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宏波 林 琳
(1.福建省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 350300;2.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級中學 350300)
在蘇教版高中有機化學教材中,酯化反應安排在化學2(必修)專題八第二單元第二課時“乙酸”課時,教材中設置了“基礎實驗”欄目,進行學生實驗,指出“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3CH2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羥基(-OH)的生成物,即乙酸分子和乙醇分子反應脫去一個水分子的產物”,同時也指出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CH3COOCH2CH3+H2O
酸、醇的酯化反應機理與羧酸的和醇的結構有關.已有實驗表明:羧酸與一級、二級醇酯化反應,大多符合“酸脫羥基醇脫氫”.羧酸與三級醇酯化反應脫去的水基本上是“酸脫羥基氫,醇脫羥基”(已被同位素示蹤法證實).
酯化反應的一般機理還是可以表述為:通常狀況下,酸脫羥基醇脫氫,其余部分結合成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線教師為了便于學生記憶,也經常忽略酯化反應的其它機理,直接進行如上的傳授.
乙酸乙酯的水解反應則被安排在化學2(必修)專題八第二單元第三課時“酯 油脂”,教材中提到,乙酸乙酯在酸或堿的作用下與水發生水解反應,同時給出了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CH3COOH+CH3CH2OH
CH3COONa+ CH3CH2OH
并在同一課時設置“實驗探究”欄目,進行“油脂的水解”實驗探究,并指出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可表示為:
硬脂酸甘油酯

硬脂酸鈉 甘油
人教版把酯的水解安排在有機化學基礎(選修)第三章第三節《羧酸 酯》中,教材中提到,酯的重要化學反應之一是可以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相應的酸和醇,設置了“科學探究”欄目,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探討乙酸乙酯在中性、酸性和堿性溶液中的水解速率.并在“資料卡片”中提出,乙酸乙酯的水解反應是可逆反應,當在堿性條件下,堿與水解生成的乙酸發生中和反應生成乙酸鈉,減少了酸的濃度,平衡就會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這樣可使酯的水解趨于完全,即在堿性條件的水解反應是不可逆的.魯科版把酯的水解安排在《有機化學基礎》(選修)第2章第4節《羧酸 氨基酸 蛋白質》中,教材中提到:“在酸或堿催化的條件下,酯可以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相應的酸和醇.酯的水解反應是酯化反應的逆反應.酯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程度大于在酸性條件的水解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在堿性條件下,酯水解產生的羧酸可以與堿發生反應,使羧酸濃度減小,即減小了生成物的濃度,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使酯的水解程度加大”.
部分教師根據酯化反應“酸脫羥基醇脫氫”的機理以及乙酸乙酯水解屬于酰氧鍵斷鍵的反應歷程,提出所有的酯的水解都是酰氧鍵斷裂的結論,很顯然存在科學性錯誤.另外部分教師根據乙酸乙酯的酸性水解歷程按如下方式進行:
即在酸性條件下水解,乙酸乙酯的酰氧鍵斷裂,水分子中的其中一個氫氧鍵斷裂成氫原子和羥基,其中羥基連接到羰基碳原子上形成羧酸,氫原子與烷氧基上的氧原子相連形成醇.于是他們經過簡單類比,得出乙酸乙酯在堿性條件水解反應也是酯中的酰氧鍵斷裂,氫氧化鈉中氫氧鍵斷裂:
這下學生困惑了,氫氧化鈉是強電解質,它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出OH-和Na+,應該是離子鍵斷裂,怎么變成了氫氧鍵斷裂呢?針對學生的疑問,部分高中教師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就開始回避酯的堿性水解過程中的斷鍵情況.
酯的水解歷程到底是什么?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方式,如何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既可以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酯的水解歷程又不犯科學性錯誤呢?
翻閱《有機化學》《基礎有機化學》教材進行查證,發現酯的水解可能是酰氧鍵斷裂,也可能是烷氧鍵斷裂;將含有同位素18O的酯水解證明反應是按酰氧鍵斷裂方式進行的.

酯的酸性水解同樣用含同位素18O標記的水進行水解獲得的醇中不含有18O,大量事實說明反應是按酰氧鍵斷裂進行的.
實際上大多數酯在酸性或堿性條件下水解都是酰氧鍵斷裂,這種酰氧鍵斷裂是加成-消除的結果,而且是雙分子反應.例如,酯的酸性水解歷程如下:

酯的酸性水解歷程顯示,在酸性條件下,首先是H+(親電試劑)加在羰基氧原子上,形成中間體1,經異構化得到碳正離子,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進攻該碳正離子,形成中間體2,中間體2經異構化后得到中間體3,由于中間體3中的羰基碳原子上還有一個容易變成R′OH離去的分子,中間體3離去R′OH分子后剩下中間體4,而中間體4不穩定,快速失去一個H+形成羧酸.
酯的堿性水解歷程如下:

酯的堿性水解歷程顯示,堿在水溶液中電離出OH-,首先是OH-(親核試劑)加在羰基碳原子上,形成中間體,由于酯的羰基碳原子上還有一個容易變成負離子離去的原子團,中間體容易失去烷氧基離子(RO-)變成羧酸根(COO-),生成的COO-有較強的 p-π共軛效應,是較烷氧基要弱得多的堿,不可能攫取醇中的氫質子,因此得到的產物是羧酸鹽,從而使整個反應變為不可逆,也就使酯的堿性水解可以進行到底.
前面講到,酯的酸性和堿性水解大多數是按加成-消除的方式斷裂酰氧鍵,由于OH-的親核能力比H2O分子強,因此酯的堿性水解,是強堿電離出的OH-進攻羰基碳原子發生親核反應,即酯的堿性水解并不是部分高中教師所描述的是“堿中的氫氧鍵斷裂”,而是產生的羧酸與烷氧基作用生成羧酸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是否所有的酯的水解都是酰氧鍵斷裂呢?很顯然不是,在一些結構特殊的酯水解時也可以烷氧鍵斷裂,如乙酸叔丁酯在酸性水解時由于(CH3)3C+(碳正離子)比較容易生成,所以是按烷氧鍵斷裂的反應歷程進行的,乙酸叔丁酯酸性水解的歷程如下:

分析酯的水解歷程可知,酯的水解歷程大多數是酰氧鍵斷裂,且這種酰氧鍵斷裂是加成-消除的結果,少數結構特殊的酯發生烷氧鍵斷裂的反應歷程,酯的堿性水解是堿電離出的OH-作為親核試劑直接進攻羰基碳原子發生親核反應,水解產生的羧酸與烷氧基作用生成羧酸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因此堿在酯的水解反應中既是催化劑,更是反應試劑.
部分教師根據酯化反應“酸脫羥基醇脫氫”的機理以及乙酸乙酯水解屬于酰氧鍵斷鍵的反應歷程,提出所有酯的水解都是酰氧鍵斷裂,機械地從“酯的酰氧鍵斷裂、氫氧化鈉中氫氧鍵斷裂”的角度去分析酯的堿性水解歷程存在科學性錯誤,因此,在高中階段,教師在進行酯的水解教學時可以這樣進行講授:“酯在酸性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生成相應的羧酸和醇,屬于可逆反應;酯在堿性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先生成羧酸和烷氧基,由于烷氧基的堿性很強,然后烷氧基攫取了羧酸中的氫質子,因此得到的產物是羧酸鹽和醇,從而使整個反應變為不可逆,也就是酯的堿性水解可以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