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杏林 策劃 | 王立欣

劉軍
“入高職,我們的學生有清晰的發展規劃;進企業,我們的學生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校長劉軍說,“參軍入伍,我們的學生能很快適應部隊的節奏。”
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坐落于有“草原鋼城”“兵工之城”之稱的包頭市。多年來,學校從“賞識”二字出發,秉持“賞識教育、多元成才”的辦學理念和“知行合一、明德強技”的校訓,堅持多元培養,強化國防教育,為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培養德技并修、身心健康的高質量人才,也為國防建設輸送和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軍地兩用后備力量。
“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它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技能培養,”劉軍說,“技能的培養只靠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是不夠的,必須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實踐情境。”
為避免紙上談兵,學校以實訓基地建設為抓手,創新“1+N”校企合作模式(發展一個專業需N個企業合作共建),以共建實訓基地為抓手,開展資金投入、設備參與、技術支持、師資培訓等N種合作方式,形成共享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實踐能力定位,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招生與就業無縫對接,切實提高學生實戰能力。
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擁有較為充足的機械設備、廠房資源。為提高硬件設施的利用率、對接企業發展需求,學校將企業的生產線引入學校,先進的工藝、技術進入課堂,讓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學校課程建設與專業指導,讓學生們不出校園即能緊跟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步伐。
2018年,學校堅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原則,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產教融合生產實訓基地,內含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實訓基地、海爾物聯網智能家居學院、天津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弘瑞3D打印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等12個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切實把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融入學校教學、人才培養各環節,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崗位鏈與人才鏈的有機銜接,促進傳統專業向智能制造專業群轉型升級,實現教學實踐向生產實訓的轉變。
為完善“引企入校”合作體系,學校自2019年開始,與一機集團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責任公司深度合作,建立了“三線一平臺”實訓基地。即以學校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和焊接技術實訓基地為依托,進一步融入企業技術、生產、文化和人力資源,建成“工業機器人生產線”“數控技術生產線”和“焊接技術生產線”;以學校“中德創新創客實訓基地”為依托,建成“智能制造專業公共實訓平臺”。學校這一行動旨在深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升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在“引校入企”方面,學校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入企實訓的機會,另一方面與企業達成深度合作,在企業開辟融生產實訓、頂崗實習、教學實踐為一體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實訓基地。比如,北奔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現代學徒制實訓基地,并提供樣車、汽車工藝等相關資源供學生使用;一機集團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也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集生產場地、教學環境和技能大師工作區域為一體的企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
“從校內理論學習與教學模擬實踐,到企業入校指導進行生產性、真實性學習,再到進入企業進行‘實戰’訓練,這‘三步走’戰略為學生淬煉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軍說。
2022年6月22日,大國工匠“盧仁峰義務教學基地”在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掛牌。有“獨臂焊俠”之稱的盧仁峰以其卓越的貢獻成為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在學校的邀請下,他走進學校實訓基地,走進焊接專業課堂,為學生講解焊接技術難點,并將企業實踐經驗、行業發展要求等內容傾囊相授,近距離提高學生技能、培養學生職業精神。

不僅如此,學校還聘請宋殿琛、趙晶、張學海等40多名國家級技能大師和企業能工巧匠作為特聘專家,組建由國家技能大師、高校專家教授和校內名師組成的“三合一”優質師資隊伍,并建立了“國家技能大師教學實習實訓站”和“名師工作坊”,引入先進的技術、資源和教學實踐經驗,為學生打開更為廣闊的視野、提供更多技能提升的機會。
“專家和技能大師們參與教學不僅僅造福了學生,同樣也惠及了學校教師,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改革。”劉軍認為。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技能大師傳授實踐經驗、解讀實踐問題的同時,教師們也隨之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能力。同時,特聘專家們把企業生產技術、標準帶入課堂,與學校的課程任務和教學要求相融合,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從而推動了專業設置與崗位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個對接”,促進了人才培養“產學研用”結合,提升了“雙師”隊伍建設水平,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職業學校“雙師”教師數量短缺、教育質量不高的瓶頸問題。
此外,學校積極推進“三教改革”,實施行動教學模式改革,開發工作過程導向的活頁教材,分解工作任務,更新知識、工藝、技術,讓每個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能實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專家、工匠的指導下,各專業的教師們進行企業調研,并將調研報告與人才培養相聯系,重構基于真實任務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焊接專業課程“平位置焊接低碳鋼板對接接頭打底焊”、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課程“真空式子午線論壇拆裝”、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機械制圖——繪制軸承座三視圖”等,均以企業典型任務為抓手,從傳統的“講授—示范—實操”三段式課堂向“實戰”模式轉變,吸引學生投入專業學習和實踐教學中。
“動手能力強、職業素養高是高職院校對我校學生最多的評價,”劉軍說,“進入高職院校后,我校學生能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狀態。”
為深化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提高職校學生的專業能力,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為未來做好規劃和準備,學校與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高職院校合作,在自治區率先啟動“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校與高職院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就育人方法、課程設置、遞進培養模式進行系統規劃,以避免高職院校教學階段的重復培養,幫助學生做好長遠規劃。
目前,學校焊接技術應用專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分別被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確定為“3+2”一體化培養特色專業,為后者輸送了大量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優質生源。
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使學生成長為負責任、高素質、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學校著力開展“廠史廠情教育”,定期組織學生進企業,沉浸式感受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同時,學生們還在校內實訓基地接受大國工匠、技術專家的親自指導,近距離受到職業素養的熏陶。
2022年初,24歲的焊接專業畢業生蔡春波獲評“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參加工作的兩年間,他完成多項公司級科研試制項目焊接任務,多項工藝、方法申請專利。“如果你熱愛自己的工作,你就會全身心投入;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就會產生良好的結果。因為這種良性循環可以改變你的命運。”蔡春波說。
蔡春波并不是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第一位獲得“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的畢業生,2021年,畢業生高磊就已獲得這一榮譽,并于2022年獲得“內蒙古青年五四獎章”。“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企業成為技術骨干,走上各級技能大賽的舞臺綻放光彩。”劉軍說,“昨天的校園小工匠,正在成長為今天的國家大工匠。”
“中職學校在重視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培養德技兼修、全面發展的人才。多年來,我校堅持把國防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模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劉軍說。
包頭兵工企業眾多,兵工文化與學校國防教育相融合是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的一大特色。學校堅持“雙轉化”原則,一方面將國防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引入課程體系,并將其與職業技能的提高相結合,著力培養有國防情結、有理想信念、有文化基礎、有專業技能的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致力于退役兵員的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學校專業優勢和校企合作平臺優勢,助力退役士兵完成從士兵到藍領工人的職業轉化。
本著“以軍養德、以軍促智、以軍健體”的指導思想,學校推動國防教育基地進校園、國防教材進課堂,將軍事訓練、國防理念引入教學,將軍事管理相關條例與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相結合,為學生發展注入“強心針”。同時,“兵源基地進校園、兵工文化進課堂”措施也有助于學校實現“德技兼修,身心健康”的培養目標。
從宿舍整齊的“豆腐塊”到操場上軍容齊整的跑操隊伍,從激情洋溢的國防演講到不怕苦不怕累的軍體訓練,國防教育已經滲入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憑借系統的國防教育,學校已成為包頭軍分區兵員培養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數年間,學校向軍隊輸送了大量高技能、高素養的優質兵源。
在退役士兵職業轉化方面,學校專門為退役士兵開設機電、機械等專業的培訓班,幫助其更好地掌握實踐技能。開課前,教師們與退役士兵充分交流,了解其思想、生活和學習情況,針對性設計培訓方案。此外,學校還與兵工企業合作,共同對退役士兵進行培訓,幫助其了解行業、緊跟需求、提高技能,為其就業開辟新出路。作為自治區和包頭市退役軍人培訓示范基地,學校幫助了大量退役士兵轉變為優秀的技術工人。
“堅守是職教人的本分,奮斗是職教人的秉性,賞識是職教人的情懷。”劉軍提到,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但多元辦學主體積極性不足、中職學校辦學定位不清晰、中高職貫通培養渠道不暢、現代職業學校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仍然阻礙著中職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堅守以就業為導向、兼顧升學與就業的類型定位,在實踐中探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實戰型人才培養,讓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