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肝寒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3-02-26 11:57:27許珂劉娟王璐羅布金模胥興彩肖石玉嚴繼林李垚
天津中醫藥 2023年12期

許珂,劉娟,王璐,羅布金模,胥興彩,肖石玉,嚴繼林,李垚

(1.云南中醫藥大學,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醫醫院脾胃肝病科,昆明 6552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中的一項或多項的癥狀,而不能用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等來解釋產生癥狀原因的疾病[1]。根據羅馬Ⅳ診斷標準,FD可分為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及上腹疼痛綜合征(EPS)2 個亞型,分別隸屬于中醫學“胃痞病”“胃脘痛”的范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專家診療共識意見(2017)》[2]將FD 辨證分型分為:脾虛氣滯,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脾胃虛寒、寒熱錯雜5 個證型,其中涉及肝的證候僅有肝胃不和證,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FD 從肝寒論治的文獻較少,而臨床實踐中,部分患者從肝寒論治往往能收獲很好的療效。在此就從肝寒論治FD 的特點展開討論,以供讀者參考。

1 肝之形質

1.1 有形之肝 張介賓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有形之質,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形體事物,故中醫有形之肝,即五臟之肝臟。《難經·四十一難》:“肝獨有兩葉”“肝重四斤四兩”。滑壽《十四經發揮》[3]:“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并胃著脊之第九椎。”這些經典描述都是對有形之肝體的形態、結構、部位的確切描述,體現古代先賢對人體結構的細微觀察和精準的論述。《靈樞·經脈》言:“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上腘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與督脈會于巔。”經脈走形非常具體,有特定的名稱、特定的部位,故也屬于有形。從五臟相關性來講,肝在體合筋,肝主身之筋膜;目為肝之竅;肝之榮華在瓜;五臟化液,在肝為淚;肝與膽互為表里,膽汁由肝之余氣所化生。故從廣義概念上講,有形之肝應包括肝臟、膽腑、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膽汁、筋膜、眼睛、淚水、指甲等。

1.2 無形之肝 張錫駒《傷寒論直解》[4]云:“臟腑有形者也,三陰三陽無形者也,無形可以賅有形,而有形不可以概無形。”無形與有形,具有相對性,對立統一性,屬于抽象的概念,即無形之氣為實際存在,目不能見的形質,是為客觀的本質規律,故無形之肝為木氣,即為五行之肝。前言五臟之肝,為陰,主藏血;五行之肝,由風木所化,以木氣為用,為陽,主疏泄;陰在內陽為守,陽在外陰之使,血為氣之守,氣為血之使,故曰體陰用陽也。所以,無形之肝當包含木氣、膽火等。

五行之木,木有甲乙,肝為乙木,膽屬甲木,乙木左旋而升,甲木右轉而降。黃元御謂:“乙木上升,是為枝葉,甲木下降,是為根本。”肝膽同氣,皆為木氣,木氣生火氣;厥陰風木,內寄相火,少陽之上,相火主之,甲木化氣于相火,甲木下降,相火隨入潛藏溫腎水;甲木上逆,則乙木下陷,相火逆升,升降失常,中氣反作而生病。

臟腑的形質特點,所處部位可影響甚至決定了它的生理特性和功能,這是不可避免和改變的,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親見改正臟腑圖》[5]中指出:“肝四葉,膽附于肝右邊第二葉,總提長于胃上,肝又長于總提之上,大面向上,后連于脊,肝體堅實,非腸、胃、膀胱可比,絕不能藏血”。總之,不論是有形或無形,它們都不能被區別看待,而應該是一個互相依賴,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整體系統。《內經》氣化理論認為[6]:人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之體,有質之形與無形之氣是可以相互轉化,互為作用的。中醫本屬哲學范疇、醫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理論體系,不能孤立的對待一個單一的個體,違背其整體觀念的內涵實質。或問曰:汝言肝之有形與無形,二者何以為異?答曰:以有形者為基,基者生化之母,有母而能生,無形者為楯,有楯則能長能安,二者同類,其用不同而已,譬猶如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也。或又問曰:有形,無形何以轉化?答曰:有形之肝為陰,陰者靜而凝集,是具體,無形之肝為陽,陽者變動不居,是抽象;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互根,相互為用,動靜結合,才能生生不息,故氣聚而有形是為肝陰、肝血,為之本體和形質,散則無形為肝氣、肝陽,是為功能和氣化。

2 肝之氣化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常謂人身亦小天地,從天人相應同構的整體觀來說,人之形體即天地之形體,人身氣化即為天地之氣化,天地之變化人亦應之,人與天地相參,因人的后天不同改變而具有差異性。任應秋教授說:“十二臟腑不同功能的配合,竟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主要是由于‘氣化’的共同作用。”故探究肝之氣化作用,對于認識肝的生理功能特點、氣化失常導致的病變是非常有必要的。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言[7]:“人之元氣,根基于腎,萌芽于肝,脾土之運化水谷,全賴肝木之升發疏泄而后才能運化暢達健運;肝主疏泄,原為風木之臟,于時應春,實為發生之始,肝膈之下乘者,又與氣海相連,故能宣通先天之元氣,以敷布于周身,而周身之氣化,遂無處不流通也。”張錫純指出了肝為人體氣化開發之始,人體周身氣化布散必賴以肝的氣化功能,進一步指出了“肝主氣化”的生理作用。同樣的周學海在《讀醫隨筆》[8]中也說:“臟腑十二經的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由此可見,肝在人身氣化中的關鍵作用,只有肝之氣化正常,才能疏泄調達順暢而不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厥陰標陰本風,中為少陽,少陽主火,厥陰為病,風火相煽,兩陽互劫也。故人知肝陽亢、肝火逆,而鮮聞虛生寒。要知火由木生,木溫火乃生,木不溫升便無火矣。邪氣不服,從本從標從中氣皆有可從。正如清朝名醫鄭欽安《醫理真傳·厥陰經證解》[9]中曰:“客邪入厥陰,不從中化,而從標化,標為至陰,客邪亦陰,故病見純陰。”在此鄭欽安特別指出:邪從標化,不從中化,從標而寒化,故出現了厥陰寒證。或問曰:厥陰內含少陽,何以寒變?答曰:厥陰者,兩陰交盡也,其體本陰為寒,得少陽而能溫乃化,然少陽者弱陽也,其力尚稚小,陰被其寒則陽不勝其陰,故為寒變。

3 肝寒致病

3.1 寒邪直中 《素問·舉痛論》言:“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言:“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經文闡釋了實寒之邪傷及肝臟或厥陰肝經,引起肝血凝結,或經脈不利,或肝氣郁滯,橫逆犯胃等病變。

劉渡舟教授[10]指出:臟腑及其所屬經脈可以互為傳變。既可先有經脈病變,而后傳臟腑,也可先有臟腑病變,而后傳經絡。所以無論是臟腑先受病,還是經脈先受病,最終都殊途同歸,同樣會導致整體系統的功能失調。

3.2 他臟相傳 《素問·氣厥論》:“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經文闡釋了肝寒的來源,并不是只有寒邪侵襲肝臟本體及其經脈,肝之寒變,亦能從其他臟腑、經脈相互傳染病邪,此所謂“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又黃元御曰:“蓋厥陰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腎水易寒,脾土常濕,濕寒性陰,耗氣傷陽,陽虛而生寒,便生肝木虛寒,生意不遂,而肝為五臟之賊,風為百病之長,故脾腎陽虛,水寒土濕,木氣不暢達而郁,木郁克土而為病。或問曰:脾腎陽虛可發其病,何必獨言肝木虛寒而為病?答曰:脾腎陽虛是其因,肝木虛寒為其機,機者要也,病變所由出也,識機方能直中要害;土濕水寒,土中之木困頓固化,郁而不達,木土水失德,生化敗亂矣。或又問曰:肝陽、脾陽、腎陽三者有何異同?答曰:腎陽者人身陽氣之根也,脾陽者陽氣之源也,肝陽者陽氣之樞也,肝脾腎三者皆陰臟,以陽氣為用,然諸臟所受陽氣,皆賴肝木以升發通達,方能各司其用。

4 肝寒之治

《素問·玉機真臟論》云:“五臟有病,各傳其所勝”“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是以木勝土,故木病必克土,乃正克也;土有己土、戊土,己土為脾,戊土屬胃,故肝病最易傳及脾胃。《太平圣惠方》[11]言:“夫肝者,虛則生寒,寒則苦脅下堅脹,寒熱,腹滿不欲飲食。”經文闡釋了肝虛生寒,疏泄失令,寒凝氣滯,氣閉塞而不行,橫逆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導致了脹滿、腹痛、不欲食等病端。又唐容川《血證論》[7]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達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這里直接指出了肝之氣化作用對人體消化飲食的關鍵作用,認為肝木得溫升,才能行疏泄之令,脾胃乃和,進而運化消磨水谷。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認為[12]:厥陰病的本質為肝陽虛,厥陰病之提綱證饑而不欲食,下之利不止,即為肝陽虛臟寒之征象,而消渴,氣上撞心諸證為肝陽虛不得升發,致使相火不得隨君火環繞周身郁而為病。

從治法上看,寒有虛實,治法有別,實寒宜散,虛寒當補。歷代醫家仍有所涉及,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分別描述了治療肝虛寒的不同兼癥,列出了治方有補肝湯、補肝散、防風補煎方等五首方劑。清代醫家王旭高為研究肝病的大家,其所創制的治肝三十法,非常值得參考,如在其著作《西溪書屋夜話錄》[13]言:“肝有寒,嘔酸上氣,宜溫肝,肉桂、吳茱萸、蜀椒。”又“補肝陽,肉桂、川椒、蓯蓉”。清代醫家江筆花在《筆花醫鏡》[14]中也說:“肝寒之證,脈左關必沉遲,其癥為小腹痛,為疝瘕,為囊縮,為寒熱往來。”并直接列舉了肝寒的脈證,并在文后列舉了相關方藥,如暖肝煎、奔豚丸、橘核丸、四逆湯;藥物列舉了溫肝猛將如肉桂、桂枝、吳茱萸等;溫肝次將如菟絲子、艾葉、山茱萸等。其所列舉方藥,頗符合臨床實踐,可供參考。劉渡舟教授[10]認為:“肝內寄相火,寓一陽生化之氣,寄居腎中真陽。”厥陰內含一陽初生之氣,為弱陽,其力尚小,弱宜扶持促其生長。肝虛生內寒,宜溫補肝陽,故凡屬于微溫微酸專入肝經諸品,皆可作為溫肝補肝之藥選用,藥用木瓜、沙苑蒺藜、菟絲子等。若屬于實寒之邪者,當遵寒者溫之,故宜選用氣味甘溫,具有溫中散寒作用的藥物,如桂枝、沉香、肉桂等。

筆者認為FD 之肝寒證是以水寒土濕致木氣寒,肝木之氣以溫而主升發疏泄,肝之陽氣不足,陽虛而生內寒,寒凝氣郁而不達,導致氣郁犯胃或賊脾而為病。臨證時可分為肝寒犯胃證和肝寒賊脾證,兩者常有脾胃虛寒或腎陽虛的基礎。因脾胃虛寒日久可累及腎陽虛衰、肝寒證是這兩個基礎的變局,強調了水寒土濕致使木氣寒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常有平素脘腹部冷感喜暖、進食生冷食物胃脘不適、便溏的共性癥狀,所不同的是肝寒證,突出以脘腹脹滿或痛常連及胸脅部、喜太息、膽怯惡夢多、四末欠溫、怠惰乏力、饑不欲食、陰囊濕冷;舌質淡或淡紅或泛青,苔白或水滑,脈弦細或沉,或尺沉細。而肝寒犯胃證以脹滿、噯氣為主;肝寒賊脾證則以胃痛或兼泄瀉為主,但臨床上兩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脾與胃相表里,相互為用,故又可同時出現。在臨床上辨治FD 之肝寒證,著重把握肝之形質與氣化特點,形質是氣化的基礎,氣化是功能的體現,厥陰之上,風氣主之,風者善行數變,最易干犯他臟,百病叢生,先平其臟,可防賊風干犯。采用溫肝散寒,虛寒得暖,佐以和胃或扶脾或溫腎,使下陷之木氣得以升發,土中之木得以疏泄,中土壅塞消散,通而不滯,便能恢復正常升降功能。

如屬于肝寒犯胃證,治當以溫補肝陽,和中消痞,選方用經驗方蔻殼臺烏湯加減,藥用:烏藥、白豆蔻、黨參、藿香、厚樸、白術、黃芪、艾葉、法半夏、炮姜、菟絲子、白芍、砂仁、炙甘草。蔻殼臺烏湯系云南四大名醫之一,云南戴氏經方醫學流派創始人戴麗三先生所創制,后經流派首席傳承人,云南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全國第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嚴繼林先生,根據FD 的臨床特點進行了改動。方中烏藥辛溫散寒,暖肝達木,升發肝陽;白豆蔻辛溫,主胃冷,消谷下氣;黃芪味甘性溫,張錫純認為黃芪與肝之生理特性具有同氣相求之妙,故主張黃芪為溫補肝陽第一要藥,近代中醫大家蒲輔周先生、朱良春先生對此亦有盛贊[15],白芍以柔肝緩急,味酸以順肝之木性,又可收斂其他藥物的燥烈執性,是遵“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之旨;以白豆蔻、藿香、砂仁、艾葉芳香醒脾,行氣化濕;中氣之治,崇陽補火,故以炮姜、法半夏、黨參、白術、炙甘草培土瀉濕,健運中氣,其中炮姜味苦微辛,性溫,其性敦厚,陽藥兼陰質,不似干姜雄烈,與沖和甘緩之甘草苦甘化陰,又能辛甘化陽,暖脾補中;肝木生于腎水,肝木溫升需腎陽的氣化,故以菟絲子溫腎助陽;升已而降,升降相隨,氣機回環,故以厚樸降氣消脹。故方以白豆蔻、烏藥為君,皆辛溫香散,性溫和而不剛猛燥烈,并用可祛肝、脾、腎三陰臟寒之邪氣;臣以黃芪、酒白芍、黨參、白術四藥溫肝健脾,升發肝陽,脾土升賴以肝木溫升。諸藥合用共達溫肝達木,暖水燥土,和中消痞之功效。如《吳醫匯講·治肝補脾論》[16]言:“肝陽虛而不能上升,則胃乏生發之氣,脾無健運之力;而水無土制,腎水之陰寒得以上制心陽,周身陰盛陽衰,而純乎降令,則肺陰之金氣盛行,肝陽之生氣愈病矣。”故對此等證候,酌以此方增減,效果顯著。或問曰:蔻殼臺烏湯為何不以吳茱萸為君,仲景治厥陰寒證多處吳茱萸乎?答曰:吳茱萸性辛熱,其力剛猛燥烈,易耗氣傷陰化風,若為沉寒者,則必重用之,以速去其寒,然必不可久服,且其味大苦,用量宜輕;烏藥者性溫和穩當,其力雖不及吳茱萸,亦能暖肝溫腎散寒,肝陽者如春日之初陽,日照東升,緩緩溫暖,故謂厥陰宜溫,烏藥者乃順肝陽之性也,取少火生氣之意哉。

若為肝寒賊脾證則治以溫肝達木,燥濕培土,宜選用桂萸理中湯加減,即理中湯加吳茱萸、桂枝、烏藥。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17]言:“五行唯木氣最動,動而不通,故郁而沖擊,所以其痛如絞,故人身肝木左升則腹不痛,膽木右降則胸不痛。”故宗仲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旨意,中土厚實則邪不能犯,方以理中湯之黨參、炙甘草溫補中陽之氣,白術、干姜溫中健脾,散寒祛濕;以吳茱萸、烏藥、桂枝助溫肝達木,散寒止痛。故中氣軸樞回旋周流正常,則四維之輪運動無礙,故病可愈。總之,從臟腑深淺而言,肝寒犯胃病勢淺,而肝寒賊脾病勢重,治療時應予區別對待。

5 典型病案

患者男性,58 歲,2021 年10 月11 日初診,主訴:反復胃脘部脹痛3 年。病史:患者3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部脹痛,喜暖喜按,呈陣發性,進食后無明顯加重或緩解,發病后曾多次至當地醫院、中醫診所服用中藥治療(具體不詳),藥后癥狀反復,時輕時重,伴反酸燒心、噯氣、倦怠乏力、四肢欠溫,腸鳴矢氣頻,無惡心嘔吐、口干口苦等癥伴發,大便稀溏,小便調,精神較差,納可眠差,入睡困難及早醒。舌質淡紅苔白薄膩,脈弦細滑。既往無特殊病史。

四診合參,中醫診斷:胃痞病(肝寒證);西醫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治以溫肝扶脾,燥濕和胃,方以經驗方蔻殼臺烏湯化裁,具體方藥如下:烏藥15 g,白豆蔻10 g,砂仁10 g,藿香10 g,厚樸15 g,黨參20 g,炒白術20 g,黃芪20 g,艾葉10 g,法半夏15 g,炮姜15 g,菟絲子15 g,酒白芍20 g,炙甘草9 g。5 劑,水煎服,每日1 劑,每日3 次,飯后溫服。

10 月18 日2 診:服用上方5 劑藥后諸癥大減,夜間睡眠明顯改善。診見患者治療有效,仍有胃中燒灼感、反酸。舌脈同前,繼續守上方,加吳茱萸9 g,黃連4 g。繼服5 劑。

11 月1 日3 診:服藥后胃脘部脹痛進一步減輕,噯氣、腸鳴矢氣頻、反酸已消失,倦怠乏力、四肢欠溫明顯緩解。期間因事務繁忙未來就診,停藥1 周癥狀無加重。診見患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效不更方,以圖鞏固,續予2 診方5 劑,后病告痊愈。

按語:本案患者病發多年,期間屢用中藥治療,但癥狀反反復復。《四圣心源·腹痛》言:“腹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而究其根源,總屬濕寒。”脾虛生濕,陰濕傷陽耗氣,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土濕陽衰,肝木生意不遂,疏泄失司,橫逆脾胃,氣機升降反作,故見胃脘脹滿、疼痛,喜溫喜按;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頻頻噯氣;肝脾下陷,水不化氣,清陽不升不散,故見倦怠乏力,四肢欠溫,大便稀溏,木氣郁而化風,涌動于腸,故見腸鳴而矢氣頻。脈弦主肝膽病,亦主寒證、水飲證,細主氣虛,滑脈主濕證,舌苔白薄膩為寒濕的征象。故治以溫肝健脾,燥濕和胃。初診時即以經驗方蔻殼臺烏湯化裁治療。2 診時患者夜寐大好,此即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緣故,胃中燒灼感、反酸,因酸為木之本味,木氣弱而味不歸于肝,流傳之于胃則為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故加反左金丸之吳茱萸以溫養木氣,固守酸味,黃連降泄胃中之酸。筆者長期在臨床上發現,凡有寒象,當用反左金丸,較左金丸其效果更優,左金丸在歷代圣賢的不斷演化,有“茱連丸、萸連丸、茱萸丸、甘露散”別稱,其組成相同,劑量有別,應視病寒熱而調整。

6 小結

綜上所述,誠如王旭高所講“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臟腑皆有氣血陰陽,對于肝病的治療不應局限于從肝火論治,近現代著名中醫學家如蒲輔周、秦伯未、劉渡舟等均指出了肝寒證在臨床上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隨著氣候的變化,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已然養成了喜食生冷飲料的習慣,加之有醫者濫用苦寒藥和抗生素等,導致肝寒證的時有發生,故對于從肝寒論治疾病的特點,應當加以總結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91在线丝袜|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国产精品va| 男女精品视频|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亚洲午夜综合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熟女视频91| 欧美色99|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高清免费毛片|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亚洲第一视频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在线八区| 久久网欧美| 性欧美在线|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亚洲成人播放|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在线播放91|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在线专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亚洲啪啪网| 欧美第一页在线|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福利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女人一级毛片|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AV网站中文|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欧美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日韩黄色在线| 狠狠操夜夜爽| 99人体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成人一二三| 9999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