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歡歡 策劃 | 劉秀萍
小學是孩子們接受正式教育的起點,也是為學生人生奠基的重要階段。近年來,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北關小學(以下簡稱“北關小學”)以“和潤”教育思想為引領,秉持“和潤天性 桃李競芳”的辦學理念,從關注師生個性成長的角度出發,以“和”為目標,以“潤”為手段,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師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成長氛圍,形成了“書香飄逸,國學浸潤”的辦學特色。
學校文化彰顯著學校的辦學思想。北關小學校長王偉表示,以往重育分、輕育人的教學行為,壓制了孩子們的個性成長需求,新時代的教育應該回歸教育本真,用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方式育人,用學校文化提升辦學品位。
從教30年,王偉曾擔任初中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但在他看來,任職小學校長是自己最有想法的時候,讓他有機會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薄?/p>
做好學校文化的頂層設計對學校發展意味著什么?北關小學的“和潤”教育思想具有怎樣的內涵,為學生個性化成長帶來哪些改變?“深化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課程體系、學習方式、學校生態,都將成為這場變革的一部分?!蓖鮽フf。
◎ 《教育家》:“和潤”教育是您的教育思想,它的內涵是什么?

作為一名推行“和潤”教育的教育人,我認為教育者應該具有“處人和潤、為師和潤、治校和潤”的教育情懷。因此,我時刻關注師生心靈的凈化,呵護師生精神的成長,努力做到讓師生“眼底有光,心中有愛,靈魂有家”,在潤物無聲中,讓學生好問、善學、樂創,成長為“和潤品正,好問才長”的棟梁之材。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校園成為無聲的詩、流動的畫,成為師生們的幸福棲息地,這是我的教育情懷和不懈的追求。
◎《教育家》:在您看來,一所高質量發展的學校是什么樣子?
第一是人人有思想。具體來說,就是校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師有常新的教學理念,學生有遠大的人生理想。
第二是處處有文化。校園環境是學校育人的重要抓手,學校應為師生打造文化氛圍濃厚的學習生活環境,實現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激發全體師生的精氣神。
第三是育人有特色。北關小學著眼于每一個個體,構建“4+1”課程體系,研發“4+1”課堂模式,開設書香墨韻、航模、禮儀、英語拼讀、口才、國學踐行、經典誦讀等特色課程,以多層次的課程體系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有效路徑,致力于建立“桃李競芳”的校園生態,打造“和潤天性”的學校場域。
第四是發展有目標?!稗k高品學校,做四有教師,育時代新人”是北關小學的發展目標,不管是學校文化建設,還是課程體系構建,都圍繞這一目標而行,做到有的放矢。
第五是辦學有品牌。教育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近年來,北關小學以“和潤”教育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逐漸在區域內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我看來,校長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所學校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質量,因而,一位優秀的校長不但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而且應該是教育理念的引領者。
◎《教育家》:北關小學是如何踐行“和潤”教育這一教育思想的呢?
第一,以“和潤”教育,引領辦學之路。校長的教育思想是辦學的靈魂,決定著學校的發展目標,影響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在工作中,我探索實踐、梳理總結,形成了“和潤”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和潤天性,桃李競芳”的辦學理念。
走進北關小學,處處都能感受到“和潤”的氣息。學校的三座教學樓分別命名為“遺山樓”“好問樓”“裕之樓”,照壁上是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的浮雕,教室、走廊的每一面墻壁也都是學校文化的育人陣地。對學校來說,“和潤”是一個過程,在潤物無聲中生成師生成長的路徑;對學生來說,“和潤”是一種氛圍,可以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滋養天性、彰顯個性;對教師來說,“和潤”是一種情懷,只有增強教師愛孩子、愛學校、愛教育的自覺性,才能讓教育產生驚人的爆發力。
我們回歸教育本真,以“和”為目標,營造輕松愉快的育人氛圍,讓師生之間和諧友愛、教師之間和融共進、家校之間合作無間;以“潤”為手段,打造“書香飄逸,國學浸潤”的學校特色,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第二,以“好問”文化,構建課程體系。在“和潤”教育思想的引領下,學校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結合當地人文資源,凝練出學校文化——“好問文化”。“好問”取自“勤學好問”一詞,亦取自忻州歷史名人元好問之名,飽蘊著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在“好問”文化的基礎上,學校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深度融合,構建“4+1”課程體系。
“4+1”課程體系即“好問善學+國”課程體系。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精心設計了語文活動、研學旅行等多層次的校本特色課程,同時通過搭建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條成長路徑,實現共性與個性成長的和諧統一、學業與特長發展的相得益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以“課堂”為基,革新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上,學校構建了“4+1”課堂模式,即“好問善學+思”課堂模式。其中,“好”是確定目標,任務驅動;“問”是梳理問題,質疑問難;“善”是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學”是引領突破,檢測評價;“思”是拓展遷移,內化提升。該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建模意識、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傾聽表達能力、運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能學、想學、會學、持續不斷地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第四,以“研訓”為梯,賦能教師成長。學校立足校情,一方面,安排教導處牽頭組織教師聽“常態課”,教研室和名師工作室聯合組織聽“名師領航課”“骨干展示課”“青年教師匯報課”;另一方面,學校成立觀察研究團隊,以督導評價引領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推動教師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高效教學。同時,學校重視課題研究,近三年來,申報各級各類課題的教師達98人次,撰寫論文1283篇,并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的期刊和報紙上發表。
第五,以“閱讀”為綱,建設高品質校園。學校以閱讀為綱,貫穿“和潤”教育,將“書香飄逸”作為辦學特色之一,開展了“書香少年”“小小朗讀者”“尋味書香征文”“童聲滴答”“童聲嘹亮”等活動。如今,學生讀書時,會自覺摘抄文中優美的語段、寫下讀書心得,并通過制作精美的讀書卡、設計思維導圖等方式,讓閱讀成為自己人生的“加油站”。
◎ 《教育家》:踐行“和潤”教育思想以來,學校教師獲得了怎樣的成長?
“探索平凡生命完善自我的成長歷程,記錄漫漫紅塵中對苦樂人生的感悟思考,分享教書育兒塑造幸福人生的寶貴經驗”,我校徐燕老師在班級公眾號“追夢的智慧果”的介紹中這樣寫道。該班級公眾號先后推出“完美教室”“童聲滴答”“最靚的娃”“踏秋尋韻”“童聲嘹亮”“品味金秋”等欄目,構建班級文化線上平臺,展現學生實踐風采,以記錄學生點滴成長的方式,培育一棵棵茁壯成長的“智慧樹”。在我看來,教師從關注學生課堂學習,到關注學生課下生活,不僅是教學理念的轉變,也是教學熱情的體現。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變革的具體實施者。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育人環境中,我校學生展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積極參與學校文化藝術節、“古城小小解說員”等活動,還在忻州市電視臺少兒春晚等活動中登臺亮相,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
◎《教育家》:“書香飄逸,國學浸潤”是北關小學的辦學特色,您能具體談一談嗎?
創建“書香飄逸”校園方面,學校多層次構建閱讀大格局,形成“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多級閱讀模式。學校通過校長帶動教師讀書、教師帶動學生讀書、學生影響家長讀書的閱讀模式,開展了“秀出小書房”“尋味書香征文”等特色活動,培養了一批“讀書達人”。同時,學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管齊下,培養本校的閱讀骨干教師,讓閱讀的種子在課堂上生根發芽。

學校重視閱讀課題研究,申報了《課內外一體化閱讀教學與實踐探索研究》《閱讀課程開發的策略研究》《閱讀教學中巧妙捕捉讀寫結合訓練點的策略研究》等閱讀課題。打造立體化課程體系,將閱讀相關知識融入社團興趣課程,開發《語文主題閱讀》系列校本課程、繪本閱讀課程(教材共計12冊)、國學踐行課程(教材共5冊)、英語自然拼讀(共3冊)等閱讀課程,以科研探究閱讀育人的有效途徑。
此外,我校突破硬件設施的局限性,另辟蹊徑,“讓教室成為圖書館,讓家庭成為閱覽室”。為了方便學生閱讀,我們把學校的圖書分發到學生手中,每人3冊,學生之間每周輪換書籍。這一舉措就像一場及時雨,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圖書漂流,進一步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為進一步激發全校師生的閱讀興趣,學校還為教師搭建了閱讀平臺,成立了“遺山讀書會”“好問書院”。同時,在徐燕老師的牽頭下,部分教師還加入了“常春藤讀書會”。2020年元月,學校被“常春藤讀書會”設立為“忻府區分會”。
“國學浸潤”校園特色方面,我校依托學校申報的國家級課題《國學經典進校園——〈弟子規〉踐于行》以及其他省級國學課題的研究,結合“4+1”課程體系,有效落實國學踐行課程。
學校開設了禮儀特色課程,讓學生在社交禮儀、茶道文化、用餐禮儀等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校還將國學教育納入常規課程管理,組織學校課題組教師編寫國學校本教材,每周開設一節國學課,充分利用教室、走廊等文化宣傳陣地,以傳統文化浸潤師生成長之路。2019年,學校的國學成果還在全國名師工作室成果博覽會上作了展示,并獲一等獎。
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學校師生對國學經典的教育力量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也理解了“讀書三到”的深刻含義。知識積累方面,低年級學生通過誦讀優秀詩文、成語故事、寓言故事,識字量明顯增加;文化積淀方面,學生們積累了大量的妙詞佳句,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豐富,習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格健全方面,學校自開展國學經典教育以來,師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整個校園呈現出師生和諧、生生和諧的良好局面。
◎《教育家》:北關小學的“和潤”教育對區域教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019年12月14日—15日,北關小學成功舉辦了由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和山西省教育廳共同組織的“晉派中小學名校長辦學思想與實踐創新論壇”。論壇上,我向參加此次論壇的來自陽泉市、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的400多位校長介紹了我的辦學理念,分享了北關小學近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專家們的肯定與掌聲,極大地鼓舞了我。
自2021年1月忻府區教科局實行集團辦學以來,北關小學牽頭的教育集團打破校際壁壘,與健康西街學校小學部實施集團化辦學,全面推行“和潤”教育,創新合作機制。此外,我校還充分利用學校優質資源和名校優勢,以專題講座、送教下鄉、示范觀摩、青年教師賽等形式,加強集團內6所學校的合作交流,整體提升了集團校均衡發展水平。
2021年9月,我負責主持代縣名校長工作室工作。為了提高校長們的專業素養和教育管理水平,我和代縣教科局分管領導一起組織十幾位校長成立了“致遠讀書會”,從領讀《修煉校長力》到共讀《給教師的建議》,再到一本本教育專著的自主閱讀,我們一起研究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共同感受閱讀的力量。
2022年5月13日,為全面貫徹落實山西省教育廳定點幫扶呂梁市方山縣鄉村教育工作要求,全方位推動方山教育高質量發展,我校與呂梁市方山縣馬坊寄宿制學校正式簽約結對幫扶。我校充分利用忻州市忻府區的教育優勢,從學校管理、科研能力、教師業務能力、課堂教學質量、學校文化、辦學品質等方面入手,對馬坊寄宿制小學進行幫扶指導,攜手書寫方山教育的新篇章。
2022年11月,北關小學入選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首批“云端”影子培訓30所基地校之一。
未來,北關小學將繼續走在“和潤”教育的路上,打造“和潤天性,桃李競芳”的學校,讓每一股教育力量同方向、齊用力、共成長。努力成就一批“和潤至德,修身立范”的教師,讓教師快樂從教、專心從教、終生從教。最終培養出無數“和潤品正,好問才長”的學生,通過多層次課程、多元化課堂實現育人模式創新,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盡管一個人發出的光是微弱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能為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是我的心之所愿。我愿為螢火,繼續用赤誠之心、以責任之力,點亮高質量教育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