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賈世沖
(河北地質大學 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0)
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要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減少農產品的損失和流通過程中的浪費,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業促進農村發展[1]。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產階層持續擴大,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識日益提高,京津冀、粵港澳等地區的協同發展和國內農產品、冷鏈食品的產地、加工點及消費市場的重構,對冷鏈物流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國冷鏈物流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21 年,其市場規模達到了4 773億元,同比增長15.01%,2022 年為5 515 億元,預計2023 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6 486 億元[2]。冷鏈物流屬于物流的一部分,但其中的具體要求和資金投入與傳統物流區別很大,冷鏈物流日益成為重要的社會需求和經濟支柱。冷鏈物流可確保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環節中的溫度控制和安全運輸,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醫療保健、食品飲料等行業。與傳統物流相比,冷鏈物流具有更高的管理難度和技術要求,需要更高質量的設施和裝備及更嚴格的監管,甚至需要更高技術水平的物流服務提供商。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冷鏈物流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羅千峰等針對冷鏈物流市場的“小、散、亂、弱”的特點,提出可以通過資源重組來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3]。毋慶剛通過對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進行SWOT 分析,認為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冷鏈物流封閉化運作、將冷鏈物流整合成完整的系統是當前冷鏈物流發展的重中之重[4]。張喜才等研究發現,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生鮮水果需求加大,而冷鏈系統不完善導致浪費巨大,應基于大數據技術構建現代化信息共享平臺,形成全鏈條式的農產品物流模式[5]。方文婷等基于混合蟻群算法對配送路徑進行研究發現,存在最優配送路徑,可以減少污染,又節約資源并提高貨物的準時率,增加客戶滿意度[6]。張喜才等還認為,冷鏈物流的斷鏈是影響冷鏈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主要問題是各個環節對冷鏈的不重視和預冷意識差,所以對冷鏈知識的普及及冷鏈設施的建設是重中之重[7]。張鵬等認為,可以對冷鏈物流供應鏈建立質量評價體系來改善和優化服務質量,合理的運輸條件更有助于保證產品的品質和新鮮度[8]。梅寶林提出,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對農村冷鏈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進行深度融合[9]。綜上可以發現,當前大部分研究文獻是對于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的單方面問題進行研究,缺少對整個冷鏈物流的全過程分析。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涌現,亟須進行整個冷鏈物流體系整合發展的戰略構想,提升冷鏈物流的發展速度,更加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本文通過構建DEMATEL-ISM 模型,研究冷鏈物流發展中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從而構建整個冷鏈物流發展體系,為發展冷鏈物流業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近年來,DEMATEL-ISM 方法在各領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改進。學者探索了模型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情況,為DEMATELISM 方法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有助于深入探討DEMATEL-ISM方法的效果和局限性。集成DEMATEL-ISM方法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集成DEMATEL-ISM 方法流程圖
Yun C 等通過對未來創業的關鍵性因素進行分析,確定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和金融支持為關鍵因素,從而為分析和解決創業問題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思路[10]。Cheng G 等首先確定了BIM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價值及其制約因素,然后應用DEMATEL-ISM方法分析了各個制約因素的關系和重要性[11]。申霞等利用該方法研究煤礦工人違章行為因素,結果表明礦領導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和安全氛圍為關鍵性因素[12]。
本文利用DEMATEL 方法對影響冷鏈物流發展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分析,繼而借助ISM分析因素的邏輯結構,集成兩種方法的理論依據和算法[13],可以增加文章結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為復雜系統提供分析與決策。
冷鏈物流發展涉及四個關鍵方面。首先,運輸與配送方面要求精確性,確保產品在整個供應鏈的運輸過程中溫度控制和時效性達到標準要求。其次,冷庫和倉儲設備要具備溫度穩定性,以儲存和保持產品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再次,溫度控制設備需要提供精確的溫度控制,適應不同產品的溫度需求,確保質量和安全性。最后,需建立完善的管理與信息系統,提供可視化和可追溯服務,隨時監控溫度數據、處理預警信息,并為冷鏈物流的運作和決策提供實時和準確的信息支持。綜上所述,冷鏈物流的主要影響因素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運輸與配送、冷庫和倉儲設備、溫度控制設備及管理信息系統,以確保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和供應鏈的可追溯性。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以上影響因素具體化為12 個指標,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冷鏈物流發展影響因素
冷鏈物流發展中的運輸與配送、冷庫和倉儲設備、溫度控制設備、管理信息系統四個方面提取到的12 個發展影響因素的釋義如表1所示。

表1 冷鏈物流發展因素及其釋義
首先,對各個影響因素按照重要程度劃分為0~5 五個等級:0 表示無影響、1~2 表示輕微影響、3~4 表示中度影響、5 表示強影響。其次,建立調查問卷,通過訪談的形式邀請10 位相關專家和學者依據五個等級來進行打分,對12 項指標進行有效評估和分析[14],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反復討論和投票,得出權重進而獲得12個因素之間的影響關系,最后確定直接影響矩陣如表2 所示。

表2 直接影響矩陣A
綜合系統矩陣體現系統中各個元素間影響的綜合效應(見表3),可以通過公式(1)計算得出。

表3 綜合影響矩陣T
影響度指綜合影響矩陣T 中各行值和,表示各行要素對其他所有要素的綜合影響值,記作Di;被影響度指矩陣T 中各列值和,表示各列要素對其他所有要素的綜合影響值,記作Ci;中心度表示因素在評價體系中的位置及其所起作用的大小,某要素的中心度為其影響度于被影響度之和,記作Mi;原因度由某要素的影響度和被影響度相減得到,記作Ri,具體的公式如下:
通過公式求出影響度、被影響度、原因度、中心度,如表4 所示,進一步可以得到原因—結果圖,如圖3 所示。

表4 指標的DEMATEL 的中心度和原因度

圖3 影響因素結果分析
影響度是指一個因素對其他因素的影響程度。被影響度是指其他因素對該因素的影響程度。原因度是指一個因素對其他因素的原因程度。原因度越高,表明該因素對其他因素的影響更多是由因果關系導致的。中心度是指在整個網絡中,一個因素所處的重要程度。中心度越高,表示該因素在網絡結構中的地位越重要。
根據DEMATEL 的結果得出影響因素結果圖(圖3),當原因度大于0 時說明該因素對其他因素影響程度大,稱其為原因要素,反之則為結果要素。冷鏈物流發展中的原因要素為:x1覆蓋范圍、x4設施規模與適用性、x7設備可靠性和適用性、x8溫度監測和記錄系統、x10數據采集與管理;結果要素為:x2運輸車輛管理與調度、x3運輸服務質量、x5集成能力和溫度控制、x6設施管理與運營、x9溫度控制技術、x11信息技術集成、x12管理和運營支持。
坐標軸的四個象限代表四類子集:第1 類為強原因因子集(第Ⅰ區),這些因素對冷鏈物流發展的作用十分明顯,對其他結果因素的作用也十分明顯;第2 類為弱原因因子集(第Ⅱ區),該類型因素同樣會對冷鏈物流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對其他結果因素產生影響,但相對于第Ⅰ區中的因素,其作用效果更弱;第3類為弱結果因子集(第Ⅲ區),它是由其他成因因素組合而成的,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冷鏈物流的發展產生影響;第4 類為強結果因子集(第Ⅳ區),該類型因素也是由其他成因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但對冷鏈物流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DEMATEL 計算所得因子中心度越大,其影響程度也就越大。因此,觀察坐標圖時,把重點關注對象放在區域Ⅰ和Ⅳ區。
根據綜合影響矩陣和單位矩陣相加得到整體影響矩陣。閾值的取值分別為λ=α+β,計算可得均值α 為0.0437、標準差β 為0.1059,可以確定閾值λ 為0.1495,通過公式(6)我們得到可達矩陣,如表5 所示。

表5 可達矩陣
通過表5 可達矩陣構建冷鏈物流的發展要素層級表,如表6 所示,并繪制得到冷鏈物流的發展因素ISM模型如圖4 所示。

表6 發展要素層級

圖4 冷鏈物流的發展影響因素ISM 模型
ISM 分析結果(圖4)可以得知:該模型為四個多層次的層次模型,其中x3運輸服務質量和x6設施管理與運營為表層因素;x2運輸車輛管理與調度、x9溫度控制技術、x11信息技術集成為淺層因素;x5集成能力和溫度控制、x8溫度監測和記錄系統、x10數據采集與管理、x12管理和運營支持為中層因素;x4設施規模與適用性、x7設備可靠性和適用性、x1覆蓋范圍為深層因素。
深層因素為根源因素,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因素,把這些因素設定規范并按規范實行標準化管理,對以后冷鏈物流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要先確定冷鏈物流覆蓋的基本區域。其次要進行設施和設備的設計,包括設施的大小、類型、適用性和容量等方面及設備的可靠性、適用性和性能。這兩方面是發展冷鏈物流的基礎,可以避免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遇到冷鏈資源不合理配置、調整成本過高等問題。不同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尤其農村和城市冷鏈資源差距巨大,如何整合資源、縮小城鄉差距,以實現冷鏈物流的整體效率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高效的運輸服務和設施管理運營是整個冷鏈物流的發展目標,也對應著兩個根本要素:顧客和運營商。顧客所關注的運輸服務質量包括溫度控制、配送準時性、安全性、衛生、環保等,隨著社會需求對于冷鏈運輸的增加,冷鏈物流產業規模也會越來越大,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發掘深層元素創造積極影響。而對于運營商來說,如何解決設施的管理、運營和維護等方面問題尤為重要。在現在互聯網背景下,已經實現智能化、數字化、低碳化、去中心化等特性,但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供需不平衡、人才缺失、成本高損耗大與銜接合作困難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冷鏈物流服務整體向更優質發展。
本文通過DEMATEL-ISM 組合的研究方法對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繪制出層次結構圖,進而對各因素之間的邏輯結構進行闡述,并提出冷鏈物流發展改進的基本方向。首先應解決深層因素,即對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冷鏈物流系統進行規劃,確定冷鏈物流的覆蓋區域。其次是創新冷鏈物流技術和設備、加強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提高冷鏈物流供應鏈的智能化程度。最后關注運輸服務質量和設施管理運營這兩個重要因素,提高冷鏈物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現代供應鏈管理提供更健康和高效的物流服務。
1.區域分類發展??梢愿鶕袌鲂枨蠛臀锪髁飨虼_定冷鏈物流的基本覆蓋區域。區域不同,冷鏈物流的服務預期也不同,在不同市場類型下提供差異化物流服務,能夠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滿足客戶需求。
2.設施和設備規劃。在冷鏈物流系統中,設施和設備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根據區域分類和市場需求,規劃冷庫、冷凍車、制冷設備等設施的類型和規模,以滿足多樣化物流服務的需求。
3.加強運輸服務質量。根據客戶需求,制訂合理服務方案,利用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設施和設備等,確保產品到達目的地時質量不受到影響,提供貼心和個性化的服務。
4.設施管理和運營規范化。為確保設施和設備運行正常和保持一定的使用壽命,冷鏈物流提供商需要加強設備的保養和維護,實施設施管理規范化,從而保證設施和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狀態。
5.創新業務模式。通過提供多元化服務和增值服務等,冷鏈物流服務能夠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因此,可以結合電商等消費場景,將冷鏈物流和消費場景有機融合,提高物流服務的交互性。
6.推動技術創新。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提供高質量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致力于推動冷鏈物流技術的升級和創新,積極探索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實現物流本地化、服務智能化,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