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蓮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黨川林場,甘肅 天水 741020)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非農業強國,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仍帶有明顯的粗放化特點,不利于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此問題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省(自治區、直轄市)表現較突出,包括甘肅等地[1]。近年來,為保證各地農村發展質量,我國重點關注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等文件指導各地的管理工作,收效、前景均較良好。進一步分析可發現,由于不同地區發展環境、背景各有差別,其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也存在不同問題,因此分析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價值、困境和對策非常必要。
農業經濟是農業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總稱。現代學者一般認為農業經濟關注生產關系、生產力之間的協調發展,使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發展需要,妥善發揮農業經濟要素的價值。從共性角度出發,農業經濟主要牽涉到農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方面,與之有關的行為和關系均可納入農業經濟大范圍之內。大部分農業經濟均具有獨特性,如種植業關注農時、林業關注生態和社會效益、副業關注經濟回報等,這也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顯得突出、重要[2]。甘肅是我國農業大省之一,調查發現,當前甘肅農民總數超過1 100 萬人,農業總產值在1 000 億元以上,有必要加強其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是指以信息化設備、技術、理念替代或部分替代傳統工作模式,組織農業經濟全周期、各環節的管理活動。此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較早得到關注,日本、以色列等國家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和運用成就,如滴灌技術、作物生長感知技術等[3]。我國在20 世紀末期開始關注農業產業轉型,嘗試在粗放發展模式中引入信息化技術,并在這一時期關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當前東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中部、西部大多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受經濟因素、人才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尚未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農業經濟管理。
從趨勢上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等文件頒布以來,各地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甘肅等地也進一步加強農業管理和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化模式、技術管理農業經濟,可視作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向。
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尤其是一些可重復開展的工作、遠程工作,傳統人工管理效率不高、耗時耗力,融入信息化技術后,此類工作效率可以得到顯著提升[4]。以甘肅地區畜牧養殖為例,在集中養殖模式下,畜欄管理、消防管理等工作需要重復開展,每日工作均相同,需要人員反復進入管理區域重復作業,效率不高。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遠程設備、計算機終端可根據默認程序一鍵完成飼料投喂、通風口啟閉、區域空氣信息采集、濕度分析等工作,管理效率更高。其他農業相關環節也可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管理效率,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保證農民財產安全,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應得到更多重視,如農作物、牲畜的防盜管理。常規管理模式下,種植戶、養殖戶需要組織夜間巡視,了解是否存在偷盜行為,排除破壞農作物生產和牲畜生長的其他危害因素(如火災、野獸等)。由于人員巡視存在視角問題,且不能實時開展,上述問題不能得到根本解決。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種植戶、養殖戶可通過遠程信息化設備實時采集生產區域信息,快速察覺安全隱患、及時進行處理,避免各類動態因素對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的破壞,保證農民財產安全。
農業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等多個部分,積極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改善農業經濟的管理質量,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包括一般性的自然風險以及市場風險等。自然風險如林業面臨的火災、漁業面臨的高溫或缺氧等,可在造林和漁業養殖過程中,以信息化技術感知其環境波動變化情況,及時采用干預措施,降低風險[5]。市場風險如市場需求波動、價格波動等,可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數據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提高管理針對性,提前預判市場風險,合理組織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經濟總體安全性,降低各類風險帶來的破壞。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均給予了高度重視,包括甘肅各地在內。鄉村振興關注的是農村的綜合發展,以解決“三農”問題為中心,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教等同步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直接角度出發,信息化管理重視建立與之匹配的作業機制,尤其是硬件設備,可以直接改善農業經濟管理質量和設施水平,助力農業產業集約化發展。在此基礎上,集約化的管理、發展思路能改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民增收,便于農民將資金投入再生產或消費領域,推動鄉村社會工商業和其他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當前,甘肅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仍存在多方面困擾,大多數農民適應了傳統管理方法,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識,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農民,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缺乏系統認知,不了解其優勢,也不了解如何開展管理活動,致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長期滯后,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以畜牧業為例,甘肅是我國西部地區畜牧大省之一,2022 年甘肅牛、羊、豬、禽存欄和出欄情況、增長率如表1 所示。

表1 2022 年甘肅畜牧業發展情況
結合表1 數據發現,甘肅畜牧業發展情況良好。然而進一步分析可知,甘肅地區牲畜、家禽養殖比較分散,集中度不高,40%~70%為農戶散養,既沒有組織信息化管理,也缺乏信息化管理的空間,大部分農戶適應了傳統放養模式,且收益較穩定,農業也普遍缺乏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
信息孤島是指各類信息使用主體之間缺乏有效關聯,不能充分組織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情況,該問題在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甘肅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軟件建設任重道遠,少數已經初步進行信息化管理的組織之間也沒有充分聯動。例如,部分農業企業組織信息化管理改造,引入現代化的作業模式、設備,但對農戶未組織對應改造,企業不能有效通過信息化渠道獲取農戶的產品信息,當地的農業管理部門也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工作方式與企業取得關聯,企業的銷售、資信需求等信息不能快速得到管理部門重視,農業經濟各主體之間不能實時關聯,各自的信息處于被隔離狀態,難以充分聯動,致使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難以快速實現,不能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
從共性角度出發,各地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均面臨資金方面的制約,尤其是廣大農戶。信息化管理存在兩大基本需求,即硬件、軟件需求,硬件需求包括電子計算機、執行設備、網絡服務等,軟件方面的需求相對不大,由市場上各類成熟的商業軟件提供服務即可。硬件設備的支出往往超過農民可以承受的水平,如電子計算機,即便性能一般的計算機售價也達到數千元,監控設備每臺多在幾百元上下,且每年寬帶網絡服務價格少則數百元多則千元。換言之,農戶建立一整套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系統,支出可達5 000 元左右,后續運維、延伸服務方面支出也較多。2022 年,甘肅各地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165.2 元,較高的信息化投資水平直接限制了其參與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意愿。
在農民缺乏資金、建設意愿不高的情況下,為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甘肅部分地區組織了以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為中心的管理改造,在一些大企業初步實現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這一模式能發揮資金集中使用的優勢,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但不足之處也比較突出,即信息化建設模式相對單一,主要服務本地或本企業的管理工作,功能不夠完善、過于泛化。例如國有種植業企業,其信息化管理的建設重點為了解作物市場信息、價格情況以及生長周期內的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等,當地林業建設、漁業建設、副業發展等很難因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活動受益,即使企業后續組織業務擴展活動,也不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管理系統,其管理覆蓋作用不理想。
為促進甘肅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相關部門可提升農民意識,通過廣泛宣傳和重點宣傳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發展環境。廣泛宣傳是指無差別向農民提供信息化管理有關信息,使農民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形成簡單的認知框架。具體工作中,農業經濟管理部門、鄉村基層自治組織、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均應參與宣傳,借助各鄉村宣傳告示欄、移動APP 以及新媒體等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優勢、特點、應用方法、技術指南等傳達給農民,農民可自由了解相關技術。重點宣傳建立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甘肅部分地區農村農業經濟具有自身特點,如蘭州各農村廣泛種植香水梨,管理部門可以將香水梨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優勢等整理為宣傳資料提供給果農,尤其是技術應用方法,包括系統建設、管理機制等,使果農了解信息化管理對香水梨生產的積極作用,轉變其認知,促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
針對信息孤島問題帶來的困擾,建議甘肅各地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統一建設標準,使各主體能夠隨時完成建設方面的聯動。可以由甘肅省工信部門提供建設標準,下發到各市,再由各市下發到各縣(區),各縣(區)管理部門在下發通知時組織技術管理、建設指導。各農業經濟主體嘗試組織信息化管理,均可提出技術指導需求,由縣(區)管理部門進行輔助,確保當地各主體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系統處于相同技術標準下,同時采用物聯網技術為各主體提供統一的交流平臺。統一建設標準后,仍以縣(區)級管理部門為中心,建設開放性的物聯網交流平臺,本縣(區)內的所有農業經濟主體,包括農業企業、農業管理部門以及普通農民等均可進行平臺認證,提供具有唯一性的身份信息后,參與物聯網平臺內的交流工作。管理部門、技術人員可利用物聯網交流平臺提供技術指導,農民、農業企業可以發布商品信息和原料收購信息,利用開放性平臺進行實時聯動,解決信息孤島的困擾,發揮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覆蓋效應。
未來工作中,可集中資源進行重點區域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鼓勵農民進行合理的生產性投資,避免盲目投資以及應用不當技術。甘肅各地農業管理部門可關注本地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態勢,以水果生產為例,很多水果生產活動集中于大型果園,可建議果農共同利用果園,若干果農承包同一大片果園后,各出一部分資金,即可完成果園管理的初步改造,應用計算機和執行設備進行果園范圍內的信息化管理,降低個人投資成本,發揮信息化管理的技術優勢。在此基礎上,對于一些不能實現區域集中的農業經濟產業需要予以指導,如畜牧業,農戶采用散養模式,組織信息化管理難度大,可建議農戶采用現代化集中養殖的方式加快牲畜出欄速度、提升生產回報率、縮短回報周期,增加收入后再適當組織信息化管理。
甘肅各地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部門、大型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在此基礎上考慮泛化建設的負面影響,適當提升信息化管理的針對性。在未來工作中應加強政府部門和農業經濟主體的交流,前者提供技術指導,后者表達建設需求,由技術人員綜合分析,確定具體工作模式和建設方法。例如農戶希望加強果園、養殖場的信息化管理,技術人員提供常規作業方案的同時應根據不同區域的管理需求提供差異化作業模式,滿足農戶農業信息化管理需求。
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現實意義,甘肅應針對現有問題探索可行性策略并加以推行。利用現代技術、方法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保證農民財產安全,提升農業產業風險抵御能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和農村社會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