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志華
(喀喇沁旗農牧局,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當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有關部門應從現代農業方面出發,重新組建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
我國提出,要將農戶家庭的經營方式作為基礎模式,同時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成為發展現代化農業的中堅力量,以經營多種生產模式作為現代化農業科技進步的途徑。這說明培育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要想實現目標,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1]。從國際上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現代化農業伴隨著生產性服務的創新而發展,貫穿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后環節,如果農業生產及其他經濟組織加入生產性服務中,不僅可以引導現代化農業的規?;洜I,而且可以逐步推進多項產業的快速融合,完成現代化農業價值提升。
目前,我國農業現行的應用模式主要有五種,分別為政府等部門引導的具有公共性質的服務模式;農業合作社引導的生產模式;產業化農業生產的外部引流;農產品市場中競爭關系引導的新模式;由傳統服務機構主導的新發展模式。
就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現狀來看,生產性服務的提供者既包括非營利組織和服務機構,也包括新型的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等,提供者的差異導致農業生產服務市場混亂,如市場中的服務項目存在供給與需求不一致的問題,導致市場服務的滿意度低下;市場服務的內容存在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缺乏足夠的創新力;負責市場管理的部門較多,市場資源分散,管理體制不明確、不完善。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改善農業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即大力發展多元化的農業主體與經濟模式。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要不斷改善現代化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培育出相對多元化的新服務主體,再引導生產及服務業形成多元化有序競爭。但是要想培育出迎合農業市場需求的新服務主體,就必須要從理論方面及實踐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尤其是探索的層次要更加深入[2]。
近幾年國內出現了很多具有創新意義的經營方式,但是并非每種經營方式都在實踐中展現了較好的效果,其中,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更符合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需求。
從實踐中可以看出,在家庭農場模式中兼具服務主體與服務提供者。家庭農場作為中國農業經營體系中比較有潛力的模式,在規模化經營體系中,同時可向周圍提供服務,凸顯了其雙重地位的特征,這說明該模式是當下市場中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從市場經營實踐中可以看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及競爭優勢,其以生產為主體,同時提供生產服務,服務主體的產生和發展對中國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模式就是將家庭成員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所獲得的收入可以成為家庭農場模式的財富來源。家庭農場可以承包土地或者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
家庭農場與其他經營主體的區別在于,其不僅可以維持內部的生產經營,還具有規模化經營的優勢。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家庭生產的客觀優勢,有效降低了家庭農場的生產成本,同時能夠充分發揮家族決策的優勢,在生產中減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家庭農場的管理能夠引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加速農業經營規?;⒔M織化、商品化發展,促進提升勞動生產率,推動優化土地產出率,進一步實現家庭農場模式的標準化與專業化管理,增加農民收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3]。
家庭農場模式與傳統的農民種植模式相比,形式上更具規?;?,產品傾向于商品化,所獲得的利潤更大,生產科技化和管理現代化特點突出。
規模經濟是指在現代農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某種農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會隨著管理模式的變化而不斷下降,其創造的市場價值不斷上漲,實際上就是在農業生產中投入更多生產要素,使產品的產量增加,成本降低。
突出該模式的“規模”特征需要增加各方面資源的投入。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產品要素,為實現家庭農業經營模式,需要擴大土地的生產規模,在擴大土地面積的基礎上,家庭農場可以集聚更多的勞動力,將勞動力要素與資本要素組合起來,形成一定的土地規?;瘍瀯荨T谶@一客觀背景下,家庭農場模式中的生產要素比較集中,尤其體現在勞動力與農業機器方面,形成了相互交替的生產模式,可以達到最大規模的產出。
家庭農場主要依賴家庭內部勞動力進行生產活動,少量員工進行輔助。一方面,因為農業生產是依靠自然資源實現的生產,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會因為其他要素的作用關系而受到影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市場風險也不確定,所以農業產出的計量比較困難。在家庭農場的模式影響下,基本的經營組織單位可以由普通的農戶家庭所擔任,內部的勞動力在分工上是相對合理的,很少會出現生產監督難的問題,而且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有益于增加農業生產的收入。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工業進程的逐步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家庭農場的勞動力大量減少,但在該模式中也不會雇傭大量的固定員工,只會在季節性的生產中,尤其是在農忙過程中,雇傭部分勞動力,解決臨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目前家庭農場的模式中經常會出現自購設備的情況,自購設備不足時才會引入外部的機械化服務,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我國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很大。然而,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以小農為基礎服務對象,服務組織與家庭農場之間缺少聯系、合作。
二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服務市場規模小、價格不規范、服務糾紛多、服務質量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庭農場購買服務的意愿。
三是目前農業機械的服務機構普及性不強,服務內容更多集中在交付過程中,但交付后的服務環節發展緩慢,嚴重限制了家庭農場可以選擇服務的范圍。
四是農機市場對未來發展的設想側重于直接購買設備方面,但購買農機模式并不能適用于全部地區,農業生產的服務體系發展不充分。然而,作為市場化農業生產的主體,家庭農場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極其強烈。隨著我國農業機械設備的購置補貼增加,家庭農場中勞動者不斷減少,當前國內部分地區的農機市場服務機制并不完備,使得家庭農場的模式中存在自購設備的現象。
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必須依賴機械設備,家庭農場購買的設備功能未必能夠與其生產需求做到完全匹配,通常設備功能大于真實需求,容易出現裝備力量過剩的情況。而且農業資產的專業性導致剩余勞動力不能用于其他方面,本身會影響其資本沉淀,增加平均成本。
在發展現代化農業過程中,降低平均成本的方式有許多種,比如和小農合作社合作,使剩余勞動力輸出到家庭農場之外,生產者可以在提供器材的過程中增加收入并穩定所需要的成本。
另外,家庭農場還具有一定的服務功能,其可以在生產主體的基礎上,衍生出新的生產服務主體,追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濟,擴大土地面積,探索資本與勞動力的最佳結合關系。
由于我國的勞動力動態市場和農業機械化的市場機制不完善,家庭農場通常會選擇靠近自己需求的市場投資,但是機械和資產是不可分割的,也不能用于其他方面,這就說明家庭農場模式的資產積累方式,極容易出現各方面要素不匹配的情況,況且家庭農場經常出現設備及生產能力過剩,如果能夠提升資產的利用率、減少資本沉淀及平均成本,就可以快速完成資本回收。
因此,大多數家庭農場會將剩余的資產與資源轉向周圍的主體,即提供農業機械服務,并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體現出雙重主體的特點[4]。
家庭農場雙重主體地位的出現和確立意義重大,對發展和完善我國新型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家庭農場作為生產主體,是未來短時期內我國農業生產重點關注的方面,巨大的市場需求對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是家庭農場可以從生產過程開始提供服務,其具有的服務職能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國內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幫助提升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效率。
一是家庭農場與周圍的農業生產者擁有相同的環境與背景,使得二者之間的信任度得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也在提高,可以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中供需關系不一致、服務脫節與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二是家庭農場也屬于服務對象,一個在生產領域的服務主體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將會更多。
三是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這說明農業生產的時間是非常緊迫的,而服務主體在時間與空間上具有充分的優勢,使家庭農場不斷發展。家庭農場的生產功能將促進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服務主體自身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其服務功能的發揮將形成我國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的多元主體的新格局,在促進競爭的同時,使競爭更良性,服務模式更多樣。
四是家庭農場類似商業實體。在市場的發展中,我國的農業發展更加多元化,家庭農場的服務性越來越明顯,家庭農場模式可以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并體現出明顯的設備優勢,緩解我國農業基礎較弱的問題,持續推進現代化農業的深入發展。
五是隨著家庭農場的出現,標志著新農場生產模式已經出現,順應了我國農業的新變化,適用于我國的國情及農業發展的要求。憑借家族管理的新優勢,不僅可以發揮現代化農業的潛力,更能夠長期維持農業經營主體的穩定性,體現出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不具有的優勢,鞏固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先進生產力,是我國現行基本經營方式的發展方向,也是有關部門所倡導的經營模式。
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要將農業生產作為基礎,再從職能中向外分衍。其可以作為新型的農業生產服務模式,并引導著我國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服務進入到新的時代,尤其是家庭農場模式也具有服務功能,推動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改革。
一是家庭農場可以為周邊散戶提供服務,形成“家庭農場+農戶”的生產發展模式,增加普通小農戶的收入,實現將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的目標[5]。
二是家庭農場可以與附近的其他農場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幫助、相互影響,尋找合適的機會建立合作關系,并在多主體之間實現互助與聯合,構建新型的“農場A+農場B”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農業的資產與設備資源,又可以對未來的新合作模式提供經驗借鑒[6]。
三是家庭農場可以作為企業家,領導農民和其他組織達成高效合作。以家庭農場為主導,引領農戶與其他服務組織合作,家庭農場在此過程中可以凸顯出典型示范的作用,其作為專業服務主體的作用得到有效發展,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并降低服務成本,致力于提升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價值。家庭農場集生產能力與服務能力于一體,成為新型的服務經營主體,成為帶領廣大農戶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載體。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得到提升,農業生產者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現代化農業逐漸向產業化發展,建立起新的農業生產服務競爭格局。這種良性競爭有利于促進各方主體的成長與發展,對現代化農業市場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有利于調整服務業的競爭格局,轉變農業生產者的觀念,可以持續不斷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業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支撐現代化農業不斷發展[7]。
如果家庭農場的生產能力有所剩余,其在市場中的服務功能就會一直存在,這是因為家庭農場的服務主體正是因為資源剩余而產生的。應維持家庭農場的穩定發展,其服務主體地位能夠幫助農業生產改善態勢。社會經濟可以隨著市場交易效率的變化而變化,并從自給自足發展到完全分工。但農業有其特殊性,農業行業內的分工與其他行業有著不同的發展邏輯。家庭農場是新的服務主體,其形成的服務模式更適用于農業分工,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家庭農場作為服務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增加了服務供給,促進了服務市場的競爭,降低了服務成本,對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非常重要。因此,提升家庭農場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家庭農場的多方面優勢,發展多元化經營規模,打造功能更全、協同高效的職能體系,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