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偉,孫曉彤
(沈陽師范大學 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在習近平法治思想體系中,依法執政理論始終貫穿其中、牽涉各方。依法執政理論既是“堅持黨的領導”原則的具體化和延伸,也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交匯點”,還關系到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使命。加深對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法執政理論研究,不僅對加強黨的領導法治化、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有所裨益,更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黨的領導與全面依法治國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和推動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化、法治化,最重要的是,依法執政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舉措。
“依法執政”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該詞最初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具體表述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1]33這是黨的權威文件中在提出“依法治國”后首次提出“依法執政”,并且將黨的領導、執政方式與依法執政之間建立一種重要聯系。
2004 年9 月,胡錦濤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 周年大會上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2]這就將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聯系起來。這一提法代表著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角度將依法執政放在一個歷史上的新高度。與此同時,黨的十七大報告還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3]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從此,“依法執政”成為由黨內最高法規即黨章規定的執政原則和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4]。
2012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1982年憲法施行30 周年會議上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5]的論斷,闡釋了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及依法執政的關鍵地位,并強調憲法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規定》)強調,“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6]5,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堅持依法執政首先是堅持依憲執政;同時,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目標中,依照黨內法規治黨管黨也成為依法執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7],闡釋了黨的依法執政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8]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專門的章節來論述,并且再次強調黨的執政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關系。由此可見,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依法治黨和依規治黨,規范黨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深入推進依法執政是中國政治穩定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措施。
從“依法執政”這個概念提出來的歷史發展來看,“依法執政”本身便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可以從“外在”與“內在”兩個層面來理解依法執政,一個層面是該理論與外在權力的關系。要將依法執政這一基本執政方式放在全面建設法治中國中來理解,闡釋其與國家權力、立法權力、司法權力、行政權力與社會監督權力之間的關系。另一個層面是該理論與內在權力的關系。實現全面依法治國,關鍵在黨;治黨,關鍵在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是要依照黨內法規治黨管黨,黨內法規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我們建黨百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黨內法規體系基本形成,依照黨內法規治黨管黨也成為依法執政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在行使執政權時,不僅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和監督,其行為還應當受到黨內法規的制約和監督。依法執政的核心在于法治政黨建設,最重要的就是保障中國共產黨依法行使權力,并對其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加以制約。
1.強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依法執政是黨的領導法治化的基本形式。2018 年憲法修改,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列為憲法的第1 條,將黨的領導同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制度統一起來,意味著黨的領導乃是國家根本制度的最本質特征[9]。這一規定既強調黨的領導的根本地位,同時也蘊含著黨在行使國家領導權時所作所為要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黨的領導是一項抽象的政治原則,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在法律的維度將黨的領導轉化為現實中的執政規范。堅持依法執政,能夠將黨的決策行為和領導管理國家事務的全過程規制在法治的軌道上,這是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化、法治化的必要措施。
黨的領導權的實現必須要借助依法執政這一基本執政方式。依法執政符合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我國根本法憲法所確定的。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有機聯系。黨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堅持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用法治來約束權力的行使,能最大化地保障人民的權益,提高黨在人民群眾中的權威,這樣才能強化黨的全面領導,保障黨的長期執政。
2.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發揮法治的力量。現代化需要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的形式,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便是將黨和國家的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最終來講,執政主體還是執政黨中的領導干部,所以堅持依法執政,應注重提高干部的法治素養,培養其法治思維。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提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依程序辦事,會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對國家權力的運行有促進作用。提高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律制度治理國家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在法治軌道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黨要實現全面領導,必須堅持依法執政這一基本執政方式。所以,要在依法執政的前提下處理好與其他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國家權力屬于全體人民,而國家權力機關是代表全體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和專門立法機關,也是黨掌握國家政權的必經途徑。中國共產黨是當代中國政治結構的核心和支撐力量。黨堅持依法執政的內涵和要求,就是黨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執政,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的形式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轉化為法律法規,并憑借國家的執法權和司法權將其付諸實施。中國共產黨通過這種權力實現方式,將權力貫穿現代公共權力運行的全過程。
政黨以獲取國家政權和實現政治綱領作為其活動的基本指向和奮斗目標[10]。中國共產黨亦是如此,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綱領和基本綱領,其最根本的歸宿是為了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也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如此,也是為了促進人類獲得福祉。中國特色政黨體制深刻影響和塑造中國的立法活動。
之所以如此,還有兩個更為關鍵的因素。一是中國共產黨是長期執政的政黨,其執政地位是長久且穩固的;二是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具有與國家政權體系相對應的內部科層等級和結構功能,形成了全面嵌入國家政權體系的組織形式[11]5。這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政治力量,其在履行重要的政治和行政職能時,不僅能夠與國家政權機關高度統一和深度嵌入,還能夠抓住對全部的國家政權機關、社會組織與社會生活的領導權。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是集“領導權”和“執政權”為一身的,既能掌握國家的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策略,向國家機關舉薦賢能干部,又能通過優秀的黨員干部間接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公共權力,這便是中國特色政黨體制。這種體制既超越了西方政黨組織的邏輯,又超越了政府組織的邏輯,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將二者整合在一起,自我生成了一種新的邏輯。在此邏輯之下,黨的執政權變成了依照憲法和法律運作的國家權力的一部分。黨在依法執政的前提下領導立法的邏輯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中國共產黨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提供人才保障,依照“黨管干部”的原則,黨向國家立法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薦重要的黨員身份的領導干部,發揮中共黨員在立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中國共產黨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提供組織保障,在立法機關中設立“黨組”,它是“黨到國家機關內部執政的重要制度設計,是黨的系統和國家政權系統進行權力、能量、信息交換的重要媒介,有利于加強黨對國家政權系統的領導的有效性”[12]。最后,中國共產黨參與國家權力機關立法的程序過程,主要體現為在國家戰略發展目標之下,中共中央以“五年計劃”的形式明確立法的指導方針和重點任務。如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指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8],這便是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時代發展要求,對立法工作提出的整體目標和方向計劃。除此之外,黨對國家的重要法案要進行事先批準和審查,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黨向全國人大提出憲法修改、解釋的重大建議或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提出的憲法修改、解釋的建議。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活動和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密不可分,黨要堅持依法執政必須領導立法。執政黨只有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以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才能實現對國家政權的領導,才能真正實現民主執政的執政理念。在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只有處理好黨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才能以此為前提處理好黨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關系,也才能處理好執政黨與整個國家政權的關系。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13]。在國家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領域,依舊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建設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的中流砥柱和根本支撐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中央全會的名義對法治進行專題研究,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此基礎上,蘊含著一種制度邏輯,即要通過黨的依法執政推動實現政府的依法行政,此制度邏輯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首先,一個顯而易見的形式上的變化體現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上,即黨的代表大會報告的詞語表達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之間的緊密聯系上。與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相比,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全面依法治國”置于專章的地位,并且兩次一起提到“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并且“法治政府”也被提到3 次[8]。這些變化展示了“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正在逐步地被落實,它們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心任務。
其次,中共中央成為法治政府建設綱領性文件的制定主體之一。近十年來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都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印發的,中共中央成為政府綱領性文件的關鍵制定主體。這體現了黨依法執政行為對政府依法行政行為的影響,同時體現了依法行政領域的黨政性和復合性[14],展現了黨政驅動和相互促進的二元推動與協同建設過程,將黨政聯動從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這一根源上貫徹落實。但應當注意到,兩個部門的聯合制定,并不意味二者的地位是平級的,中共中央的介入是對黨的領導的體現,意味著法治政府的建設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這也是暗含著依法行政要在依法執政的邏輯下開展。
再次,黨委成為行政決策的作出主體,實現了行政決策作出主體實質和形式層面的統一。2019 年,國務院公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其中第3 條規定了黨委擁有對重大決策事項目錄的最終決定權,第4 條將黨的領導明確,這都表明,該條例將隱性的黨委決策程序顯性化,將模糊的重大決策事項范圍明確化,將非法律文本的決策依據法定化。這種規定有利于促進真正的落實行政決策主體的權責統一。
最后,行政立法和行政執法行為也需要服從黨的領導。2017 年修訂之后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4 條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4 條都規定,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中涉及的重大問題要按照相關規定上報黨中央或者是報告給同級黨委。這些都凸顯了在行政立法方面黨對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的領導。在行政執法方面,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多個政策和文件。黨政聯合的色彩在法治政府的建設過程中更加濃厚。
在此種制度邏輯下,更好地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和系統化建設,使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落地”實施。同時,法治政府的建設有了最高權威性的保障,因為黨是最大的政治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構建法治政府,具有很強的推動力。更為重要的是,在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實現了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依法行政是依法執政的一個實現方式或是重要實現途徑。
中國共產黨和司法權力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便是司法工作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但這并不代表黨員領導干部要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黨領導司法,是要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保證司法活動的獨立性且公正性,重點是要支持司法活動。在我國的法治進程中,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經歷了多次變革。
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是一步步規范化,并逐步走向法治化的。1982 年9 月,黨的十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首次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寫入黨章,這一規定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寶貴經驗,是中國共產黨有效發揮領導作用、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進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穩固發展所必須要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一提法,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領導司法工作方式的深刻改變,也將帶來黨和司法機關關系的重大變化。1992 年,“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這一提法率先寫入黨的十四大報告中。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都提出要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是黨對司法領導方式的歷史性進步。目前“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已經被作為一項原則,寫入《刑事訴訟法》當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進行新的深刻闡釋,其中尤其對改進和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高度重視,作出許多新的規定,這也是進一步保障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舉措。
從歷次報告中,能看出黨領導司法方式的轉變和提高。這些改變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的提高。對于依法執政而言,關鍵就在于公正司法,這對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的法治文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黨要堅持依法執政就必須要完善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體制和領導方式,支撐司法部門公平公正的開展司法活動。
在司法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是貫徹落實我國憲法法律的規定。在依法執政視角下,堅持黨的領導有重要的價值。堅持黨的領導是符合我國憲法要求的,是實施憲法的重要內容。從我國人民法院發展歷程來看,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權的過程中,能夠貫徹堅持黨的領導原則,便可以將審判工作融入黨和國家的大局工作中,這對于提高司法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有極大的作用。
要建設法治政黨,實現中國共產黨的依法執政,理所當然地還包括要處理好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其他參政黨身份的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各社會組織、各群眾團體之間的關系。
第一,法治政黨的建設本身就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內的全部政黨的活動和行為法治化。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的依法執政,是要求執政黨依照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的規范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求其他各民主黨派要嚴格依照國家憲法和法律來規范自己的參政行為。
第二,中國共產黨要嚴格依照國法黨規來處理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避免一刀切地將“參政”固化為“服從”,要摒棄把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認定為上下級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支配與服從的關系的思維方式。中國共產黨應當依照憲法和法律及黨內法規的規定,平等尊重、堅決支持、充分保障各民主黨派依據我國憲法和法律參與治國理政各項事務的權利。
第三,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團體、群眾團體等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黨的領導是全方面、多層次的領導,顯而易見,黨與人民團體等社會組織之間也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在黨的領導下,應該讓這些團體更多地依據憲法和法律充分地自治和行使相應的權利,通過這些團體的充分自治而鍛煉、訓導團體成員,進而影響更多的公民不斷涵養公民品格與心性,逐漸滋養公民的公共理性與公共責任情感,這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也是為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進行社會奠基,其意義和價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5]。
依法執政必須既要反映依法治國的要求,又要反映出依規治黨的內容。這指明了依法執政建設的雙維機制:一是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即執政黨必須依照法律處理國家事務,應當規范依法從嚴治黨;二是執政黨的行為還應當受到黨內法規的約束,黨內事務治理要符合黨內法規的規范,要堅持依規治黨。
依法從嚴治黨和依規從嚴治黨都是為了全面依法治國服務,二者有機統一具有明顯的邏輯框架。林華指出:“從制度運行的實際狀況來看,依法治國處理的是執政黨和國家事務的關系,依規治黨處理的是一般政黨和黨內事務的關系,黨不能代替國家機關直接行使國家權力,黨政之間仍然橫亙著不能直接逾越的界限。”[16]依規治黨實際上是依法治國在治黨管黨領域的表現和發展,依規治黨是從嚴治黨、制度治黨的需要,同時也是對黨的權力監督監管的一種方式,它回應了對國家事務具有實質影響力的黨的權力,但卻沒受到國家法治體系監管的困境。依規治黨并不能直接實現依法治國,必須通過依法執政這一橋梁來實現,依法執政是連接依法從嚴治黨和依規從嚴治黨與依法治國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反過來,依法從嚴治黨和依規從嚴治黨也會強化并規范中國共產黨的依法執政。
黨的領導是在以自己提出、實際上體現中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價值觀念、路線、政策吸引黨外群眾、其他黨派及其成員的支持和追隨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事務中從事引導、組織、帶領追隨者為實現黨所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而共同奮斗的活動黨的領導在國家政權和國家機關之外,是一種法律之外的引導和帶領。也就是說,黨的領導是在法律之外的引導和帶領,是在國家政權和國家機關之外的。而黨的執政活動是將黨的意志通過合法的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代表通過合法手段和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機關代表,是中國共產黨進入國家政權的過程。黨依法執政不僅要求黨治國理政要依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還應當依據黨內法規。中國共產黨守法不僅是憲法的明確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章程》的明文規定,中國共產黨遵守憲法和法律是依法執政的基本要求。依規治黨是為了規范黨內事務運行、規定法治政黨自身建設。依法執政的引入,可以打通黨內事務和國家事務、黨的內部關系和黨的外部關系的通道,并能構建起一個黨政貫通、紀法銜接的邏輯框架。
同時,依法執政其中的“法”應當包括國家法律,也包括黨內法規。因為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雖然都可以調整和約束中國共產黨的行為,但二者調整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在調整對象上來講,黨內法規調整的是黨內關系或者是黨與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而國家法律調整的是一般性的社會關系。從治理效果上來看,黨內法規更多是強調執政黨的行為,通過約束執政黨的行為,實現執政黨依法執政的目標,是從黨內部權力運行對其進行監督約束,進而達到對國家治理的間接影響作用;而國家法律是運用國家強制力直接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為了更好地實現依法執政,必須堅持依法從嚴治黨和依規從嚴治黨的有機結合,從內外兩個方面實現黨內事務治理與黨的建設法治化。
作為當代中國的領導黨和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實現對中國長治久安的法治化領導和執政,制度建設與制度的嚴格執行固然重要,但支撐相應制度及其實踐的關鍵在于文化。主要是在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的政治文化轉型與法治文化培育兩方面展開。
中國的法治建設真正取得成功,有賴于中國社會的現代法治文化的生發與茂盛。中國共產黨實現依法執政有賴于黨的政治文化轉型與法治文化的培育。
黨的政治文化的基本構架由黨的理想信念、政治倫理和價值認同等要素構成。黨的政治文化與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相輔相成,事關依規治黨、依法執政的成效,甚至關乎依法治國的成敗。
黨的政治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新概念,我們在對其進行轉型發展時,一是要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精華要義進行提煉總結,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秉持使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得到良好傳承、傳統法治文化與國家法律制度有機融合、紅色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理念,促進現代法治文化不斷發展完善。二是要更加具有全球視野,要堅定理論自信和實踐自信,以更為包容寬闊的胸懷進一步加強黨內民主,并以黨內民主推動引領社會民主,為營造一個政治開明的良好政治環境而奮斗。三是要強化開放意識和全球化觀念。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強調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樣的時代,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堅持自身在思想、觀念、理論上的開放性,廣泛吸收人類政治文明共識的普遍性質素,將全球化觀念融入自身政治文化之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支撐的價值和原則基礎、觀念和意識基礎、思想和理論基礎。四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要嚴格依法和依規從嚴治黨,強化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擔當。執政黨的政治責任倫理和政治良知,是依法執政政治文化實現轉型的關鍵。
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督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熏陶。法治建設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完善依法執政的執政方式,我們必須加強依規治黨,而依規治黨的內核在于黨內法治文化培育。法治與文化結合而成的法治文化指的是內蘊在制度和體制之中的,在觀念層面上對法治的認同、信仰和踐行[17]。中國共產黨的法治文化的培育就是要讓全黨逐漸地對“法律”產生信仰,將神圣的法治原則刻在每一個黨員的內心[18]。
中國共產黨法治文化的培育關系到黨的自我革命和黨員干部的不斷成長進步,直接與黨的建設的總體布局掛鉤。同時,加強黨內文化建設有助于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其與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緊密配合,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豐富黨的思想建設的內涵。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法治文化能夠引導和規范黨員在黨規實踐中的思想傾向,影響到黨員干部的價值取向、思想意識、思維習慣,最終影響到黨員干部的實踐活動。法治文化的發展和黨的思想建設直接掛鉤,能充實黨的思想建設的內涵,補足黨內政治生活的精神之鈣。第二,筑牢黨的組織建設的思想根基。組織建設是基礎建設。在培育黨的法治文化的過程中,黨員干部積極參與,有助于依法依規辦事的法治思維的培育和依法依規辦事行為方式的養成。提高黨員干部的法治素養,增強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性,提高依法執政的效率和成效。第三,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精神保障。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在思想層面規范黨員干部的行為,通過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提高黨員干部政治素養,培育黨規國法思維,促使黨員干部真正發自內心的尊重敬畏國法黨規,切實用國法黨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第四,牢固黨的紀律建設的思想防線。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力量和治本之策。嚴明黨的紀律和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內在統一性,黨的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著力點。強化中國共產黨法治文化的培育建設,喚醒黨員干部的規則意識和責任,使其自覺守住紀律紅線。用黨內政治文化來熏陶黨員干部的思想,并規范其行為,從而構筑牢固的服從組織紀律的思想防線。第五,體現黨的制度建設的精神內蘊。制度建設離不開文化的熏陶。黨內法規制度是滋養培育先進黨內法治文化的重要保障。黨內法治文化是黨內制度的精神和靈魂,反映了制度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念,對黨內法規的建設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
依法執政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措施,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之魂。促使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的規范化首先要弄清楚依法執政的基礎范疇,強化對依法執政建設的理論認知,并深刻理解研析依法執政理論的實踐意義。要理解依法執政的內核與實質,必須先理解中國共產黨和立法權、執法權、司法權,以及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對依法執政的規范建設必須建立在依法從嚴治黨和依規從嚴治黨有機統一的軌道上。同時,在研析依法執政的范疇時,不能忽視法治文化的關鍵作用。只有深刻領悟依法執政的基礎范疇,完善依法執政的基礎理論,才能更有的放矢找到完善依法執政的進路和舉措,才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