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涵,趙 弘,余家昊,王文明,彭 鶴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 北京 102200)
在石油行業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管道,MICHAEL REED提出了管道建設的展望[1],這些管道需要定期針對泄漏點進行檢測與定位。丁寧[2]將近年來的檢測方式主要分類為內部檢測法與外部檢測法。Beller等[3]提出了管道的內部檢測方案的選擇,包含波測量法[4]、流量平衡法[5]、 RTTM法[6]這三大主要檢測原理。孟慶龍提出傳統的內部檢測法,其有定位不精的缺陷[7],而何春秋的檢測方法則成本過高[8]。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人技術在管道檢測中也逐步廣泛的應用起來[9]。胡艷研究了外部掛載式管道檢測機器人[10],Deepak等[11]對內部運行的方式進行了研究。對于管道內機器人的供能方式,廖慶斌[12]提出了有線纜式、胡文韜[13]采用了可充電式、內蒙古民族大學則使用了流體動能驅動式[14],其中僅流體動能驅動式機器人的皮碗結構可在內徑 100 mm以內的管道中運動,而作為支撐的從動部件仍不滿足尺寸要求。
經薛祥友研究,流體動能驅動式管道機器人,其動力來源是機器人前后的壓差。壓差由機器人前后的壓強差對流體有效作用面積的積分近似得到,即驅動力為(Pb-Pa)S,其中Pb為機器人后表面的流體壓強,Pa為機器人前表面的流體壓強,S為流體有效作用面積[15]。
而在以往的設計中,往往忽略阻力的影響,導致設計出的機器人需要更大的壓差[16]。壓差大就意味著需要的驅動力更大,而流體提供了額外的驅動力,導致流體的速度降低,從而使機器人的檢測時間會更久。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小口徑的管道內檢測,過去設計的機器人有著結構不滿足尺寸要求的問題,無法直接參考,且流體動能式機器人具有運行速度慢的問題,本文以前后壓差最小為條件,設計了一款流體動能驅動式管道機器人,并對其進行優化。該設計極大地降低了機器人在管道中受到的阻力,從而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機器人的速度,縮短檢測周期。
某長輸輕油管道的內徑為84 mm,但由于管道的加工原因,其內徑并非恒定,已知在某段會漸變,預計最小內徑為77 mm,漸變段管徑為線性變化,漸變段全長大于20 m。要求機器人在長輸管道中作業時間盡可能短。機器人在服役中的管道內作業,應具備良好的防水防塵性能,要求能夠對服役中管道的泄漏點與管道內徑變化處進行識別與定位。
總體方案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總體方案結構框圖
基于泄漏點會導致壓強的變化,使用壓力傳感器對水流流壓進行檢測。又由于加工導致管道內徑變化,機器人使用彎度傳感器檢測內徑,故機器人部分結構使用柔性材料設計,管道的內徑變化會使其發生形變。將彎度傳感器與該材料貼合,可通過其數值波動判斷其變化值。一般帶能量轉化方案的機器人設計,其體積均相對較大,難以在DN84的管道中工作。為提高機器人的效率,節省能耗,機器人的檢測模塊設計成電池供電,保證數據采集功能,用GPS定位,驅動上設計成無動力的機器人,靠壓差推動,如圖2所示。

①PET外殼;②壓力傳感器;③密封法蘭;④航空頭;⑤彎度傳感器;⑥塑封層⑦亞克力板;⑧內部處理區圖2 流體驅動式管道檢測機器人示意圖
PET外殼①開口處有螺紋設計,便于機器人的充電與調試。在旋緊后防水等級為IP68,符合設計需求。塑封層⑥的材料為彈性模量10 000的橡膠,該材料一般情況下不具備導電性,但有較好的延展性與彈性,是較為理想的材料。壓力傳感器②與彎度傳感器5封在塑封層內,通過防水太空頭④將電路連入密封艙。密封艙由密封法蘭③連接,外部為亞克力板⑦。直接與外界輕油接觸的部位有塑封殼、亞克力板、航空頭、PET塑料外殼,均滿足密封需求。其中塑封層為雙層錐角設計,目的是使其不易傾倒。
圖3為檢測模塊裝配示意圖,其中定位模塊①包含GPS模塊與SD卡槽,在管道中無法通信時,通過SD卡記錄數據。處理模塊②包含STM32F103C8T6主控板,MPU6050與傳感器轉接板。供電模塊③使用的是4 500 mAh的大容量電池。使處理區外殼外徑不大于70 mm,塑封層最大外徑設計為84 mm,能夠在目標管道中運行。

①定位模塊;②處理模塊;③供電模塊圖3 檢測模塊裝配示意圖
圖4為裝配后的實物圖,管道中水花處為模擬泄漏點。

①PET外殼;②壓力傳感器;③彎度傳感器;④塑封層;⑤航空頭;⑥內部處理區圖4 裝配后的實物圖
在管道中,機器人的受力分析如圖5所示。

圖5 管道機器人受力分析示意圖
F1為機器人主體部分受到的浮力,G為機器人主體部分受到的重力,F2與F3為機器人受到的管道支撐力,F4與F5為機器人塑封層受到的浮力與重力的合力,FN為管道內徑小于84 mm時,機器人受到的管壁擠壓力,f為機器人受到的摩擦阻力,F為機器人的受到的推力。
當機器人勻速運動時,有:

(1)
機器人在管道中的狀態與活塞相當,則:

(2)


材料確定時,μ的大小是確定的,對其進行測定:將管道用輕油進行潤滑,測試推動確定質量的橡膠時,所需的推力F。
實驗參數選取及對應的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參數選取及對應的試驗結果
加權平均,可求得

0.046 98 N
由此試驗計算可得在輕油潤滑條件下,該橡膠與管道間的摩擦因數μ=0.046 04。
當機器人在內徑84 mm的管道中,在不受管道支持力的情況下平衡時,有

(3)
由式(1)和(3)可得F=f=0,為理想情況的壓強損失最小條件。經測定,機器人主體部分體積為60 303.21 mm3,質量為497.00 g,管道內運輸的為輕油,其密度是0.875 g/cm3,塑封層密度為1.10 g/cm3,取g=9.80 N/kg。
則機器人主體部分所受的浮力F1為5.17 N,重力G為4.87 N,其合力為0.30 N。
塑封層應滿足:
F4+F5=F1-G=(ρ層-ρ油)gV層
(4)
塑封層取雙層設計,故塑封層單層的體積應為69 527.21 mm3。
由于機器人主體部分為流線型設計,且內部結構較為復雜,不便于直接計算質心與形心位置,故通過懸垂法測定機器人主體部分的浮心[17-18]。
經驗證,機器人主體部分浮心所在截面為距航空頭末端87.5 mm處,設其為基準面A,對其進行力矩平衡,得到
(l1+l2)(m層g-ρgV層)+0·(F1-G)=0
(5)
式中:l1為塑封層1至基準面A的距離,l2為塑封層2至基準面A的距離,其中機器人的2個塑封層是相同的,故可簡化為
la(2m層g-2ρgV層)=0
(6)
式中:la為雙層塑封層整體的形心至基準面A的距離,力矩平衡時,可得la=0,即機器人的浮心與塑封層公共形心位于同一截面內。
管道內徑的縮小會造成塑封層的擠壓形變,此時FN≠0。
使用有限元軟件Solidworks simulation,對機器人在變徑管道中的狀態進行仿真為控制變量,僅考慮管壁對塑封層的作用,不對塑封層本身添加力或運動,而是建立一個剛體內襯模型做主動,帶動塑封層從動。
圖6為塑封層靜力學仿真示意圖。從內徑70 mm以0.2°放樣,建立總長度3 000 mm的管道模型,在塑封層內環處添加剛體內襯,二者接觸面相對固定,塑封層與管道間設定為摩擦。由于該模型為軸對稱模型,為方便計算,同時具有相對較高的精度,采用2D軸對稱模式,默認備選中的最細網格劃分,對內襯添加沿管道方向的運動,塑封層會隨內襯同步做從動,設置運動位置極限,則運動結束后可仿真求得管道對塑封層的擠壓力FN,也就是附加夾具的力。進而可根據式(1)與式(2)推導出機器人所受的摩擦力與所需壓差。

圖6 塑封層靜力學仿真示意圖


表2 管道中不同位置的內徑及擠壓力仿真結果

圖7 塑封層剖視圖
以壓差Δp最小對其進行優化設計,則目標函數J=min(Δp)。
以擠壓力FN最小為條件對其進行優化。
由于結構需求,有:

(7)
由塑封層的體積是定值,可推得:
h1與d3為自變量,對受阻最大處建模仿真,對自變量進行八等分,有9×9=81個節點,對其進行仿真,共得到81組散點數據,仿真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仿真參數選取及對應結果

續表(表3)
將仿真數據使用插值擬合[19-20],則SSE(誤差平方和)=0,R-square(相關系數)=1,擬合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擬合結果圖
響應面法(RSM)是用多元回歸方程擬合因素和響應值間的函數關系,并用圖形技術直觀表示出來的一種最優化方法。使用響應面法[21]優化后的參數如表4。

表4 優化前后的參數對比結果

1) 針對小口徑管道,其空間位置不足以滿足較為復雜的機構設計時,提出了使用柔性材料的雙層塑封層結構,設計了一款流體驅動式機器人,對管道中的漏點進行檢測與定位。
2) 推導了機器人前后的壓差Δp與摩擦力f,以及f與檢測所需時間t的關系。
3) 基于響應面法對該機器人進行了優化設計,優化結果h1為39.88 mm,d3為77.22 mm,此時機器人前進所需的壓差減小了98.42%,平均速度提升了7.1%。
4) 假設未分析對最小曲率半徑為1D的彎管的通過性,且該實驗樣機未對如聚氨酯等多種材料進行試驗,對于可能出現的機器人與管道不同軸的情況,也未作定量分析,有待后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