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東,韓 濤,趙 靜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沈陽 110034;2.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臟象理論及應用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沈陽 110032;3.上海市虹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082)
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長期伏案、久坐,頸椎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idiculapathy,CSR)發病多由于頸交感神經、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導致神經支配功能障礙,出現頸肩部疼痛、肌力障礙、麻木等臨床表現[2-4],病程較長,常反復發作,病情嚴重時影響患者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質量[5]。目前,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多以局部封閉、鎮痛等保守治療及手術減壓治療為主,短期效果明顯,但易復發,給患者身心造成負面影響。牽引、推拿、針刺、湯藥等多種中醫方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中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歸為“頸肩痛”“痹證”范疇,病理基礎為本虛標實[6]。患者多因久坐、久勞等因素導致頸部筋骨勞損,復因肝腎虧損、正氣不足,腠理不密,感受風寒濕邪氣,邪氣客于關節、肌肉、皮膚、經絡,氣血循行不暢,不通則痛,引起頸肩部疼痛等癥狀[7]。故風寒濕型CSR,治宜舒筋活絡、祛風止痛、溫陽散寒。《傷寒論》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桂枝加葛根湯可散寒解肌、溫陽化濕、止痛舒筋,消除肌肉、關節疼痛,可有效治療頸肩痛[8]。中醫整脊手法具有舒筋活絡、扶正祛邪之效,可糾正錯位關節,減輕壓力,改善頸部疼痛[9]。本研究觀察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頸椎整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0~62歲,平均年齡(50.54±6.17)歲,病程5個月~7年,平均病程(3.63±1.75)年;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51.36±7.92)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3.92±1.27)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10]制定,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中風寒濕型制定:頸部冷痛,伴有上肢及肩部疼痛、麻木,得溫痛減,頭重如裹,頸肩活動不利,肌肉僵硬,平素畏風惡寒,苔白,脈弦緊。
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證屬風寒濕型;2)無頸椎手術史;3)年齡30~65歲;4)病例記錄完整,自愿參與研究者;5)接受中藥湯劑口服;6)精神狀態可,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不符合相關診斷標準者;2)處于活動性感染期者;3)合并其他類型頸椎病者;4)對應用藥物過敏者;5)病情較重,意識不清或溝通障礙者;6)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7)骨折、頸椎椎管內占位性病變、脫位、頸椎腫瘤者;8)患腕管綜合征、胸廓出口綜合征、鎖骨上腫瘤、尺神經炎、肩周炎、頸背部筋膜炎等疾病者。
對照組予尼美舒利片(生產企業: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19980044),每日1次,每次0.1 g。觀察組應用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頸椎整脊療法。方藥組成:葛根12 g,白芍6 g,桂枝6 g,生姜9 g,大棗9 g,甘草9 g。中藥煎服,每日100 mL,分早晚服用。頸椎整脊操作:患者取坐位,保持肌肉放松狀態,術者立其身后右側,通過指腹或手掌先以滾、揉、按法等對頸部肌肉進行松解,對肩胛骨、斜方肌等部位進行拿捏與彈撥。松解完畢后,結合患者影像學資料,定位頸部偏歪棘突,囑患者放松,保持頭部前屈位,角度20°~30°,術者在患者頸部偏移部位以左手進行固定按壓,患者下頜部予右手四指及拇指托住,隨后左手向下推按,力度較輕微,同時右手向上旋轉,力度適宜,從而對偏歪的棘突進行復位,復位成功時可聽到“咔”聲。右側頸椎以相同手法進行操作,方向相反。每2日1次。2組療程均為1個月。
1.5.1 VAS評分 治療前后,患者頸部疼痛程度選用VAS評分標準評判,準備1根長10 cm的尺子,平均分成10等分,最左側為0分,提示患者無疼痛,尺子越靠近右側分數越高,最右側為10分,提示患者疼痛劇烈,分數遞增則疼痛程度遞增。囑患者根據自身客觀疼痛程度進行自我疼痛感覺評分,記錄并比較2次評分變化情況。
1.5.2 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評分 患者頸椎功能選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分標準評判,包括睡眠、頭痛、閱讀、工作、集中注意力、生活能力等10項,每項0~5分,滿分50分,分值遞增則頸椎功能障礙嚴重程度遞增。
1.5.3 疼痛介質 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測定血清P物質(SP)、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1.5.4 中醫證候積分 根據風寒濕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對患者頸部僵硬疼痛、頸肩寒涼、頭沉重、上肢麻木中醫證候嚴重程度予以評估,每項0~6分,0分為無癥狀,癥狀嚴重程度遞增則分數遞增。分析各項積分治療后變化情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制定療效標準。臨床治愈,頸部僵硬疼痛、頸肩寒涼、頭沉重、上肢麻木等癥狀消失,頸椎功能恢復正常,積分減少≥95%;顯效,頸部僵硬疼痛、頸肩寒涼、頭沉重、上肢麻木等癥狀基本消失,偶因過度勞累或感受風寒濕邪氣后發作,頸椎基本可正常活動,積分減少≥70%;有效,頸肩疼痛明顯減輕,上肢無力和麻木較輕微,頸椎活動受限較前改善,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無好轉,頸椎活動仍受限,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包括VAS評分、NDI評分、中醫證候積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包括總體療效,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39) 例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與NDI評分比較(±s,n = 39)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與NDI評分比較(±s,n = 39)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VAS NDI觀察組 治療前 7.37±1.39 39.25±7.63治療后 3.43±1.22#△ 16.56±6.38#△對照組 治療前 7.36±1.41 39.46±7.80治療后 5.82±1.85# 27.28±9.27#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SP與PGE2血清水平比較(±s,n = 39) (ng·L-1)
表3 2組治療前后SP與PGE2血清水平比較(±s,n = 39) (ng·L-1)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SP PGE2觀察組 治療前 248.48±21.39 427.53±46.22治療后 116.73±14.42#△ 214.91±41.43#△對照組 治療前 251.64±20.67 438.36±48.65治療后 152.92±16.52# 149.76±40.60#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n = 39) 分
表4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n = 39)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頸部僵硬疼痛 頸肩寒涼 頭沉重 上肢麻木觀察組 治療前 4.36±1.24 4.35±1.12 4.38±1.38 4.32±1.27治療后 2.63±0.72#△ 2.43±0.67#△ 2.27±0.54#△ 2.54±0.62#△對照組 治療前 4.32±1.21 4.38±1.14 4.31±1.39 4.16±1.21治療后 3.15±0.88# 2.96±0.79# 3.03±0.72# 2.34±0.59#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退行性病變,多因頸椎勞損嚴重,出現椎間盤脫出、骨質增生等病理改變,對神經根、動脈造成壓迫,影響頸椎功能,導致頸肩疼痛、活動受限[13-14]。西醫多采用鎮痛、營養神經藥物和手術等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中藥物治療可迅速緩解患者病痛,但無法恢復患者頸椎生理曲度,復發率較高[15]。手術療法可將頸椎局部壓迫根除,但有創傷性,患者接受度低,且術后存在感染風險。
中醫學認為,風寒濕型CSR的發生多與內傷、外感有關,屬本虛標實之證。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正氣不足,肝腎虧損,氣血失和,以致筋骨失養、肌肉拘攣。復外感風寒濕邪氣,侵襲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阻滯經絡,不通則痛,發為痹病[16-17]。桂枝加葛根湯由葛根、生姜、白芍、大棗、桂枝、甘草等藥物組成,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溫陽散寒之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濕證痹病[18-20]。方中葛根為君藥,具有解肌生津之效,可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引起的頸部僵硬癥狀。藥理研究表明,葛根總黃酮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減少外周阻力,還能舒張平滑肌,有效改善頸部肌肉拘攣[21-22],其有效成分還可促進微循環[23-24]。白芍、桂枝、生姜為臣藥,三者可溫經散寒、養血柔筋,明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頸肩疼痛。白芍可平肝、養血、止痛,能夠改善因肝血虛引起的經脈失養、肌肉攣痛。現代研究證實,白芍總苷能夠擴張血管,鎮痛、消炎、解除肌肉痙攣,從而緩解CSR患者頸肩部疼痛、頸椎活動不利。桂枝具有溫經散寒、解肌通脈的作用,治療因寒邪誘發的痹病。桂皮醛可消炎、增加血流,桂枝還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生姜散寒溫中之力較強,生姜油可發揮減少炎癥反應、消腫鎮痛的藥理作用。佐藥大棗可養血益氣、緩和藥性,使藥甘草能緩急止痛。頸椎整脊手法具有活絡止痛、舒筋正骨之效[25-27],可顯著治療頸椎、腰椎疾病[28-30]。揉、按等手法可有效對黏連的肌肉進行松解,松弛痙攣的肌肉,緩解肌肉痙攣狀態。旋轉手法進行頸椎復位時,可擴大椎間孔,使頸椎關節得到整復,紊亂糾正,并緩解對神經根、血管壓迫,有效增加血流量,維持頸椎生理曲度[31-33],解除局部組織痙攣,提高痛閾,恢復頸椎功能[34-36]。
本研究以風寒濕型CSR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頸椎整脊進行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滿意。頸椎病的發生發展多與炎癥介質相關。炎癥介質大量分泌可引起局部疼痛,加速椎間盤退變,加速病情進展,影響預后。SP、PGE2屬疼痛介質,參與頸椎病的發病過程。SP在神經纖維組織內生成較多,當應激反應增強后,SP在機體內大量合成,使疼痛信號在體內傳導。PGE2分泌可對神經末梢進行刺激,使傳導通路激活,提高人體對痛感的敏感性,痛感加強,使患者產生局部疼痛的感覺。因此,有效降低SP、PGE2含量,可明顯減輕患者局部疼痛感,改善癥狀。
本研究將中藥湯劑與整脊手法聯用,桂枝加葛根湯可溫經散寒,整脊手法為臨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從而發揮內外同治、標本兼顧作用,可緩解患者局部疼痛、改善頸部活動不利,調節機體內在系統,使機體陰平陽秘、陰陽調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服用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頸椎整脊手法治療后,血清中SP、PGE2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說明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頸椎整脊療法可有效減輕患者頸肩部局部疼痛,減少血清疼痛介質含量,臨床療效明顯。
綜上所述,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頸椎整脊具有散寒解肌、溫陽化濕、止痛舒筋之效,可有效減輕患者頸肩部疼痛,恢復頸椎功能,消除活動障礙,可有效治療風寒濕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