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漫
最近幾年,報媒“停刊潮”一波接著一波,紙媒迎來了歷史性的寒冬。究其原因,一是信息傳播介質發生了變化,信息可以脫離紙張載體以電子形式傳播。二是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電子出版快速擠占程序和環節繁雜的紙質出版,移動互聯網將正在發生的新聞零時差地呈現給讀者,不用像從前一樣等待昨日新聞[1]。三是呈現形式和受眾閱讀習慣發生變化。電腦、手機屏幕讓新聞變得有聲有色,能動能玩能參與,再加上我國移動互聯網網民的爆炸式增長,閱讀習慣已經轉移至手機屏幕,報紙閱讀吸引力大大下降,這對于報媒經營來說,是巨大的打擊。
報媒的迅速式微,對新聞輿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報媒一直以來是黨的喉舌,是新聞輿論主陣地。而隨著報媒的消減,正考驗著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它給新聞輿論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移動互聯網信息泛濫,負面信息喧囂于網絡,非常不利于正面新聞輿論的傳播。另一方面,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下,人人都可發表言論,各類自媒體也蜂擁而至蹭熱點,不斷消減著傳統報媒的話語權威性。這對于新聞輿論尤其是突發輿情的正確引導構成了重大難題。
基于這樣的境遇,報媒要涅槃重生,必須快速整合報媒尚存的稀缺優勢資源,努力學習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積極思考創新性融轉進路,全面提升自身的引導力、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以及運營能力,不但要讓自身健康發展起來,還要讓主流輿論場逐漸壯大起來,發出時代最強音。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喧囂中,一些傳統媒體的優勢資源愈發變得稀缺,在新媒體的映襯下變得越來越閃耀,甚至成為一些新媒體可望而不可及的優勢資源,報媒如果能充分整合這些稀缺資源,其必將成為報媒在融轉進路上的重要推進因素。
長期以來,報媒作為黨的喉舌,和黨和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黨和政府部門一以貫之地支持和信任報媒,為報媒提供諸多便利和政策支持;報媒也利用自身平臺優勢,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廣泛宣傳給群眾。這就讓報媒擁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它可以獲得新媒體很難獲得的一手的、獨家的、權威的新聞信息資源,并承擔著關于輿情熱點和突發事件的權威發布職能,這為報媒注入了強大的支撐力,這是新媒體和自媒體不能做到的。比如《人民日報》開設的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將信息集納于一體,打造信息航母,構筑起權威信息發布中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2]。黨和政府的高度支持和信任是報媒發展壯大的堅強后盾力量,同時政府對互聯網新媒體的新聞行為加強管控,整頓違規問題,從另一方面也鞏固了報媒在輿論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報媒尤其是地方報,從一開始就誕生于某一地域,并將根深深地扎進本地進行建設和發展,然后成長起來的,這就讓其對本地的風土人情、民意社情以及民俗文化了如指掌,對本地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規劃都有統籌縱覽,更有長期以來深得認同和信賴的受眾基礎。報媒應著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地域化報媒品牌,這必然會贏得廣大讀者的文化認同感,與讀者建立起緊密的情感依賴,這也是一條非常好的融轉進路。如《羊城晚報》《楚天都市報》等地域性報紙都非常有特色。
目前能夠取得新聞采集權限和新聞記者證的網站和新媒體少之又少,而且國家對于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也很嚴苛,不少商業性網站也因涉及違規采編而被叫停。而報媒擁有非常專業的采編隊伍和非常稀缺的采編權限,在這方面無論是新媒體還是自媒體都只能望洋興嘆。報媒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強勢推進新舊媒體融轉進路,彰顯出優越的新媒體競爭力。目前,仍有一大批既有良好新聞職業道德素養又有高遠新聞志向的采編人員堅守著報媒陣地,每當遇到突發事件,還需要他們運用熟悉的采訪流程、職業的采編能力去完成報道,發出理性而又權威的聲音,規避輿情風險,讓報媒掌握輿論主導權,占領輿論制高點。
報媒的融轉之路既是優勝劣汰的生態過程,也是蛻變革新的進化過程。關鍵就看能否利用好先進媒介、技術和生產力,緊緊把握住機遇,積極探索報媒的各條創新性融轉進路。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報媒開啟了更多的媒介窗戶,讓媒體在內容呈現上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報媒應當開放思想,積極拓展,抓住機遇全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微信、微博、公眾號、APP、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將報媒所擁有的有深度、有厚度、有權威、有文化內涵和思想品位的優質內容搬到新平臺來,搬到手機屏幕上來,擺脫紙張介質的束縛,獨立于紙而傳播。
在互聯網新媒體崛起時,本來屬于報媒的權威優質原創內容寶藏,卻被網絡搶轉一空,報媒無法保護版權、也無法獲得正當收益,落得為他人作嫁衣的境況。相反,報媒如果做好自己的新媒體融合平臺,一可以將原本附著在紙張上卻少人問津的寶貴內容呈現到受眾喜歡的手機屏幕上來,讓內容重新煥發光彩。二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內容版權保護,并自主開展內容分發業務,實現自主經營并帶來收益,讓其真正服務于報媒自身的發展。最后,報媒一直是主流內容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報媒應聯合起來共同入駐新媒體平臺,大力推進融合發展,重構全新的權威性主流輿論場,形成巨大的主流媒體影響力。
報媒的融轉進程不僅僅是與內容上網簡單地畫等號,更需要真正地融入互聯網和新媒體,這就需要在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上推陳出新[3]。一方面,新媒體生態已經形成,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已改變,手機用戶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中搜尋到手機屏幕上感興趣的信息,而傳統紙媒的信息表現形式早已抓不住如今用戶眼球了,這就為報媒的融轉傳播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報媒能夠摒棄程式化傳播方式,而采用可看的、生動的、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增強新聞宣傳能力。例如《大道之行》就是新華社著力推出的經典微視頻,獲得了數十億的點擊量。
另一方面,報媒在融轉進程中務必要用好新技術,不斷創新新聞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內容更好地呈現給廣大用戶,不但讓用戶能夠感受到“很好看”,還能吸引用戶主動參與,覺得“很好玩”,然后自發性地轉發和傳播,從而不斷提升報媒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比如《人民日報》在新媒體平臺上開創的“軍裝照”就贏得了廣大用戶的喜愛和廣泛傳播。
先舉兩個案例,例一,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在2017年的報刊訂閱量不降反升,同比增長了16%之多,而其中的主力訂閱者居然是18-34 歲的年輕群體。例二,2009年創刊的《快樂老人報》發行量年年增長,目前已突破二百萬份。舉這兩個例子并不是想說報媒已經回春,而是在于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報媒仍擁有一些特殊的剛需讀者,這也是報媒未來需要著眼開發的新區域。而如何能夠網羅住諸如此類的特殊讀者,就需要報人具有非常獨特的創意和策劃。就比如《快樂老人報》的成功源于其精準的定位,為我國的中老年讀者打造國內首份精準定位“快樂老人生活”的現代都市紙媒。總之,報媒類似的創意點還有很多,關鍵在于有沒有敏銳的發現眼光和富有創意的策劃,而一旦發現,報人就應積極行動起來創意辦報、精準定位內容、策劃創新欄目,緊緊圍繞讀者群打造創新型報紙,開辟各種全新的主戰場,讓報媒以新形式遍地開花,結出豐富多彩的果實。
注釋:
[1]位威,賈楚楚.《朝日新聞》基于產業增長模式的數字化轉型研究[J].出版廣角,2019(15):42-44.
[2]朱鴻軍.顛覆性創新:大型傳統媒體的融媒轉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8):1-6.
[3]孟繁蕓.地方主流報媒困境突圍的關鍵路徑[J].青年記者,2018(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