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玲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當今世界正經歷大發展、大調整等深刻變革,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新矛盾、新挑戰以及新風險,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創造性地將鄉村振興戰略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并全面推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凸顯出鄉村振興的戰略地位及其重大歷史使命。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隨著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臺和法律法規的實施,“三農”問題得到高度重視,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地、鞏固鄉村發展成效已成為目前鄉村治理的關鍵問題。
審計作為一種經濟監督活動,是實現國家治理的有力工具。農村審計是指對農村經濟組織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收支活動等有關內容進行審計,具有監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在服務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振興離不開審計助力,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實施推進中需及時關注各類信息需求,包括專項資金使用、資源環境變化、經濟責任履行、財務收支情況等[1],因此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構建農村審計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農村審計作為審計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開展審計工作,能夠滿足鄉村振興戰略下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有利于監督各項配套政策的落實,及時發現、糾正農村發展的各種原則性問題,切實保障農民群體的各項合法權益,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然而,目前在鄉村治理中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和風險,主要表現在涉農資金管理不規范、對村干部經濟責任的監督不夠、農業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問題仍較為突出等方面。
農村審計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實踐中并未發揮其應有作用。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以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農村審計工作在具體開展過程中主要存在獨立性缺失、主體混亂、職責不清、內容局限、審計結果反饋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審計工作效率和效果,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審計模式確定了審計應從何處著手、何時著手、采用何種方式著手以及由誰來著手等內容,體現審計導向性的目標、范圍和方法等要素的有序組合。農村審計起源于鄉鎮企業的內部審計,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使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處于不斷發展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模式、內部的組織架構以及運行方式上都產生了新變化,同時也拓展了諸多新時代、新業態、新模式下的經濟活動。
宋心(2021)[2]認為,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下,農村審計除了要包含原先的要素以外,還應及時納入重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重大財政資金專項審計等有關內容。而從當前農村審計的具體實踐來看,并未完全將以上新的內容納入到審計范圍中,影響了審計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因此,現行的農村審計模式已經不能及時、快速地適應農村審計的新需求,進而容易引發系列審計問題,帶來審計風險。
審計人員是指審計機關、審計機構專門從事審計工作的專業人員。由于基層工作環境較為復雜艱難和職業發展通道受限等,農村地區很難吸引專業知識對口的高素質人才投身于農村審計事業,農村普遍存在審計人力資源結構性短缺問題。
從日常農村審計工作的開展主體來看,村級財務審計人員承擔著農村審計的責任,這些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質普遍不高,并且往往還承擔會計或出納工作,一人多崗,人力有限,在工作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也很難有精力鉆研最新的審計政策及業務,這對農村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等各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審計結果主要包括審計報告、審計建議等內容,是審計人員依照法律規定綜合運用所獲取的各種形式的證據資料,對被審計單位發表的審計意見。加大審計公開力度,推行和完善農村審計結果公告,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能夠提高鄉鎮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避免大眾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是改善基層干群關系、取得村民信任的有效舉措。但目前農村審計缺乏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和有效的溝通渠道,很難做到對審計結果的及時反饋和精準表達。此外,基于審計報告的利益相關者角度,村民是重要的預期使用者,自然關注村級財務計劃、各項收入支出以及各類集體資源等信息,但大部分村民不具備專業知識,知識結構單一,對格式化審計報告信息的解讀存在較大難度,進而又大大影響了其獲取審計信息的積極性。
從政策層面來說,鄉村振興戰略下一系列惠民促農政策的出臺以及各項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任務的要求能夠切實推動鄉村建設,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但政策規劃出臺施行后的具體效果、廣大農民作為建設鄉村的主人翁意識和能力、農村基層組織的實際作為以及鄉村振興的考核落實等問題都需要予以重點關注。農村審計作為鄉村治理的有力工具,理應有所為,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也必然對其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現階段,鄉村振興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具有來源廣泛、規模龐大、用途繁多等特點,涉及多部門、多渠道的溝通與協調,需要統一整合利用審計資源,如果僅依靠農村審計部門及人員難以符合當前審計工作的要求和目標[3]。因此在具體工作中,農村審計要積極加強與國家審計以及社會審計的聯系,集中各方的審計力量,加強重點項目的合作,做好配合交流,必要時主動尋求政策或實踐上的指導,推動實現聯動審計。同時可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審計工作,切實提高鄉村振興資金績效,著力推動審計協同機制建設,以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
首先,審計人員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不斷強化對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政策舉措和法律法規的學習研究,結合具體要求開展審計工作,在戰略總要求的指引下,緊跟政策指導,把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實施情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小微權力運行情況等納入審計監督范圍,助力鄉村振興。
其次,農村審計要立足于地方發展,結合鄉村振興資金重點領域,圍繞當地發展特色和特色產業易引發的風險問題及時調整審計工作重點,切實保障農民經濟利益及其權利。
最后,結合實際,針對審計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風險點,嚴格對照有關政策和標準,可采用編制風險預警清單的形式予以總結,明確審計重點,采取相關措施,防范審計風險,切實提高審計業務能力。
結合農村審計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鄉村振興戰略下對農村審計工作的新要求可知,傳統單一的審計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鄉村治理的信息需求,基層審計工作面臨較大困難,應借助多方主體的力量實現對農村審計的有效監督,完善農村審計模式。
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審計全覆蓋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農村審計的內外邊界都發生了極大變化。農村審計人員長期扎根基層,了解村情民意,因而在內部信息獲取及風險點衡量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在鄉村治理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面對新形勢下復雜的審計業務以及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僅依靠內部審計的監督很難達到審計目的,需要創新審計模式,努力構建“三位一體”審計支持模式,實現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協同,調動社會審計力量,增強審計監督合力,使其成為農村審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重大戰略,事關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涉及面廣泛、資金投入巨大,因此國家審計對于權力的制約與監督不能缺位。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審計對國家政策的落實發揮著強有力的監督作用[4],為更高效地服務于鄉村振興,國家審計應占主導地位。由審計署發布并于2018 年3 月正式施行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農村審計人員的基層經驗積累,奠定內部審計的主體地位。
在國家審計主導農村審計工作的同時,應充分利用既有的內部審計工作成果,重點關注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及整改情況,從而改善內部審計實施效果,形成審計監督合力。當然,必要時可引入社會審計資源,提供專業化的支持,強化審計力量,構建多措并舉、職能互補、協同運作的農村審計新格局。
在“三位一體”審計支持模式下,內部審計占據著主體地位。審計人員的專業性和能力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能否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因此培養農村審計人員,加強農村審計隊伍建設是實現內部審計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可持續根本。
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根據農村當地實際情況適當給予政策傾斜支持[5],暢通人才引進渠道,培育一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情懷、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并且愿意扎根基層審計事業的專業人才,完善職業發展通道,為基層審計注入新鮮“血液”,開創農村審計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要加強多主體、多部門對內部審計的支持。針對現有農村審計人員,國家審計部門可建立完善的審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加強對農村審計工作的監督指導,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交流,內容可涵蓋鄉村振興系列政策、審計新政解讀、農村審計工作重點風險把握以及審計現場學習等方面,以增強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升審計工作的獲得感、認同感和幸福感。此外,可采用點對點結對方式,利用數智時代下互聯網的技術和方法建立在線平臺,為內部審計人員和社會審計人員搭建便捷、有效的溝通渠道。
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4.4%[6]。在數智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審計逐漸發展為國家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地區互聯網建設基礎相對較差,信息化整體水平較低,大數據審計技術的推進客觀上存在較大難度和障礙[7],但結合未來發展趨勢和鄉村振興戰略下對農村審計的新要求予以分析,有必要逐步分階段、分項目在農村地區引入大數據審計方式。單從數據整理和利用來看,農村工作復雜,基礎數據質量不高,各類原始數據資料比較分散,收集整理費時費力,在農村審計中利用大數據思維和信息化手段能夠快速整合、篩選有用的信息,及時找到風險點,實現資源整合和精準分析,有助于推動審計全覆蓋,提高審計效能。
農村“小微權力”直接關系到農民切實利益,是指村級組織及干部依照法律規定,具有參與村級重大決策、重大活動、重大項目和鄉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等村務管理服務權力。近年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大了基層干部權力,以村主任為典型的一批基層干部成為腐敗的高發群體,“小官巨貪”案件時有發生,嚴重偏離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農村基層干部身處農村改革發展第一線,發揮著國家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紐帶作用,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也是“小微權力”的現實載體。村干部擁有的權力雖然微小,但若缺乏有效的監督會影響惠農政策的落地、延緩鄉村建設發展的進程、阻礙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基于以上現實,在新形勢下要加強對涉農資金的審計監管,將惠農領域的職務犯罪作為重要風險予以控制,通過改進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監督的方式加大農村審計的精度、深度和力度[8-9]。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高質量審計的助力。針對農村審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審計模式存在局限、審計人員素質不高、審計結果反饋滯后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及要求,可以通過構建“三位一體”審計支持模式、加強農村審計人員隊伍建設、引入大數據審計工作方式、強化對村干部“小微權力”的監督等方法創新農村審計模式,提高審計質量,助推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