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曾丹丹,孔露露
(廣州工商學院會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經濟社會數字化是國家競爭力的放大器,發達國家充分利用自身農業優勢,致力于推動數字技術向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滲透,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和數字技術將其傳統的機械化農業升級為智慧化農業,提高農業精細、精準水平和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效率,搶占未來農業發展的制高點。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數字農業發展也面臨數字經濟人才缺乏、數字化農業生產設備普及率不高問題,農業生產管理活動缺乏數字農業意識[1],因此美國、德國、荷蘭、日本等國家通過在正式教育系統內增加數字農業經濟知識教育,培養熟悉數字化農業生產經營的人才,也在非正式教育系統中增加農場主的農業數字化經營的再教育投入,以解決農業數字化快速轉型所帶來的人才需求。鑒于此,發達國家農業數字化人才培養方式為我國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
職業農民的形成與獨立、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分不開。
一是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美國政府推動農業部、贈地大學和私營企業組成科研、教育和推廣的三方農業科技體系。該體系中,公共研究機構和私營企業由政府資助進行數字農業研究,聯邦、州、縣的農技推廣機構和農學院負責推廣農業科技,分布在美國各州的州農業推廣站,形成了數字農業技術傳送服務網絡[2]。在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的教育模式下,美國建立了完善的初、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體系,在中學便開設農業基礎性課程,如農藝、畜牧、果樹、農產品銷售等課程;在高等農業院校開設數字化農業經濟管理和技能性課程以及數字農業服務課程[3],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學開設的數字化種子培育、數字農機維修、數字化牛奶脂成分測定等課程,積極發展符合區域農業發展特色的差異化數字技術培育。二是日本的農業數字化教育固化到基礎教育中,為培養孩子數字經濟和數字農業觀,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日本便將農業及數字化技術等相關知識作為自然科學來進行講解;各都、道、府也設置專門的農業類大學和短訓班,培養日本的數字化農業高層級人才和農村骨干,這樣就形成了多層級的數字農業人才培養體系。日本政府重視對數字農業教師的培訓,以提升農業教師的執教能力,并結合當地的數字農業發展編寫職業教育特色教材。日本全方位、多層級的農業教育數字體系為涉農數字經濟人才培育奠定基石。三是德國職業農民教育模式最顯著的特點“雙元制”教育。“雙元制”是由企業和職業學院兩個施教主體對學員進行理論和實踐指導,并結合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來培養高素質數字化農業人才[4]。德國必須取得綠色證書才能表明其具有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管理資質,考證對象既有學習農業知識的職業農民,也有很多高校畢業生。綠色證書后一級證書代表的是農業職業教育學徒工,學徒在企業以學徒身份,在學院以學生身份接受正規的數字化等現代農業知識教育;其后通過非正式的自學或正式的院校教育,可以依次獲得二至五級證書,無論哪一級別的農業從業者都需要學習現代數字農業技術和數字農業經濟知識,以適應現代農業數字化的發展趨勢。
一是美國農業學院開設各種學制的崗位知識和技能培訓班,并根據當地特色農業和數字技術特點需要舉辦各種培訓班,舉辦巡回園藝講習班和函授教育。此外,美國還有各種長期、短期和面向全社會的非正規農業培訓,如SOE(輔助職業經驗培訓)、FFA(未來美國農民培訓)、SAE(輔助農業經驗培訓),培養數字化的農業管理和投資人才,提高職業農民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美國還有5 萬多個輔助農民學習各種農業知識和數字技術的農民俱樂部。二是由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日本非常重視推進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結合,在全國各地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由計算機收集和處理全國的農業技術信息,以實現數字化農業種植管理和農產品數字化銷售,從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了幫助老齡農業生產者提高數字農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專門開發了老年用戶專用界面,舉辦農業數字化培訓班和增派農技指導員傳授農業技能,推廣農業數字化技術[5]。三是德國政府十分重視對農民數字技術的培訓,構建了實用、高效、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數字化農業培訓和技術推廣體系,并通過教育立法推進農業數字技術培訓工作的實施[6]。農業數字化技術培訓種類多樣,滲透到包括企業經營、數字設備的操作、智能化數字設施的維修、數字設施補貼申報等在內的數字化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德國農業4.0 時代,農民在踏進農業領域前,要經過系統性的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現代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考核合格才具有從事農業的資格。
為了提高數字農業發展水平,日本鼓勵年輕人從事數字化農業生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促進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政府對符合數字農業認定標準的農民給予低息貸款,設立青年務農補貼制度,并給予農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機械配備一定的資金支持。德國投入大量資金開發農業技術,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行業整體向高度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荷蘭的瓦克寧恩大學由農業自然和食品質量部直接撥款成立,其農業科學、農林科學和食品科學等專業居世界第一位,是歐洲農業方向最好的研究型大學之一,以瓦克寧恩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為中心,荷蘭各類農業產業研究機構和企業創新研究農業基礎技術,試點發展數字農業[7],為荷蘭數字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良好的市場定位,美國較早實現了農業數據資源和地理位置信息共享,推進現代新型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和數字技術融合,為數字化精準農業、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數字發展環境,數字農業已經成為美國的重要經濟支柱。
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數字化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與管理高效和農產品更加安全是數字農業的底層邏輯。美國人少地多,而日本和荷蘭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地勢低洼,導致農業發展條件先天不足。德國農業用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2,但可耕種土地不多,在歐洲屬于農業用地緊缺國家,且勞動力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農業勞動力資源相對不足。美國農業的數字化水平遠超于其他國家,荷蘭農業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綠色現代農業,水平領先于世界,成為現代數字農業的典范。日、德農業一直走在世界農業的前列,農民受教育程度高為農業數字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數字技術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也是我國農業追趕歐美國家和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然而數字農業人才供需不匹配妨礙了數字技術向農業的滲透,致使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數字技術和數字服務的需求低,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進程緩慢。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數字農業人才的培養經驗,結合我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特點,采用多種渠道,多層次培養數字農業專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推動掌握涉農數字經濟技能的人才參與農業生產或農業服務,實現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供求匹配,促進我國數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數字農業技術素養高,能夠及時接受與掌握農業新理念和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有利于數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除了統籌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根據當地的現代數字農業發展特點在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學四個層次中開設數字農業課程,培養孩子數字經濟和數字農業觀,在各大高校開設相應的學科專業培養專門的農業數字化人才外,對現有的農業人才隊伍也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和質量的提高,分層次、分類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數字農業領軍人才,提升現有農業人才創新能力。
一是對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經營者以及大學生村官等重點群體開展包括數字技術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宣傳,引導涉農數字經濟的教育和培訓資源流向農業勞動力,提高其數字農業技能、數字化技能操作以及管理能力。二是以院校畢業生、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群體為重點,加強創業創新群體信息化技術技能培訓,鍛造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數字農民隊伍,積極引導和鼓勵涉農數字化企業和各類人才投身現代農業發展,提升這些人才的脫貧致富帶動能力,從而促進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三是鼓勵農民參加數字農業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利用智能終端學習、生產、經營等方面技能和數字技能操作能力,將傳統農民培養成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數字化”“智能化”的能力和素質,彌補勞動力數字技能素質短板,實現數字經濟應用與勞動者之間的配套,培養了一大批能駕馭數字農業的“土專家”“田秀才”。
為了提高農民對農業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運用,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創新方式,重視對農民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培訓,建立完善的農業數字技術推廣體系,開展多元化推廣服務,培養熟悉信息化、懂數字的高素質農民。
一是統籌利用涉農高校、農技推廣機構等教育培訓資源,加強對新型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組織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和專家講座,以數字化基礎理論、示范應用、典型案例為主要培訓內容,通過網絡課堂、田間教室開展農業知識和數字技能培訓以及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將農業信息化應用納入專業技能培訓,讓農民在實踐中鍛煉,增強農戶對新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二是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農業科技下鄉、規劃師駐村、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工作,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組織技術學習與觀摩活動,供農民與專家們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物聯網等技術學習交流,助力農民素質提高與技能提升,打造一批擅長使用物聯網、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農業生產者,推動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供給側改革,全面提升農民的增收致富能力。三是以數字農業示范區培育數字新農人。企業是推動數字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要推動一批傳統農業企業走進數字農業示范區,努力擴大示范帶動的范圍,提高示范引導的效果,推動我國數字農業創新創業百花齊放,激發數字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數字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政府需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契機,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相關政策,引導和促使數字農業的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型,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率。
一是建立良性數字農業人才發展體系。政府應健全“多元合作”機制,圍繞本地農業發展和農村重點領域的需求,建立健全數字農業高素質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支持涉農高校從自身條件出發,根據本地區農業發展現狀設置富有本地特色的數字農業課程,加快培育數字農業人才,推動數字農業高素質人才向農村流動聚集,優化勞動力結構。二是構建鼓勵返鄉人員創業就業的政策體系。加強對數字農業領域的返鄉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優化返鄉人員創業服務支持,給嶄露頭角的優秀人才提供發揮價值的平臺。對能夠帶動村內農民就業的項目給予土地、政策、技術、稅收、補貼等各項支持,為符合數字農業創業條件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減免稅費,落實低息貸款;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給予創業補貼。三是營造農業數字化技能學習的政策環境。為各種類型涉農項目提供財政資金支持,鼓勵數字農業企業完善沉浸式訓練場所,積極參與涉農數字經濟人才的培養過程。提供低息貸款支持,拓寬數字化農業企業融資渠道,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增加示范性數字化農業企業或農場數量;搭建學習型數字化農業公共平臺,為農戶免費提供快速搜索農業數字化技術指導、專家現場咨詢、數字技能訓練指引、定期數字化經營管理示范區觀摩等服務,提升農民文化素養、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數字化,數字農業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農業數字化的趨勢之下,對農業數字化改造的關鍵因素在于培育更多的既懂農業又懂電子商務的新農人。目前,我國各大院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數字經濟人才,但這種人才供給模式無法匹配數字農業需求,嚴重制約農業數字化和數字農業融入數字經濟生態圈,成為高質量發展數字鄉村的瓶頸。通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數字農業人才培養的經驗,從數字農業人才的培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構建以及政府的支持方面研究我國數字農業人才的培養路徑,增加年輕人參與數字農業的興趣,提高老年勞動力數字農業技能,使農業勞動力獲得與其文化水平相稱的數字經濟技能,促進數字技術與農業的融合,使農業向高度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