF-36),綜合分數0~100分,分為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C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8 個項目。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使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評估研究結果,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2.00%)相較于對照組患者(62.00%)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n(%)]
實施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焦慮評分(37.28±3.04)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43.69±3.1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焦慮評分對比 (,分)
實施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87.74±2.28)分,高于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72.49±2.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分)
作為代表醫院形象的一個重要部門,外科門診部同樣容易引發醫患糾紛[3-4]。隨著醫療科技的逐漸發展,醫療設備、器械的不斷更新,在外科門診實施手術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盡管實施的手術相對而言屬于小手術,其手術位置相對較表淺,但其仍舊屬于侵入性操作的一種,同樣會給患者帶來不適、出血及疼痛等體驗[5-6]。患者由于自身對病情認知的缺乏,加之局部麻醉之后仍舊具有清醒的意識,將會更加容易引發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將會直接影響到手術的順利進行,更會增加意外、風險事件,這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十分不利的。為此需要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這一情況。
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常規護理干預更具有整體性、創造性、舒適性,更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況,以患者為中心,加強對其術前、術中、術后的心理疏導,充分維護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能夠進一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7-8]。通過詳細的健康宣教,改善患者的認知,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及依從性,進一步確保手術順利實施,保障術后的治療效果[9-13]。同時在手術結束之后提醒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并詳細地為患者實施相應的飲食規劃、運動指導等,進一步促進患者順利康復,即使患者出院后也能夠掌握相關的自我護理干預技巧[14-15]。護理人員還應注意在術中做好配合操作,并加強相應的巡視工作,及時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由此可見,實施綜合護理后,護理人員能以更加熱心、溫和的態度展開相應的護理服務,展示了不一樣的人文關懷[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將綜合護理干預施用于外科門診手術患者中,經過仔細的研究及分析后可以發現,在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相對較高,患者對優質的服務更加滿意;恢復較快后患者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升,因此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有效的心理干預等環節緩解了患者的焦慮情緒,因此焦慮情緒有所降低,這與葉紅等[18]研究結論具有相似性,舒適護理可以緩解外科門診手術患者的緊張焦慮。本次研究不足在于,外科門診手術患者的隨訪工作仍不足,并不能夠全面了解其恢復的狀況,建議日后加強隨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