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強
“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現在開庭!傳被告人到庭!”
一個秋日午后,內蒙古阿榮旗少年宮內響起了清脆的法槌聲,一場別出心裁的模擬民事法庭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西裝革履的“審判長”和“審判員”正襟危坐,面色肅穆地望著臺下由“法警”押入法庭的“被告人”。滿場觀眾微微緊張地等待著“審判結果”。這是由林泉編導,阿榮旗第一中學精心策劃的法治實踐大型室內情景劇《我想有個家》巡演當中的一幕。演出結束,飾演“被告律師”的林泉和其余參演的同學一同向臺下觀眾鞠躬致意,場館內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林泉是阿榮旗第一中學的法治課兼思想政治課老師。多年以來,他堅持普法,致力于通過生動、趣味的教學方式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法治教育的種子,用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前行的路途。

林泉,內蒙古阿榮旗第一中學正高級教師,東北師范大學法學博士,內蒙古自治區“十大”法治人物,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突出貢獻專家,第二屆中國好教師榮譽獲得者。
自1990年從內蒙古農牧學院畢業后,林泉已經當了32年教師。這32年中,他從未放棄過自身的學習,不僅考取了法律職業資格證A證,還于2020年6月取得了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博士學位。
“常有人問我,如今既然已經有了名校的博士學位和司法從業證書,為什么不去從事司法相關的工作?當個檢察官或者律師不香嗎?”林泉笑呵呵地道,“可是我不那么想,去司法系統工作,面對的只是案件當事人,法治傳播的范圍和影響都非常有限,而留在學校里給孩子們做教育,法治的傳播效果則要深遠得多,這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對林泉來說,32年前的那個秋天,他第一次邁上阿榮旗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中學的講臺,從此就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阿榮旗匯集了許多民族的孩子,有漢族、滿族、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等,這些孩子共同坐在舊校舍里,捧著卷邊的課本,用生澀漢語磕磕絆絆朗讀課文的場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腦海之中。
林泉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一年,他去一個鄂溫克族的孩子家中家訪。那是一座茅草搭成的昏暗屋子,屋內的墻上懸掛著弓箭和動物皮毛。孩子的父親早年因打獵出意外而過世,孩子的母親熱情招待了他,為他端上一盤熱氣騰騰的兔肉。至于味道,他形容那是“草原和城市的碰撞”。
“阿榮旗鄉鎮的孩子們都非常樸實可愛,但受到父輩們的影響,上完初中就輟學回家放牧打獵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要一直當一名老師,引導孩子們對知識產生渴望,從而跳出命運的樊籠,這既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理想。”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課,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是創造活動的源頭,是教育理念的萌發園地。
“法治”和“思想政治”是林泉主教的兩門課程,他認為這兩門課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可以互相結合,用一個個繪聲繪色的案例串聯起來,將知識點用更為系統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們。
“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滿堂灌,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等諸多特征。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往往使得學生沒有充分消化知識的時間,進而對學習逐漸喪失興趣。”
林泉認為,在“法治”和“思想政治”的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課堂效果,必須跳出傳統思維的怪圈,在教學中做到四個要點。一是要結合教材資料,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實地感受到書本知識離自己的生活并不遙遠,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想辦法讓學生自行對知識點進行思考和運用。例如在教授經濟學的課程時,鼓勵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外匯兌換等經濟相關的問題,并從課本中尋找解決辦法。三是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資料和教學任務靈活地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除了幻燈片、錄音、錄像等直觀感知的教學法外,還可根據教材,組織學生們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辯論、討論、社會調查等。四是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將群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要透過群體教育給學生以溫暖和信心,使學生之間互相激勵,共同進步。
得益于學科的優勢,在林泉的課堂上,一個個案例層出不窮,牢牢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李天一案、柯震東吸毒案、藥家鑫案……這些在現實中真真切切發生過的,觸目驚心的案件,結合林泉極具感染力的講解,如春風化雨,將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理念點點滴滴滲透進孩子們的心靈中。
除教學理論外,在教學技巧上,林泉也有著自己的高招。
“我的課堂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不應該是一群學生圍著一個老師轉,而應該是老師圍著學生們轉,對他們不斷地加以引導、點撥。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得讓學生對我的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過程中,林泉擅長活用課堂氛圍,制造出一個個“教學記憶點”。
“同學們,老師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怎么過人行橫道?來!這位同學回答。”
一個男孩站起來,略微忸怩地答道:“紅燈不過,等綠燈再過。”
“回答得很好,大家為他鼓掌!”林泉贊許地點點頭,眉飛色舞地道,“但是現在,又有一個新問題,如果說沒有紅綠燈了,應該怎么過?”
正當大家苦思冥想之際,林泉打個哈哈道:“那還不容易?從地下挖個坑過唄!”
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笑聲,課堂氣氛被推到了一個小高峰,就在這個時刻,林泉不失時機地拋出了正確答案:“老師現在告訴大家,如果以后想要通過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應該記住‘左’‘右’兩個字。首先,按機動車駕駛右側通行規則,過橫道頭部要往‘左’看,如果機動車快,就立即原地停下;如果機動車比較慢,離咱們也較遠,就快速到達道路中央,這時頭部再往‘右’看,觀察右側機動車的狀態,根據以上原則,就能安全地通過馬路。”
多年的教學經驗使得林泉發現,快樂的狀態下,孩子們思維更敏捷,學得也更快,并且,通過一點幽默的言語將課堂氛圍帶動起來,容易在孩子腦海中形成一些不斷回放的記憶點,有些幽默的時刻甚至能夠讓孩子們很多年后依然記憶猶新,通過制造這樣的“記憶點”,將課堂知識適時地鑲嵌進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除了幽默風趣的上課風格外,“情境式教學”則是林泉的另一大“制勝法寶”。孩子們個個都是天生的小“戲精”,課堂上的“小劇場”常常令他們興奮不已,課堂積極性空前高漲。在《珍愛生命,遠離溺水》一課中,林泉帶著孩子們來到學校游泳館中,親自驗證“礦泉水瓶救助法”的實用性:將礦泉水瓶中水90%倒掉,將五六個礦泉水瓶放入塑料袋,打成死結,像球一樣,投向溺水者,即有可能挽救溺水者的生命。而在教授“火災逃生”一課時,林泉則直接讓孩子們走上講臺,手把手進行演示如何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有序撤離,現場做了一次有意義的火災逃生演習。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我時常跟年輕的老師們說,課堂上一定不能壓抑孩子們的天性,而是要用一種良性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換句話說,孩子們喜歡什么樣的手段,我們就得用什么樣的手段,這樣孩子們才會喜歡聽我們的課,并真正學到實用的知識。”2018年4月,林泉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情境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成功獲得了內蒙古教育廳的推薦,成為教育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入選項目。
2009年12月20日清晨,當林泉邁進校園時,幾個孩子趕忙圍上前去稟報:“林老師,您聽說了嗎?我們村的小賣店老板劉文學被一個初中生砍死了!”“什么?!”林泉聞言后大驚失色。待他仔細了解了前因后果后才知道,原來15歲的初中生王某在劉文學的小賣部購買了一袋薯片,回家后發現系過期食品,于是于夜間來到劉文學家中與其發生爭吵,并在爭吵過程中用事先準備好的菜刀砍死了劉文學。
案發后,輿論一片嘩然,林泉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通過當地教育局關工委聯系上看守所,進去探望了少年犯王某,經過一番交心后,王某終于按捺不住,失聲痛哭起來:“林泉老師,您能不能救我出去?昨晚下了暴雨,還在打雷,屋外的警犬不停叫喚,我害怕得睡不著覺,我想家了……”
從看守所出來后,林泉沉默了一路,少年在鐵窗內發出的悔恨哭聲始終縈繞在他耳畔,久久不散。他覺得,這樣血淋淋的案件竟然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說明學校普法教育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有必要發展出一些新的形式,將普法的范圍和影響力不斷地擴大,最大限度地將這樣的人間悲劇消弭在萌芽階段。
林泉想起自己在課堂中常常運用的情境式教學,慢慢有了靈感。他以這個剛剛發生的真實案件為藍本,動筆編寫出一個劇本,還找來學生們幫忙出演劇本中的角色并進行一次次的排練。經過數個月的忙碌后,大型室內情景劇《我想有個家》終于在學校禮堂和師生們見面了。
演出中,當以王某為原型的角色“劉勇”在舞臺上失聲痛哭,說出那句:“媽媽,我好想你!我好想有個溫暖的家!”全場觀眾都被深深地觸動了。此后,《我想有個家》在阿榮旗四處巡演,收獲了大量觀眾的認可和鼓勵,將“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火種一程一程傳遞下去。
“幸福就像一列‘和諧號’高速列車,而法律就是兩條列車軌道,如果脫離了軌道,那就會失去幸福。”除了編導情景劇外,林泉主動走出校園,深入高墻鐵窗之內,為在押服刑人員講課。他講的課往往深入淺出,結合實際案例,輔之以生動講解,使得在押人員更清晰地認識到了“法律”的意義和“犯罪”的后果,對提升他們的學法、懂法、守法意識,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林泉還四處奔走,積極為廣大民眾普及法律知識。多年以來,從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到草原明珠海拉爾,從廣袤田野到壯闊草原,林泉馬不停蹄地進行了200多場法制講座,每次講座結束,他的心中都有一種充實的喜悅感:“我做一次講座,少則500名觀眾,多則3000名觀眾,這個傳播面多廣?這3000名觀眾回到家后,再告訴自己的家人,那恐怕就有超過1萬人受到了我的法治教育。”
“雄鷹展翅翱翔,飛在藍天上,青草依依,綠在山梁,我想化作一只雄鷹,自由去飛翔,我想變成一朵白云,守護我家鄉……”這首頗具草原豪情的《雄鷹》是林泉最喜愛的歌曲。鷹象征著“自由”“勇猛”,寓意著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開展普法教學的林泉正如那展翅的雄鷹,翱翔在廣袤的草原上,幾十年如一日,播撒著法治種子,讓法治精神常駐孩子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