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隨著博物館的不斷發展,法國著名作家安德烈·馬爾羅提出的“無墻的博物館”理論也在嬗變。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數字化博物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文章旨在通過對“無墻的博物館”理論產生的過程以及“無墻”內涵的深入闡釋與歸納,進一步探討我國數字化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路徑,闡述博物館“云展覽”的發展態勢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并強調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對數字化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無墻的博物館;數字化;云展覽;藝術博物館
“無墻的博物館”一詞出自法國藝術評論家和小說家安德烈·馬爾羅所著的《無墻的博物館》一書,后來這個概念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拓展,它不僅可以用于公共的開放藝術空間,那里沒有圍墻將藝術品圍起來,觀眾能夠隨時隨地地欣賞到藝術品,例如公共雕塑,還能夠被用于當前新興的基于信息與網絡的虛擬博物館之中。本文所提到的“無墻的博物館”,則指的是在博物館日益快速發展的當下,如何通過對新興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拉近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樂于走進博物館。
一、“無墻的博物館”理論的產生
安德烈·馬爾羅在他的《藝術心理學》中提出了“無墻的博物館”理論,在其法文原著中使用的是“Le Musee Imaginaire ”,也就是“想象的博物館”,英文將其引申翻譯為“Museum Without Walls”,即“無墻的博物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墻的博物館”其實更側重于“想象”,“無墻”更多的是指多向度的人與空間的關系,而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
在安德烈·馬爾羅最初的“無墻的博物館”理論中,對于“無墻”的理解分為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體現在博物館陳列展示的藝術形式,相較于之前更為廣泛,應當不斷擴充博物館的收藏體系,對藝術的鑒別方法需除舊布新。同時他還提出,博物館的館藏即使再豐富,也無法與“想象中的博物館”的藏品相比擬;其次,博物館在展覽策劃中應表現出作品之間的有機聯系。
由此可知,安德烈·馬爾羅所想象的“無墻的博物館”首先應當將藝術形式都盡可能地納入其中;其次在展覽策劃方面理應將作品之間進行有機聯系,以及體現出作品的原始語境;最后博物館的陳列,不應再將傳統的國別劃分、時間線索等作為策展的邏輯。
二、新時代語境下對“無墻的博物館”理論的重塑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墻的博物館”建設開始轉向以人為中心,將觀眾作為導向,更加強調參觀者與展覽的互動性。因此,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該理論開始轉移到“移動”的應用上。這里所指的“移動”,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展覽實體空間的移動,二是“移動數字化”的發展趨勢。
首先,博物館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接收者和傳遞者,長期以來一直在積極運用各種媒體形式,包括音頻播放、視頻制作、語音導覽和觸摸屏設置等。隨著新興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在策展、陳展方式以及展覽效果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逐漸摒棄以往傳統的靜態陳列方式,轉而走向動態展覽。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不再沿用過去封閉式的陳展策劃,更加強調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
其次,自21世紀以來,數字化館藏已成為世界各地區博物館普遍認可的發展趨勢,它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方向。如今,博物館數字基礎設施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且數字博物館也能使各個博物館間形成相互的聯系。另外,博物館方面也開始發現,線上觀眾相較于簡單的在線瀏覽藏品圖像,更希望數字收藏能夠變成展示藏品收藏故事的平臺。安德烈·馬爾羅提出的“無墻的博物館”理論,從博物館開始走向“虛擬化”之后便不再只是烏托邦式的想象,已成為一種現實。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博物館開始成為一種“可攜帶”的日常物品。
安德烈·馬爾羅在《無墻的博物館》一書中談到,藝術永恒的生命所在是藝術作品應走向多元化,并且需要不斷打破固有的藝術形式,努力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藝術品的“變形”,即藝術對復制品產生的影響作用。而攝影技術的一大特點,在于它可以還原部分藝術作品的原始環境,例如攝影可以將雕塑及其周圍環境的地理狀況一起記錄下來。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第一次“變形”所帶來的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中的藝術作品迎來了再一次的“變形”,從“復制品”開始向“數碼物”發展。
三、中國數字化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路徑
(一)博物館“云展覽”的發展概況
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歷來都是文博領域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各地的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紛紛積極拓展網絡端業務,“云展覽”“云直播”“云課程”“云互動”等線上體驗模式應運而生。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劉玉珠委員的提案《關于大力發展博物館的云展覽》緊緊圍繞博物館“云展覽”的發展問題,提出“云展覽”已成為“互聯網+”時代博物館顛覆傳統展覽方式和進行創造性變革的里程碑。
1.“云展覽”概念界定
“云展覽”一詞在多個官方場合以及文件中被提到,但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云展覽”與“網上展覽”“數字化展覽”“線上展覽”等概念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作為現代化文化供給方式,都是產生和發展于互聯網技術之下以及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而存在的,但與此同時,“云展覽”又有一些相較于其他幾個概念不同的屬性與側重點。它是現代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以知識共享和館際交流為目的,通過網絡平臺,并且借助多媒體、虛擬現實等多種技術手段對文物資源的數字化信息,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信息圖譜進行儲存、組織、整合、加工,最終實現可視化再現的信息服務系統。
2.“云展覽”的發展現狀
⑴現代技術賦能“云展覽”,實現線上線下聯動。自國家文物局在微博平臺啟動“線上約會博物館”項目以來,各大博物館積極推送優質內容,陸續有300多家博物館的線上展覽項目被公布。其次,上千家博物館通過微博、微信、官網發布展覽信息。觀眾對于“云展覽”的興趣空前高漲,各大在線展覽項目的關注度也不斷倍增,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全景故宮”“V故宮”項目、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展覽線上數據庫”等。各地區也集中歸納在線瀏覽文博平臺,公開共享在線看展資源,幫觀眾解鎖看展的新渠道。
⑵展覽內容突破虛擬和現實界限。除了利用網絡平臺、社交平臺進行“云展覽”策劃外,有些先行一步的博物館已經將“云展覽”的真諦探索到了虛擬世界。在新時代語境下,逐漸模糊的是現實與虛擬的邊界,勾勒著元宇宙“精神桃花源”的無限圖景;NFT將區塊鏈作為媒介,正在重新書寫著藝術史的全新篇章。
例如,Bca Gallery是國內首個加密數字藝術畫廊,其從幾年前就開始從多個維度對元宇宙建筑設計與藝術策展進行開拓性探索,在元宇宙建成十多個數字藝術畫廊并成功舉辦多場線上展覽活動(見圖)。2022年,Bca Gallery在上海外灘正式建立線下畫廊,并舉辦元宇宙主題月,實現了線下畫廊和線上藝術空間的融合對話,是將“云展覽”從現實空間推進至虛擬空間的一次成功實驗。
(二)博物館“云展覽”現存的問題
1.線上展覽資源有待開發和整合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定期、分批推送了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各地區也通過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等平臺,將當地的線上展覽資源進行分享,幫助觀眾及時觀看展覽。但就目前的博物館“云展覽”以及資源的共享來看,都還只是小范圍的嘗試,尚未形成系統性、聚合型、規范性的平臺,未來還需要繼續開發和進一步的深化。
2.“云展覽”質量良莠不齊
一些大型博物館由于前期數字化、智慧型博物館轉型的鋪墊和經驗累積,新形勢下加大了對線上展覽的投入,因此在“云展覽”的夯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技術還不夠成熟、功能發揮不足以及體系不健全等原因,部分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型博物館出現了展示內容的單一化和陳舊化、展示方式的形式化與粗糙化等問題,有的甚至只有圖片和視頻,這其實已經違背了“云展覽”展示傳播的目的。實際上效果遠沒有線下展覽好,難以滿足觀眾多樣化、沉浸式的觀賞需求。
3.博物館線上運營模式待更新
此前大多數博物館將運營的重點放在實體場館的服務上,從而忽略了線上服務的配套整合。目前線上博物館、“云展覽”等形式還是停留在展覽展示的階段,缺少清晰的運營模式和盈利途徑,仍然屬于依托在線下博物館上的一個分支。是否要將線上展覽作為一個獨立模塊去經營,并且增加知識付費等功能,是博物館線上運營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三)數字博物館未來發展路徑
承擔對外的宣傳與教育,是博物館作為文化服務機構的責任和使命。因此,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博物館不應還只停留在傳統的線下展覽與公共文化活動的模式上。應該讓博物館跟隨時代的腳步,順應當下環境并及時作出調整,也只有這樣,博物館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經久不衰,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加強“云展覽”平臺建設,首先離不開國家政策和政府的支持。隨著“互聯網+”時代文博的發展,我國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各級各類博物館積極提供高質量的數字文化資源。在政策指引下,應當順應數字資源開放的腳步,圍繞博物館優質數字資源和線上服務制定相應的法規,讓博物館線上資源的使用更加規范和全面。
其次,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數字化博物館科研技術層面的投入力度,為博物館線上展覽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博物館應當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化數字化的展示功能,進一步提升觀眾的互動體驗。同時借助融媒體平臺,拓寬文物資源的公開渠道,挖掘更貼近公眾生活方式的展示方式,增加公眾參與,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
博物館還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數字化博物館體系建設離不開文物數字化人才的加入,因此,高校和科研機構要充分發揮其職責,發揮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作用。
最后,博物館需要改變以門票等為主要盈利的單一線下商業模式,繼續挖掘線上展覽的衍生價值。例如,博物館文創產品在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關注,文創產品的銷售也成為一些博物館重要的資金來源。
四、結語
總的來說,“無墻博物館理論”的嬗變和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積極借助科技力量,突破傳統藝術展示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藝術創作和欣賞中來,進而推動藝術的多元發展。同時,我們也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理論和實踐,以適應時代的需求,為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法]安德烈·馬爾羅.無墻的博物館:藝術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芳.博物館“云展覽”傳播模式探索[D].湖北美術學院,2022.
[3]凌維婕.從5G技術談“無墻的博物館”的理論嬗變與策展實踐[D].中央美術學院,2020.
[4]劉玉珠.大力發展博物館“云展覽”[J].中國政協,2020(12):54-55.
[5]楊拓.新技術視角下博物館發展實踐與趨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11):146-152.
[6]徐丹丹.公眾與無墻的美術館——從“FARET立川”藝術項目出發[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03):56-58.
[7]黃艷.無墻的博物館——談未來博物館的運營理念[C]//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2014年“未來的博物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2014:4.
[8]陳冰冰.無墻的美術館——798藝術區特質及其與公眾關系的研究和考察[D].北京服裝學院,2012.
[9]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10]徐士進, 陳紅京, 董少春. 數字博物館概論[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11]康熙民,孟慶金.在傳播科學中傳承文明——博物館研究論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
[12]黃洋.打造無墻的博物館——博物館“云展覽”“云教育”探析 [J].藝術博物館,2022(05):24-35.
作者簡介:
禹潔琨(1998—),女,漢族。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