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靚星,朱 平*,谷 錦,蔣 娜
(1.江蘇省淮安市淮安醫院,江蘇 淮安 223200;2.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昆山 215399)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代謝異常疾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較為常見[1-2]。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主要通過長期服藥控制血糖水平,但是隨著病程遷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3]。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主要與神經炎癥損傷、氧化應激損傷、微血管病變等因素相關[4]。研究[5-6]指出,炎性因子介導糖尿病患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導致患者機體處于炎性狀態,不僅對其周圍神經造成影響,還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引起血管病變。D-D是檢測凝血功能常用指標之一,可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廣泛應用于血栓相關疾病診斷中[7]。本研究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炎性因子與D-D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2020年8月-2022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7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分為對照組(n= 45)和觀察組(n= 42)。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最小者56歲,最大者87歲,平均年齡(71.54±6.43)歲;糖尿病病程最短者8年,最長者24年,平均病程(16.24±3.41)年。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最小者56歲,最大者89歲,平均年齡(72.13±6.54)歲;糖尿病病程最短者8年,最長者25年,平均病程(16.48±3.67)年。2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批號:2020159)。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8]中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者;2)近3個月未使用影響炎性因子水平和D-二聚體(D-dimer,D-D)水平藥物者;3)未合并其他炎性疾病者。排除標準:1)1型糖尿病患者;2)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礙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心肝腎肺功能嚴重不全者。
2組均進行炎性因子和D-D指標水平測定,炎性因子測定指標有白介素-6(IL-6)、白介素 -10(IL-10)、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集落刺激因子(CSF)及γ-干擾素(γ-IFN)。1)IL-6、IL-10和γ-IF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購自上海科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經肘靜脈采集患者2 mL空腹靜脈血,血液置入普通采血管內保存靜置,靜置30 min后應用離心機進行處理,離心轉速3 000 r·min-1,離心半徑10 cm,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置于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粵械注準20172401106,型號:EC9630、EC9600)進行指標水平測定。2)TNF-α和CSF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試劑盒購自上海北加生化試劑有限公司,經肘靜脈采集患者2 mL空腹靜脈血,血樣保存、離心處理和檢測儀器與1)一致。3)D-D應用沃芬TOP700全自動血凝儀檢測,經肘靜脈采集患者2 mL空腹靜脈血,血液置入抗凝管內保存,上機測定前應用離心機對血樣進行處理,離心轉速3 500 r·min-1,離心半徑10 cm,離心5 min后取上層血漿進行指標水平測定。
觀察對比2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水平,并比較觀察組不同病變分級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水平,應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炎性因子與D-D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觀察組均符合《神經病學》[9]中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根據肌肉癱瘓程度分為0~5級,等級越低表示其周圍神經病變越嚴重。1)肌肉功能無異常為5級;2)肌肉可對抗地心引力方向且增加阻力,可達到關節完全動度為4級;3)肌肉可對抗地心引力方向且可達到關節完全動度,但是無法增加阻力為3級;4)肌肉不可以對抗地心引力方向,但是可達到關節完全動度為2級;5)肌肉仍具備輕微收縮能力為1級;6)肌肉無收縮能力為0級。
使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使用t/F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運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進行相關性分析,檢驗水準為α = 0.05,r值范圍[-1,1],r<0表示負相關,r>0表示正相關。
見表1。
表1 2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比較(±s )
表1 2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比較(±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IL-6/(ng·L-1)IL-10/(ng·mL-1)TNF-α/(ng·mL-1)CSF/(ng·mL-1)γ-IFN/(μg·L-1)D-D/(mg·L-1)對照組 45 0.42±0.19 39.51±11.36 1.52±0.45 0.49±0.23 4.98±0.76 0.43±0.05觀察組 42 1.13±0.38# 64.36±18.67# 3.43±0.78# 1.27±0.34# 7.01±1.72# 0.69±0.17#
經評估,觀察組周圍神經病變程度為1~4級,無0級和5級患者,其中1級5例,2級8例,3級13例,4級16例。經對不同病變分級患者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水平比較發現,隨著病變級別的降低,患者 IL-6、IL-10、TNF-α、CSF、γ-IFN 和D-D指標水平升高,各病變級別的IL-6、IL-10、TNF-α、CSF、γ-IFN和D-D指標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病變分級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水平比較(±s )
表2 觀察組不同病變分級的炎性因子和D-D指標水平比較(±s )
注:與1級比較,# P<0.05;與2級比較,△P<0.05;與3級比較,▲P<0.05
病變級別 例數 IL-6/(ng·L-1) IL-10/(ng·mL-1)TNF-α/(ng·mL-1)CSF/(ng·mL-1) γ-IFN/(μg·L-1) D-D/(mg·L-1)1 級 5 1.64±0.53 85.64±23.41 4.52±0.96 1.69±0.32 8.64±2.05 0.86±0.15 2 級 8 1.25±0.36# 74.29±18.64# 3.81±0.74# 1.34±0.29# 7.31±1.86# 0.73±0.24#3級 13 0.98±0.41#△ 54.91±16.88#△ 3.15±0.69#△ 1.19±0.43#△ 6.42±2.14#△ 0.62±0.18#△4級 16 0.64±0.23#△▲ 42.61±15.76#△▲ 2.25±0.72#△▲ 0.85±0.31#△▲ 5.67±0.82#△▲ 0.54±0.09#△▲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IL-6、IL-10、TNF-α、CSF、γ-IFN等炎性因子與D-D呈正相關關系(r>0,P<0.05)。見表3。
表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炎性因子與D-D的相關性分析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神經病變,臨床表現以四肢末端麻木和疼痛為主,還可累及其顱腦神經和脊柱神經,導致相關神經支配的區域出現疼痛[10]。研究[11-12]結論證實,糖尿病患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與神經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等機制相關,其中炎性因子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過比較未發生周圍神經病變和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發現,后者的IL-6、IL-10、TNF-α、CSF、γ-IFN等炎性因子表達水平較高,且研究還對不同周圍神經病變等級患者的炎性因子表達水平比較發現,病變程度越高的患者IL-6、IL-10、TNF-α、CSF、γ-IFN等炎性因子表達水平越高,可見炎性因子參與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疾病發生和病情發展中。研究[13]指出,血管損害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炎患者主要病理表現之一,可引起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和腫脹,導致其發生透明性改變,血管內隨著糖蛋白的沉積出現血管管腔狹窄發生,影響血流動力學,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增加血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并可進一步加重周圍神經缺氧缺血情況,加重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病情程度。D-D是臨床監測凝血功能障礙常用指標,當該指標高于正常值表示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血液黏稠度增加[14]。本研究發現,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的D-D水平較高,表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可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分析原因主要與炎性因子介導的微血管損傷相關。觀察不同病變分級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發現,隨著糖尿周圍神經炎患者TNF-α、CSF、γ-IFN等炎性因子表達水平逐漸上升,D-D指標水平也隨著病情的加重而升高,經相關性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IL-6、IL-10、TNF-α、CSF、γ-IFN等炎性因子與D-D呈正相關關系,可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炎性反應與凝血功能異常存在一定聯系。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表示機體發生炎性反應,炎性反應可對凝血功能進行激活,啟動凝血級聯反應,炎性反應加重時可引起凝血系統過度活化和纖溶系統亢進,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15-16]。D-D是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機體纖溶系統亢進時候會導致該指標升高[17],所以當炎性因子介導纖溶系統亢進時,該指標會因為炎性因子表達水平的上升而升高。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炎患者的炎性因子表達水平可隨著病情加重而增加,并影響其凝血功能,誘導機體出現高凝情況,D-D指標水平升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炎患者的炎性因子與D-D為正相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