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民
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我們會發現生動傳神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點。為了使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好地接受本文所闡述的科學知識,作者在語言的感染力上下了很大工夫。
1.使用生動、形象、傳神的語言。比如用“翩然歸來”描述燕子的輕捷、灑脫,身姿優美,用“簌簌地”展現樹葉紛紛飄落的動態,用“衰草連天”形容深秋景象的荒涼,用“風雪載途”凸顯嚴冬的寒冷,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反映自然現象同氣候變化的關系……這些語言無不生動、形象、傳神。
2.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多處把比喻和擬人這兩種修辭手法融為一體。例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边@段話把擬人和比喻有機地結合起來,杏花在傳語,桃花在暗示,布谷鳥用歌聲提醒人們,給人無限親切之感,不得不感慨大自然是多么關心勞動人民啊!這些語言的運用,比專業術語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此外,作者將生物比喻為活的儀器,還說它們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這個比喻更加可圈可點,把生物的變化作為一種征兆,強調了其在物候觀測中的重要作用與價值,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3.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讓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比如寫緯度的高低影響物候現象的來臨,作者就舉北京和南京物候現象差異的日數來說明。又如寫高下的差異影響物候現象的來臨,作者就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的事例進行說明。作者在這里不僅分析了一般情況,還指出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不但條理清晰,分析全面,而且能通過列舉人們熟知的具體的事物,使讀者便于比較、聯想,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