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中共海安市委黨校,江蘇 南通 2266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基本遵循,積極探索縣域農業現代化建設新道路,為農業綠色轉型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綠色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的耦合即將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將傳統農業與非傳統農業融合推進,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剖析其耦合邏輯[1]。
一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題中之義。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內涵之一,就農業現代化的具體內涵而言,即包括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其踐行目標而言,生態良好是其基礎要求;就其內在要求而言,包含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努力打造和美鄉村。由此可見,農業現代化必須以高產、優質、低耗的農業生態系統為依托,實現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持續友好、農業綠色發展。二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的堅實根基?!丁笆奈濉币巹澓?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要堅持生態優先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綠色轉型。從轉型方式出發,無論是生物多樣性農業新模式,還是灌溉技術等改良升級,都是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良好轉變;從轉型要求出發,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推進綠色生產技術創新、優化農業空間布局等,需要農業現代化作為前提基礎;從轉型目標出發,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實現農產品產銷數字化發展、合理謀劃農業生產布局等,需要以農業現代化為重要依托。三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低碳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之一,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具有可持續性要求,農業綠色轉型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重要指導,舍棄過去粗放的發展方式,秉持生態優先;具有高效性要求,農業綠色發展以科技為支撐,比如涉及品種選育、固廢處理等,兼顧產量效益與生態保護;具有創新性要求,涉及農業綠色發展層面以農業現代產業園為主要依托,搭建技術轉化、成果推廣等平臺。
《“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個明顯”目標,明確了保資源、優環境、促生態、增供給四個方面、十一項定量指標。以此為遵循,結合縣域發展實際,總結歸納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原則[2]。
一是緊扣生態優先,高位推進是基礎。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堅持生態優先,守住農業生態安全邊界,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以強化頂層設計為依托,層層壓實農業生態保護責任,整體謀劃、統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是必然。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長期性等表明其綠色轉型不能照搬硬套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同理,從縣域角度出發,各個地區發展側重點、先天條件等各有不同,必需結合實際區域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實施方案。同時,因地制宜更能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農業綠色發展優勢產業,樹立品牌效應,提升市場競爭力。三是聚焦創新驅動,集成推進是重點。創新驅動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包括制度、政策、科技等層面的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形成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全面激活農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科技創新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通過農業產業集聚模式助推科技成果轉化。以多層面的創新驅動實現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的雙管齊下,促進形成農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四是抓牢政企協同,合力推進是保障。從總體情況出發,縣域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亟須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綠色轉型,這就要求積極發揮各類主體的主動作用,形成更大推進合力。其中,包括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政策層面的扶持力度;發揮市場主體作用,落實企業等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積極動員發揮群眾、其他社會力量等參與農業綠色發展。
在明確縣域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綠色發展的耦合路徑及其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海安農業綠色發展實際,分析現有可持續推廣的優質經驗以及仍需改進的方向,為縣域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提供更多實踐經驗,并為下一步提出具體實踐舉措提供事實依據[3]。
1)關于海安農業綠色發展的有力措施。近年來,海安市相繼獲評“全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農業農村部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等稱號,在農業綠色發展層面采取了諸多有力舉措,總結歸納而言,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注重系統思維,重視一體化推進,比如根據海安市農業發展實際,構建五個“一”(一根絲、一枚蛋、一條魚、一滴油、一粒米)特色產業示范基地,推進其市場化發展;水肥一體化、農田防護林、節水灌溉等綠色農業種植模式系統協同推進、高標準實施。二是注重制度思維,重視體制機制完善,比如編制《海安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規范性文件,同時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立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明確責任分工,確保責任壓實。三是注重創新思維,且重視目標的一致性,比如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層面,實施入庫管理、項目申報機制,創新采取“代建自營”“EPC”相結合的模式等。
2)關于海安農業綠色發展仍需努力方向。堅持問題導向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原則,這要求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及長期所需進一步突破的問題。根據海安農業綠色發展實際不難發現,仍然存在以下需改進之處。一是農業綠色產業鏈仍需進一步完善,綠色產業體系仍有較大完善的空間。二是農業面污染源治理體制機制仍需完善、監管力度仍需加大、理念宣傳力度仍有提升空間。三是融合發展、循環發展思路仍需拓寬,包括農業數字化利用、信息一體化管理等水平仍可進一步提高。
推進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雙碳”目標戰略、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明確農業綠色發展重點任務,探索進一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可行性措施[4]。
從縣域農業生產維度出發,包括農業生產理念、農業生產體系等層面,持續加強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綠色發展,深化各主體對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旨向的認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依托,可從以下方面具體入手[5]。
4.1.1 健全農業綠色生產體系
一是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拓展建設地方生態農場,與耕地保護、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等相結合協同推進。二是提高新型農業主體的積極性,比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綠色標準化全過程生產,包括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利用節水灌溉一體化工程等綠色農業生產技術。三是發揮綠色社會服務組織作用,為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向小農戶推廣搭建起橋梁,線上線下齊頭并進,提供綠色技術服務平臺[6]。
與此同時,需聚焦技術創新,推進農業產業綠色轉型。綠色技術的利用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以海安市為例,與“科創新城”建設緊密聯系,在建設技術服務平臺的同時,也注重本土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綠色品種的培育。完善具備綠色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同時注意補貼政策執行的規范性、精確性,切實起到激勵引導作用;優化農業經營主體信貸服務,鼓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經營主體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創新綠色農業信貸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合理可控基礎上,適當簡化項目申請手續,針對不同時限、不同金額等合理調整相關政策要求,推動建立分層分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體系[7]。
4.1.2 完善優質農產品供給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生產布局。對于縣域發展而言,優化調整農業空間,提升農業空間開發保護質量和效率,推動縣域層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也是完善優質農產品供給的基礎條件。其中包括統籌安排農業生產布局、發揮優勢綠色農業產業、合理優化種植、養殖結構等層面。二是規范優質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縣域作為優質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地,應看到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產業鏈提質升級的要求下,加工與流通兩者的可兼得性,于農產品加工業而言,應看到農業加工的重要性,其中包含技術創新、設備更新、農民合作機制完善等諸多環節。三是注重發揮數字化作用,助力優質農產品的產銷。當前,我國農業產業鏈已由農業生產延伸到農產品運輸、流通加工、包裝、儲存、批發、配送等各個環節,并配套相關技術與信息服務,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調控,以此為機遇,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關鍵作用,比如直播、線上采購等形式,為縣域優質農產品提供更多銷售途徑,實現供應鏈下沉、農產品上行,與當下農業產業垂直一體化趨勢相一致。
貫徹落實循環發展理念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推動力,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既是對農業生產資源的節約與豐富,也是對農業固廢的良好利用。
4.2.1 遵循整體與局部相統一原則
既突出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產業集聚,又注重細分農業產業,實現分類循環。以此為理念指導,可探索綠色種養循環模式,以規?;癁榛A,集種植、養殖、加工功能于一體,以清潔生產方式為依托,形成復合循環經濟模式,比如海安市墩頭鎮“漁光互補”項目的實施,在規模化養殖的同時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比如豆腐、磨粉等傳統農產品加工,產生的廢料可用于禽畜養殖,禽畜糞便又可作為沼肥原料,用于種植蔬菜,形成高效循環。還可以探索主要農業要素的紐帶循環模式,以秸稈為例,過去秸稈不僅是被遺棄的農業垃圾,其焚燒后還是污染空氣的主要源頭,如今則是循環利用的“香餑餑”,以秸稈飼料、燃料、基料化綜合利用為抓手,逐步形成“秸稈—基料—食用菌”“秸稈—成型燃料—燃料—農戶”“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等循環產業鏈。
4.2.2 遵循系統優化性原則
除卻整體層面的循環發展理念,具象層面的綠色農業循環生產更需注重系統性的增優提質。以海安市秸稈循環利用為例,始終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為民服務宗旨,積極主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從思想工作入手,通過入戶宣傳、田間走訪宣傳等形式,樹立起綜合利用秸稈的良好意識。
同時,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入手,比如孫莊街道聯合企業探索秸稈打捆離田模式,在秸稈的收購、運輸等過程中,帶動村民就業,增加收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同時,還應注重完善配套硬件設施。以“軟件+硬件”雙效協同的模式,助力農業綠色產業循環發展。
監督管理是守護好農業綠色發展“聚寶盆”的重要保障,既需要對各實施主體加強監管,確保綠色生產落實到位,也需要對整體綠色農業發展加強約束,確保相關政策、理念落地成效。
4.3.1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
農業面污染源的處理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立足當下,注重資源化減量化回收,可通過成立農業污染防控隊伍、建立農業污染源管理網格的形式,嚴格建設標準、落實回收主體,特別是針對農藥回收,需加大對各村居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的檢查力度,重點檢查各回收點硬件設施安裝、回收臺賬記錄、廢棄物分類存放、處置去向等情況。同時還要求著眼長遠發展,完善農業污染監測體系,既靠人工又靠智能,做到監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細化操作性舉措,創新研發各類環境監管技術及設備,為全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和監管制度提供技術支持。
4.3.2 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
一是明確“該管誰、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做到心中有數,注重時效性和實效性,分級建立監管體系及評價體系,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同時科學合理設置容錯糾錯機制,實現敢于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良好局面。二是通過數字賦能實現“一網管住”,做到手中有譜,包括落實企業主體信息、檢測結果、巡檢巡查、農事記錄等,優化監測區地面綜合監測、統計指標調查和污染量評估分析等環節。三是以提升農業綠色發展競爭力等為指向,落實到制定農業綠色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農業綠色發展績效評價結果納入考核等,比如從農業污染、綠色食品等幾個維度制定相應具象指標體系。
實踐表明,農業發展的綠色化轉變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取得良好成效;遠望未來,綠色發展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源源不斷、新興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