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潔 朱梅
胃癌為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延長患者生存期限。但胃癌術后患者存在機體代謝改變、胃腸道切除或改道、胃液丟失等問題,可引發營養不良。相關研究顯示[1-2],約40.0%~80.0%的胃癌術后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后續抗腫瘤治療計劃的順利實施,而且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近年來臨床上不斷強調胃癌患者的飲食護理。以往臨床上多實施常規飲食指導,難以滿足患者機體營養需求。基于行為轉變理論(TTM)的飲食護理以行為轉變理論為指導,引導患者逐步形成、維持健康飲食意識與行為,可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3-4]。近年來,TTM飲食護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干預中,但在胃癌術后干預中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尚未建立胃癌術后的TTM飲食護理模式,本院腫瘤內科近年來將基于TTM的飲食護理應用于胃癌術后患者中。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腫瘤內科治療的胃癌術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中華醫學會胃癌臨床診療指南(2021版)》[5]中的診斷標準,且已成功接受手術治療;預計生存期限>6個月;年齡>18歲,且<70歲;能獨立閱讀,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條件:出現嚴重手術并發癥;腫瘤確定或懷疑肝臟轉移;近期經歷其他重大精神創傷;合并精神疾病;臥床,不可自主活動;近期接受白蛋白、血漿輸注治療。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8~65歲,平均51.50±7.54歲;手術方式:21例接受遠端胃切除術,17例接受近端胃切除術,12例接受全胃切除術。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9~65歲,平均52.00±7.52歲;手術方式:20例接受遠端胃切除術,18例接受近端胃切除術,12例接受全胃切除術。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手術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了醫院醫學倫理會審批,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字。
1.2.1 對照組 展開常規護理,包括介紹胃癌術后康復的相關知識,包括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復查等,指導患者合理選擇食物,并展開心理干預,予以安撫與鼓勵、介紹預后良好病例等方式增強康復信心。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展開基于TTM的飲食護理。
(1)無意圖期飲食護理:實施全面的胃癌術后飲食健康宣教,通過飲食健康教育講座、飲食健康教育宣傳冊、面對面宣教等方式介紹胃癌術后飲食知識,包括注意事項、常見食物營養成分、胃癌術后飲食原則與要求等,使患者形成健康飲食意識。
(2)意圖期飲食護理:評估患者營養狀態,了解其營養需求、飲食習慣、飲食自主管理能力等,與患者共同制訂飲食行為改變計劃,鼓勵其自主進行飲食管理。
(3)準備期飲食護理:胃癌術后發放飲食指導手冊,指導患者自行閱讀,并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介紹每日能量計算方法、體質量管理方法、每日食物總份數計算方法等。
(4)行動期飲食護理:依據患者病情、營養狀況、飲食習慣等制訂針對性營養方案,確定每日能量需求量、每日食物總份數、不同能量食物交換份數分配,指導患者依據同類熱卡替換原則對食譜進行替換,保持多樣化膳食。首先,注意術后合并癥,預防傾倒癥候群,忌食牛奶、高碳水化合物、糖等食物,雞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可適當食用,同時,日常飲食中將液體、固體食物分開進食,間隔0.5~1 h,盡量采用半臥位、坐位進食,并遵醫囑補充鐵劑、維生素等;其次,堅持少食多餐原則,食物烹飪以蒸煮為主,烹調軟爛,減少食物中的粗纖維含量,進食速度宜緩,食物不宜過硬、過燙、過粗糙;最后,以營養豐富、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為主,如山藥、薏米,牛肉、雞肉等,有貧血者可適量食用蜂蜜、香蕉、薺菜等,有惡心嘔吐者可多食橘子、柚子、無花果、梨等食物,禁止食用發霉變質、高鹽、刺激性強的食物,少食或不食熏烤、腌制食物。
(5)維持期飲食護理:定期隨訪患者至術后6個月,了解其飲食方案實施情況、機體營養狀況等,依據此動態調整飲食方案,期間注意及時肯定患者飲食行為,予以正面評價,使其能夠堅持維持健康飲食行為。
(1)營養知識水平:干預前后,通過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知識-態度-行為問卷(DCNKAPQ)調查兩組患者營養知識水平。問卷包括營養知識(條目17個)、營養態度(條目5個)、營養行為(條目8個),營養知識維度各條目回答正確計1分,不回答或回答錯誤計0分,營養態度、營養行為各條目行Linket 0~4分計分,得分越高,營養知識水平更高[6]。
(2)機體營養水平:干預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液標本,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前白蛋白(PA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同時,干預前、后,通過患者主觀營養評估法(PG-SGA)評價其營養狀況,體質量丟失[7],依據近1個月體質量丟失情況計0~4分;疾病與年齡,年齡≥65歲計1分;惡性腫瘤計1分 ;代謝應激狀態、體格檢查依據程度計0~3分。總分0~1分為A級,表示營養良好,2~8分為B級,表示中度或可疑營養不良,≥9分為C級,表示嚴重營養不良。
(3)預后情況:干預后,采用胃癌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問卷(QLQ-STO22)評價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問卷包括吞咽困難(條目4個)、胃部疼痛(條目4個)、呃逆(條目3個)、飲食受限(條目4個)、焦慮(條目3個)、口干(條目1個)、味覺(條目1個)、身體外觀(條目1個)、脫發(條目1個)9個維度,各條目行Likert 1~4分評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8]。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進行t或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DCNKAPQ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DCNKAPQ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知識水平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的PAB、ALB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PAB、ALB水平均比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干預前的PG-SGA營養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PG-SGA營養狀態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比較

表3 兩組PG-SGA營養狀態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QLQ-STO22各維度評分均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續表
胃癌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居于第5位,病死率居于第3位,手術是當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手術導致的胃腸道切除、胃液丟失等可直接引發營養消化、吸收障礙,致使患者出現營養不良[9]。不僅如此,大部分胃癌術后患者需接受化療,而化療藥物產生的毒副作用可引發惡心嘔吐、腹瀉、厭食等不良反應,加重營養不良[10]。胃癌術后患者發生營養不良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增大腫瘤擴張、感染風險,并影響治療計劃的順利實施,從而引發不良預后[11-12]。因此,臨床上應不斷提升對胃癌術后營養狀態的關注程度,通過制訂個體化、專業化飲食指導,使患者積極轉變飲食行為,以滿足其長期營養需求,進一步改善預后。
基于TTM的飲食護理融入TTM理念,將患者飲食行為轉變分作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行動、維持5個階段,通過實施意識提高、情感喚起、關系幫助等護理,使患者逐漸形成并維持利于健康的飲食行為方式[13]。本次研究將此護理應用于胃癌術后患者中,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DCNKAPQ各維度評分比對照組高,PAB、ALB水平也較對照組高,且干預后觀察組PG-SGA營養狀況優于對照組,提示對胃癌術后患者實施基于TTM的飲食護理可有效提升其營養知識水平,并進一步改善營養狀況。基于TTM的飲食護理在無意圖期對患者展開全面的胃癌術后飲食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健康飲食意識初步形成;意圖期通過實施營養狀態、飲食自主管理能力等評估,并共同制訂飲食計劃,可促進患者飲食轉變意識與行為形成;準備期通過發放胃癌術后飲食指導手冊,并介紹每日能量計算方法、體質量管理方法等,可豐富患者飲食管理知識儲備;行動期通過制訂針對性飲食方案,指導患者保持多樣化膳食,詳細介紹適宜多食、應忌食或少食的食物,并講解飲食原則、烹飪原則等,可促進患者形成健康的飲食行為;維持期則通過隨訪、動態調整飲食方案,及給予患者鼓勵及肯定,可督促其維持健康飲食行為。通過以上各個階段飲食護理的實施,患者掌握了正確且全面的胃癌術后飲食知識,主動調整自身飲食行為,減少不良飲食習慣,減輕腸胃負擔,促進營養物質有效攝取與消化,從而達到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的效果。
胃癌術后患者存在胃腸道重建問題,可直接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加之患者飲食知識匱乏,盲目忌口或進補,可增加營養不良風險,降低其生存質量[14]。基于此,研究認為胃癌術后干預應有營養師參與,通過實施針對性飲食干預,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及預后[1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QLQ-STO22各維度評分均比對照組低,提示基于TTM的飲食護理應用于胃癌術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預后。基于TTM的飲食護理無意圖期注重健康飲食意識的重建與培養,意圖期注重鞏固其健康飲食意識,并促進飲食行為轉變初步形成,準備期注重飲食轉變計劃實施的準備,行動期則注重健康飲食行為的實施,維持階段注重健康飲食行為的維持。通過基于TTM飲食護理使患者得到專業、規范的飲食照護,并主動轉變飲食行為方式,維持健康的飲食行為,促進其營養狀況改善,減輕營養不良對患者生理、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促進其預后。
綜上所述,基于TTM的飲食護理應用于胃癌術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及預后,然而,此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少、未納入更多客觀性指標等不足,后續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及觀察指標,以客觀探討基于TTM的飲食護理在胃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