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重申跨國別的文學研究

2023-02-27 02:57:58李慶本
山東社會科學 2023年10期
關鍵詞:跨文化定義研究

李慶本

隨著比較文學在我國的蓬勃發展,其學科邊界日益模糊,人們距比較文學的原點和初衷越來越遠,對比較文學概念的歸納越來越難,表述概念的字數也越來越多,導致比較文學“偏離”焦點,其本質也不斷地被“稀釋”。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比較文學的定義問題,以凝聚基本共識。恰如張輝所言:“只有建立并承認這種基本共識,我們才有討論問題的基礎,也才能共同依循學科必不可少的規范,從而推動學科的健康發展。無視乃至背離基本共識,看起來是獲得了比較研究所格外珍惜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但這卻既無法保護學科發展的自由,也將失去學科發展的前提,使比較文學的發展失去真正的根本與源泉?!?1)張輝:《重提一個問題:什么是比較文學?——基本共識與新的思考》,《浙江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較文學的基本共識呢?

一、基本共識:比較文學不是什么?

比較文學的法國學派推崇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實證研究,美國學派則強調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審美研究。盡管他們的理論主張截然相反,但他們在“跨國別”這一點上的看法,并無根本的區別。如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基亞(Marius-Fran?ois Guyard)曾在《比較文學》中明確地說:“比較文學就是國際文學的關系史?!?2)[法]馬里奧斯·法朗索瓦·基亞:《比較文學》,顏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頁。美國學派的重要人物雷馬克(Henry H. H. Remak)同樣認為“比較文學是超出一個特定國家界限之外的文學研究”(3)Henry H. H. Remak,“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s Definition and Function,”in Newton P. Stallknecht and Horst Frenz(e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and Perspective,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1, p.3.,并指出這是美國學派和法國學派都贊成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雷馬克并沒有使用“民族”(nation)這個詞,而直接用超越“國家”(country)來定義比較文學。在雷馬克看來,“跨國別”的文學研究就是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共識。當然,“民族”與“國家”這兩個概念涉及政治學意義上的更加復雜的問題,我們不必在此糾纏,以防干擾討論的重點。我們只是按照漢語的通常翻譯,籠統地將民族文學和國別文學看成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進行互換的概念。目前世界上極少有單一民族的國家,因此,聲稱民族文學等于國別文學是沒有意義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幾乎沒有國家不包容外來移民,單一民族國家是一個過時的概念。

給比較文學下定義,應該遵循明晰性原則。用一個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來定義比較文學,只會使本應該清楚的問題變得復雜。將比較文學看成跨國別的文學研究,可以給比較文學一個清晰的定義。同時,這也是法國學派、美國學派的共識。這個共識顯然也為中國學者所認同,李賦寧曾指出:“比較文學研究是文學研究的一個領域。它所研究的對象是國別文學之間的相互關系。”(4)李賦寧:《什么是比較文學?》,《國外文學》1981年第1期。樂黛云在《李賦寧先生與中國比較文學》一文中,對此定義予以極大肯定。(5)參見樂黛云:《李賦寧先生與中國比較文學》,《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3期??磥?用“跨國別”來定義比較文學,是中外比較文學界的共識。

然而,20世紀90年代之后,許多中國學者出于理論創新的目的,紛紛放棄了“比較文學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這個定義,開始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比較文學做出新的定義。其中影響最大、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四個跨越”的定義:“比較文學是一種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6)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頁。應該承認,比較文學的新定義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相較于傳統定義,“四個跨越”不僅無法清晰地定義什么是比較文學,而且會讓初學者感到很難理解。這里的問題在于,需要全部符合“四個跨越”,還是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算是比較文學?如果是前者,迄今為止所有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同時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可謂寥寥無幾;如果是后者,那么也會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將英語作為通用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博茨瓦納、斐濟、基里巴斯、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岡比亞、圭亞那、牙買加、圣基茨和尼維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這里面既包括傳統的西方國家,也包括非西方國家,幾乎遍布世界各大洲。沒有跨語言卻跨越了國別的文學研究,如英印文學之間的比較,是否可以稱為比較文學研究?答案顯然應該是肯定的。

對于中國比較文學而言,跨文化研究非常重要,但跨文化研究不能等同于比較文學研究,不能說比較文學就是跨文化的文學研究。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跨文化研究是許多學科(如應用語言學、宗教學、哲學、文化學等)都采用的方法,在這個意義上,跨文化研究大于比較文學研究;二是它與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共同構成比較文學的三大研究方法,在這個意義上,跨文化研究小于比較文學研究。因此,我們只能說跨文化的比較文學,不可以說比較文學是跨文化的文學研究,正像不能說比較文學是影響的或平行的文學研究一樣。

如果說比較文學是一種跨學科的文學研究,等于否定了比較文學是一門屬性明確的獨立學科,所以筆者覺得應該放棄這種說法。正如韋勒克(Rene Wellek)所說:“文學研究如果不決心把文學作為不同于人類其他活動和產物的一個學科來研究,從方法論上來說,就不會取得任何進步?!?7)Rene Wellek,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Stephen G. Nichols, Jr. (ed.), Concepts of Critic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93. 中譯文參考[美]R·韋勒克:《批評的諸種概念》,丁泓、余徵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頁??鐚W科目前已經成為文學(甚至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以跨學科來定義比較文學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如果說比較文學是跨學科的文學研究,那么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等,又何嘗不同樣是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呢?如此,這樣的定義也就失去了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使用“跨國別”來定義比較文學,只是考慮到這個定義相對清晰明了,是一個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定義,與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并不互斥。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只有在跨國別的前提下才可視為比較文學研究,它們只能作為比較文學定義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在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如中國)中,即使是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也應該歸于國別文學研究,而不能歸于比較文學研究。文化這個概念的內涵非常復雜,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如家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鄉村文化、城市文化、青年亞文化、性別文化,還有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當然,也有中國文化、美國文化、日本文化,以及歐洲文化、亞洲文化、非洲文化、西方文化、東方文化、世界文化,等等。因此,跨文化需要跨國別的界定,才可以進入比較文學。長期以來,我們所使用的“中西比較”這一術語過于寬泛,忽視了西方文化內部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打破西方中心主義,超越中西二元論,有必要用中英文學比較、中法文學比較、中德文學比較這樣的術語來取而代之。

同樣的道理,并非所有跨學科的文學研究,都可以進入比較文學,只有既跨國別又跨學科的文學研究,才是比較文學。我們都承認,雷馬克定義了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但人們可能忽略了,他對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是有嚴格界定的。他舉例指出:“一篇論莎士比亞戲劇的歷史材料來源的論文(除非它的重點放在另一國之上),就只有把史學和文學作為研究的兩極,只有對歷史事實或記載及其在文學上的應用進行了系統比較和評價,只有在合理地作出了適用于文學和歷史這兩種領域的結論之后,才算是‘比較文學’。”(8)Henry H. H. Remak,“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s Definition and Function,”in Newton P. Stallknecht and Horst Frenz(e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and Perspective,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1, p.7.中譯文參考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6頁。在這段令人費解卻被廣泛引用的話中,放在括號里的“除非它的重點放在另一國之上”,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實際上,雷馬克想說的是,對莎士比亞戲劇中歷史材料來源的系統研究,只有當這些歷史材料來自另一國家的時候,才算是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用今天的話來講,跨(國別)文化的跨媒介而不是單純的跨媒介文學研究,才可以視為比較文學研究。除此之外,雷馬克還強調,歷史材料來源只有在被當作歷史學的材料進行研究時,才可以算是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這意味著,對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的研究,如果不是當作歷史學的材料進行研究,就不能算作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而仍然屬于文學研究。盡管這被美國學派看成文學的“外部研究”,但文學的“外部研究”仍然是文學研究??傊?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只有在“跨國別”的限定下,才能視為比較文學。

二、中心問題: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何以可能?

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說:“我們必須首先區別文學和文學研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文學是創造性的,是一種藝術;而文學研究,如果稱之為科學不太確切的話,也應該說是一門知識或學問?!?9)[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這樣,他就把“文學”與“文學研究”嚴格地區分開來。從《文學理論》的總體框架來看,韋勒克所謂的“文學研究”包含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也包括總體文學、比較文學、民族文學。換句話說,在韋勒克那里,比較文學就是一種文學研究,而不是一種文學。

今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比較文學到底應該是一種文學,還是僅為一種文學研究?或者說,比較文學到底是“及物的”還是“不及物的”?存不存在“比較的文學”這種文學形態?當我們說“比較文學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時,能否從中抽離出“跨國別的文學”這一詞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因為,很顯然,比較文學這個學科要成立,必須有自己的研究對象,而不僅僅是一種研究視域或研究方法。如果比較文學沒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那它存在的必要性自然會受到質疑。這也是比較文學不斷出現“危機”甚至是“死亡”癥候的內在原因。將文學和文學研究混為一談自然是不對的,但是脫離了文學的文學研究必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為比較文學重新設定一個研究對象是必需的。

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跨國別”的文學。那么,跨國別的文學是怎樣的一種文學?除此之外,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在“比較文學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這一定義的前提下,我們是可以進一步把比較文學定義為“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的。那么,存不存在一種“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如果存在,那這種文學形態又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最接近的,既能滿足“跨國別”的文學這一條件,同時又能滿足“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即滿足“比較的文學”的全部含義的,非“翻譯文學”莫屬。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指出:“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其中心問題并不是‘理論’,而是令人煩惱、難以解決的翻譯問題,無論是語言之間的翻譯、文化之間的翻譯,還是從一種亞文化到另一種亞文化之間的翻譯,都十分棘手。”(10)[美]J·希利斯·米勒:《萌在他鄉:米勒中國演講集》,國榮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3頁。在《翻譯與跨文化闡釋》中,王寧按照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定義將翻譯分為三種形式: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謂語內翻譯,是指將同一種語言的古代形式轉換為現代形式,如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將英國古典文學名著《貝奧武甫》(Beowulf)翻譯為現代英語;所謂語際翻譯,指的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從一種語言符號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符號;符際翻譯指的是不同文化符號之間的翻譯與解釋,如中國翻譯家傅雷對西方美術名作的文字闡釋即屬于語言與圖像之間的翻譯。(11)參見王寧:《翻譯與跨文化闡釋》,《中國翻譯》2014年第2期。這里需要補充一下,語內翻譯,不僅包括將同一種語言的古代形式轉換成現代形式,也包括將同一種語言的某一國別形式轉換為另一國別形式,如將英式英語轉換為美式英語。希利斯·米勒在《比較文學的(語言)危機》這篇中國演講中,非常明確地指出:“英語這個顯而易見的標簽隱藏了這兩種英語之間的細微差別,實際上,英國文學對我們美國人來說,是很陌生的,而美國英語對做‘美國研究’的歐洲學者來說,也常常是一頭霧水?!?12)[美]J·希利斯·米勒:《萌在他鄉:米勒中國演講集》,國榮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3頁。這樣一來,同一種語言的文學分屬不同國別的時候,也可以進入比較文學研究的領域。也就是說,語內翻譯提供了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之所以成立的最后一塊拼圖,它使同一語言甚至同一文化卻不屬于同一國別的文學屬于比較文學成為可能,這就徹底解決了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之所以成立的問題。

從另一方面講,跨國別的文學研究,既可以包括語內翻譯,也可以包括語際翻譯以及符際翻譯。相較之下,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文學研究只對應語際翻譯,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只對應符際翻譯。因此,翻譯的三種形式也只有在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這一層面上才能被全部涵蓋進來。所有這一切,都促使翻譯文學作為比較文學即跨國別的文學研究的對象成為可能,并構成比較文學即跨國別的文學研究的本體論,亦可將其視為比較文學安身立命之所在。對此,王向遠指出:

比較文學不能僅限于文學關系、文化關系的研究,不能只滿足于“跨”的邊際性、邊界性或邊境性,還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譯文”。因此需要把“譯文學”作為一種研究范式納入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中,使之與“譯介學”并立。只有這樣,比較文學才能擁有“譯文”這種屬于自己的“比較的文學”,才有供自己處理和研究的獨特文本——譯文。只有落實于 “譯文”,才能克服邊際性、中介性的關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較文學的“比較文化”化傾向。在比較文學研究的資源逐漸減少,特別是有限的國際文學關系史研究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譯文”可為今后的比較文學研究提供無窮無盡的研究文本資源,從而打消比較文學學科危機論和學科衰亡論。(13)王向遠:《“譯文學”的概念與體系——諸概念的關聯與理論體系的構建》,《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筆者非常贊成王向遠所提出的將“譯文學”(translated literature,即“翻譯文學”)作為比較文學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的看法。如果翻譯文學能夠成為跨國別的文學研究的特定文本,那么很顯然,就可以徹底解決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之所以可能的問題。由于獲得了自己獨享的研究對象,比較文學學科消亡論也就可以被打消了。需要稍作補充的是,并非所有的翻譯文學都可成為比較文學的對象,只有跨國別的翻譯文學才是比較文學。在中國,如果把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譯為漢語,或者把漢文學作品譯為少數民族語言,這都仍然是中國文學。但無論如何,在大多數情況下,翻譯文學為比較文學的存在提供了本體論依據,這是確定無疑的。

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比較文學批評導論》一書中斷言,“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的鼎盛期已經過去”,“從現在起,我們應當將翻譯研究視為一門主要的學科,而把比較文學看作一個有價值但是輔助性的研究領域”。(14)[英]蘇珊·巴斯奈特:《比較文學批評導論》,查明建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頁。而在筆者看來,比較文學與其被翻譯研究當作一個輔助性的研究領域,不如主動將翻譯研究納入自己的領地,將其作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來看待。這可能是應對比較文學危機和死亡的更積極的態度。由此,在“文學研究”層面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組概念:總體文學(general literature,也譯為“一般文學”)研究、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研究和國別文學(national literature)研究。在日常使用上,可以簡化為:總體文學、比較文學和國別文學。在這一層面上,“比較文學可以被看成連接國別文學和總體文學的橋梁”(15)李賦寧:《什么是比較文學?》,《國外文學》1981年第1期。。與之相對應,在“文學”(即文學研究的對象)層面上,我們可以形成這樣一組概念:世界文學、翻譯文學、民族文學。這樣也就形成了三組一一對應的概念(見表1):總體文學研究對應于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研究主要對應于翻譯文學,國別文學研究對應于民族文學。

表1 文學研究與文學研究對象對應表

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認為,總體文學不同于國別文學和比較文學,是“關于文學本身的美學上的或心理學上的研究,和文學之史的發展是無關的”(16)[法]梵第根:《比較文學論》,戴望舒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141頁。。這種區分是很有意義的。相比較而言,韋勒克要求“‘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之間的人為的界線應該廢除”(17)[美]R·韋勒克:《批評的諸種概念》,丁泓、余徵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頁。,希望“‘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不可避免地會合而為一”(18)[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頁。,由此將比較文學歸于探討“文學性”的文學理論,實際上也就取消了比較文學存在的必要性,這是我們所不能認同的。

總體文學的概念,可以追溯至亞理斯多德(Aristotle,一般譯為亞里士多德)的《詩學》(Poetics)。其開篇明確指出,詩學所討論的問題是“關于詩的藝術本身(art in general)、它的種類(species)、各種類的特殊功能”(19)[古希臘]亞理斯多德:《詩學》,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3頁;Aristotle, “Poetics,”in Dabney Townsend (ed.), Aesthetics: Classic Reading from Western Tra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6.。 目前,我國藝術理論學界討論的一般藝術學(general art),其詞源也可以追溯至《詩學》的“藝術本身”??梢钥闯?總體文學是與特殊的文學種類相對的概念,它要探討的其實就是文學理論所要探討的文學的一般或總體屬性的問題。

總體文學與世界文學,在研究的側重點上有差別:總體文學與文學的特殊類型(詩歌、小說、戲劇等)相對,世界文學與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學相對。但這兩個概念最終可以互換,都是要探討不同文學所共同存在的“文學性”,即文學的美學規律和審美特征。我們可以把世界文學看成總體文學的研究對象,因為探討文學的一般規律,不能僅從某一國別或少數幾個國別的文學中抽象出結論,而必須從對世界文學的研究中得出結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克服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文學觀。此外,將世界文學歸為總體文學的對象,可以阻止總體文學(作為文學理論)淪為“沒有文學的理論”。

從語用的角度看,“世界文學”與“總體文學”這兩個詞都可以在“文學”和“文學研究”兩個層面上使用。我們可以說,世界文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世界文學,總體文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總體文學。“民族文學”這個詞也可以在“文學”和“文學研究”兩個層面上使用,我們可以說,民族(國別)文學研究的對象就是民族文學。但我們在語用上卻無法將比較文學與它所研究的對象畫上等號,我們不能說,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比較文學。所以,有人認為“‘比較文學’是一個有缺陷的詞”(20)[法]布呂奈爾、比叔瓦、盧梭:《什么是比較文學?》,葛雷、張連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如此說來,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一書中將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民族文學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顯然是不合適的。

作為一個漢語詞組,“比較文學”中的“比較”,既可以解讀為形容詞“比較的”,也可以解讀為動詞的“比較”。如果是前者,“比較的文學”顯然不知所指;如果是后者,比較文學則會被誤解為對文學進行比較,這勢必會導致出現無視比較文學所要求的“可比性”而任意胡亂比較的現象。這就促使我們必須為比較文學重新設定一個研究對象,將“比較的文學”究竟何所指確定下來。

我相信,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肯定不止翻譯文學,國別文學這個概念所不能涵蓋的文學都應該歸于比較文學研究的范疇之內,跨國界卻同一語言的文學(如蒙古語文學),離開故國漂泊到他國卻始終無法剝離母國記憶的離散文學,雙重或多重國籍的作家所創作的文學,用“洋涇浜”寫成的文學作品,還有跨越多種民族或多個國家的共同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等等,都可以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內容和對象,但翻譯文學無疑是比較文學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雷馬克甚至斷言:“翻譯研究是比較文學所獨有的?!?21)Henry H. H. Remak,“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s Definition and Function,”in Newton P. Stallknecht and Horst Frenz(e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and Perspective,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1, p.19.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翻譯文學”歸于“比較的文學”名下。

比較文學與國別文學、世界文學同樣不是同一平面的概念。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而國別文學和世界文學既可以是一種存在論形態的文學,也可以是一種認識論意義上的文學研究。但同為文學研究,三者又是可以在同一平面上加以界定的。我們可以把比較文學研究置于國別文學研究和世界文學研究之間,將它看成對超越國別文學而走向世界文學的文學之研究。如此說來,三者之間肯定存在著交叉。如何劃分三者的界限,取決于對三者各自的界定。假如把中國文學理解為漢族文學,像長期以來所做的那樣,那么,我們自然地就會把漢藏文學的比較研究劃歸為比較文學的范疇。而假如把中國文學理解為包含著漢族以及多個民族的文學的總和的話,我們自然會把漢藏文學的比較看成中國文學內部的事情。比較而言,后者的做法是更恰當的,因為我們顯然不能把諸如藏族文學這樣的少數民族文學排斥在中國文學的范疇之外。

從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區分來看,假如把世界文學定義為世界文學經典(classics)、杰作(masterpieces),同時還是世界窗口(window on the world),像達姆羅什(David Damrosch)所定義的那樣,那么這樣的世界文學顯然擠占了比較文學的領地,是不恰當的。按照達姆羅什的界定:經典是其文化奠基性作品,其中大部分常常是講述王公貴族起源的,常常是古代的,而且一定是具有超越時代的影響力的,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埃涅阿斯紀》(TheAeneid)和中國的《詩經》都是這種意義上的世界文學經典;杰作則主要是指當代的文學作品,在出版后就得到關注并開始在翻譯中傳播交流,如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作品,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界定了世界文學是文學經典和杰作之后,達姆羅什又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除了經典研究和杰作研究之外,人們越來越強調將世界文學看成是世界的窗口。過去,人們的關注點大多甚至全部集中在來自幾個西方國家的享有特權(通常是白人男性)作家的作品。與此不同,現在許多比較研究者已經擴展了他們的關注點,他們關注著來自不同國家的許多引人注目的、富有魅力的作品。這些作品不管是否稱得上是‘杰作’,都會被討論和講授。”(22)[美]大衛·達姆羅什:《世界文學是跨文化理解之橋》,李慶本譯,《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達姆羅什將比較研究者所關注的并非經典和杰作卻引人注目的、富有魅力的文學作品,也劃歸世界文學的范疇,這顯然擠占了比較文學研究的空間。

在中國目前的文學學科體系中,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個二級學科,這意味著,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并列關系,因而不能把世界文學完全看成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當然,要徹底劃清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的界限是很困難的。比較文學研究的邊界,取決于國別文學研究和世界文學研究的邊界。我們可以把比較文學想象成文學的“外交模式”,而把世界文學想象成文學的“聯合國模式”。蘇珊·巴斯奈特在解讀韋勒克和沃倫(Austin Warren)的《文學理論》中關于比較文學應該“克服本土和地方性的情緒”這一觀點時說:“比較文學學者在這里被描述成具有使命的人,是從事聯合民族的比較文學工作的國際大使?!?23)[英]蘇珊·巴斯奈特:《比較文學批評導論》,查明建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而當韋勒克和沃倫提出“文學是一體的,正如藝術和人性是一體的一樣”,巴斯奈特又將這一觀點視為“建立聯合國大會的傾向在文化層面的對應表現”。(24)[英]蘇珊·巴斯奈特:《比較文學批評導論》,查明建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6頁。無論是外交模式,還是聯合國模式,都是以國別為單位的。國別文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三者之間應該就各自的邊界進行協商、談判,甚至妥協。

從文學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民族文學、翻譯文學、世界文學之間的邊界問題會更加復雜。翻譯文學和世界文學顯然都來源于民族文學,但是,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學都會進入世界文學,也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學都會被翻譯。民族文學要成為世界文學,必須經過翻譯文學這一中介。國別文學可以包含一個國家歷史上所有的文學,也可以包含當下所有的文學(如網絡文學、人工智能文學);世界文學則是經過歷史時間的檢驗,被證明是世界性經典和杰作的文學,一般不會包含沒有經過時間檢驗證明的、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根據國別文學、比較文學、世界文學之間的關系,不能僅僅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而更應該說“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因為只有進入世界文學的平臺,民族文學才會被國際上更廣泛的讀者所閱讀,它的民族國別身份才能得以充分展現。

三、主要任務: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文學學科體系?

我們之所以將比較文學定義為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主要還是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具有許多單一民族國家所沒有的優勢和特征。中國文學內部就存在著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強調“四個跨越”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例如在中國,蒙古語文學被翻譯為漢語文學,或漢語文學被翻譯為蒙古語文學,都是中國文學內部的事情,雖然這種翻譯跨民族也跨語言,但由于不屬于跨國別的文學研究,因而不能算作是比較文學。相反,同是蒙古語文學,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的文學由于國別的差異,必須通過語內翻譯來達到溝通和交流,因而這種跨國境的同一民族、同一語言的文學(簡稱為跨境語言文學),卻可被視為比較文學來研究。與此相似的還有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雖然同用漢語,但由于海外華文文學的駐在國的在地性特征,使之與中國境內的漢語言的文學產生了巨大差別,因而也要通過語內翻譯來溝通交流,也要通過比較文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除此之外,中國傳統文學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經典外譯,需要按照語際翻譯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中國傳統藝術和少數民族藝術的對外傳播,需要按照符際翻譯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上述這一切,都構成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方法上來說,中國比較文學的主要特點是跨文化研究。它不同于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也不同于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而是一種汲取了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合理因素,同時又根據中國文化傳統的特點以及中國的現實實際而采用的一種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中國比較文學的跨文化研究是由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一文中所開創的“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中間經過20世紀70年代港臺比較文學研究者所提倡的比較文學中國學派“闡發法”的推動,又經過80年代以來海內外中國學者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一種比較文學新范式。它包含三種基本方式:溝通式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如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和《人間詞話》;跨越式跨文化研究(trans-cultural),如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和《悲劇心理學》;互動式跨文化研究(intercultural),如錢鐘書的《談藝錄》和《管錐編》。中國跨文化研究所形成的重要成果便是跨文化闡釋學。跨文化闡釋學是跨文化研究與闡釋學的結合,主要研究的是不同國別文化之間文學藝術的相互理解與闡釋問題。如果說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實證主義外部研究的歸納法,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理性主義內部研究的演繹法,那么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跨文化研究主要采用的則是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統一的闡釋法,即跨文化闡釋法。

中國的比較文學,主要應該研究中國文學的翻譯問題,即研究中國文學如何成為世界文學的問題。中國比較文學要主動承擔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任務:不僅要講解中國傳統文學,也要講解中國現當代文學;不僅要對外闡釋與傳播傳統漢文學經典,如《詩經》《楚辭》《紅樓夢》等,也要對外闡釋與傳播少數民族的文學經典,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蒙古史詩《江格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等,并展示中國文學全貌,以樹立“可愛、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學“走出去”,其實就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只有首先將比較文學界定為跨國別的文學研究,而不是別的如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等,才好解釋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問題。而中國文學要“走出去”,成為世界文學,也必須經過翻譯這一中介。根據筆者的意見,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且也是一種跨文化闡釋,因而跨文化翻譯也可以視為中國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論。(25)參見李慶本:《跨文化闡釋與世界文學的重構》,《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王寧:《翻譯與跨文化闡釋》,《中國翻譯》2014年第2期。

“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這一定義使我們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文學學科體系成為可能。這一學科體系主要應該包括三方面內容:方法論、本體論和實踐論。比較文學方法論,在“跨國別的文學研究”的前提下,包括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其中,跨文化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特點。(26)參見楊乃喬主編:《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頁。比較文學本體論,在“跨國別的文學”這一層面上,至少應該包括翻譯文學、離散文學、文藝思潮等,其中的主要內容是翻譯文學,而翻譯文學又包含語內翻譯、語際翻譯以及符際翻譯。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文學學科體系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實際問題,從而構成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實踐論。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僅包括漢族文學“走出去”,也包括中國境內少數民族文學“走出去”。前者包括: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涉及語內翻譯的問題;中華傳統經典的外譯,涉及語際翻譯的問題;中國傳統藝術的海外推介,涉及符際翻譯的問題。后者則包括:少數民族跨境語言文學的外譯,即語內翻譯問題;少數民族文學經典的外譯,即語際翻譯問題;少數民族藝術的海外推介,即符際翻譯問題。所有這一切,都屬于跨國別的文學研究。

方法論、本體論和實踐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比較文學學科體系,其中,方法論起到了引領作用,是這個體系的邏輯起點;本體論保證了比較文學這個學科成立的基礎,是這個體系的邏輯中介;實踐論則是對本體論和方法論的運用和檢驗,是這個體系的邏輯終點。我們判定比較文學定義是否恰當,一個重要的標準是看它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判定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是否科學,也是要看它能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與一般學科首先確立研究對象不同,比較文學要先從研究方法開始,這是由比較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比較文學研究中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理論上的爭議在實踐層面上可能很容易解決。如果中國特色比較文學學科體系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問題,那么,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將“跨國別的文學”界定為比較文學的對象,其中心問題也就很自然地聚焦于翻譯文學,這樣我們就可以順利地解決比較文學的一些理論難題。

總之,筆者之所以一再強調比較文學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首先因為這是國際普遍認同的比較文學定義,法國學派、美國學派、中國老一輩學者都采用這個定義。相比目前比較文學教科書中的新定義,“跨國別”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符合下定義的原則,利于初學者學習。其次是為了打破西方中心主義,超越中西二元論模式的限制。西方內部千差萬別,中西二元論將西方看成一個整體以區別于東方,這是早就該拋棄的觀念。那么,如何徹底走出西方中心主義怪圈?筆者認為,跨國別的研究模式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案。用中美文學比較、中英文學比較、中法文學比較、中德文學比較等概念,來取代籠統的中西文學比較,可以使中外比較文學研究進一步具體化,從而有效促進比較文學的健康發展。第三是為了解決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比較文學的中國問題,這也是我們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文學學科體系的主要目的和任務。

對于比較文學而言,“跨國別”既是作為方法的“四個跨越”(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前提,又是作為對象的翻譯文學的前提。無論是方法還是對象,都只有在“跨國別”的限定下才可以進入比較文學??鐕鴦e的文學研究既是一種本體論(在“跨國別的文學”這一意義上),又是一種方法論(在“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這一意義上)。將比較文學重新定義為“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不僅是學界對比較文學定義的基本共識,而且也很好地解決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同時也有實際應用價值。重申跨國別的文學研究,可以使比較文學的定義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義、超越中西二元論模式,有助于解決中國文學“走出去”這一實際問題。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以“跨國別”來定義比較文學,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做法。國家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國別的界限是歷史形成的,糾纏在一起的復雜因素使得為比較文學概括一個清晰的定義變得異常困難,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它的定義。我們之所以強調“跨國別”,重點是突出“跨”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跨”具有離開原來的地方向其他地方邁步跨入的意思,也有在物體的兩邊站立的意思,又有超越一定數量、時間或地區的界限進行溝通的意思。第一種是“跨越”的意思,第二種是“互動”的意思,第三種是“溝通”的意思?!翱鐕鴦e的文學研究”,既有暫時離開自己的視角跨越進“他者”視域看問題的意思,也有在各不放棄自己視角的情況下尋找共同點、在互動中看問題的意思,還有不放棄自己的視角而吸收他者視角以擴大自己視域進行溝通的意思。這三種“跨”的方式都應該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的題中之義,同時又與跨文化研究的三種方式相對應。

以“跨國別的文學研究”來定義比較文學,并非過時的觀念,而是至今仍被強調的一個基本共識。在2018年出版的牛津通識讀本《比較文學簡論》中,作者本·哈欽森(Ben Hutchinson)在定義比較文學時,首先提到的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他說:“在現代歐洲,比較文學的發展是國家之間智力交流的過程。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是1648年后《威斯特伐利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中關于國家主權的觀點。是國際的,首先必須是國家的:即權力的平衡原則,以及宗教(擴展到文化的)自由的平衡原則,確保了各個帝國和自治領開始追求文化交流代替國際戰爭。到了19世紀比較文學真正發展的時代,這種平衡經拿破侖戰爭被打破之后,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被重新確認,由此確立了歐洲未來一百年的地圖?!?27)Ben Hutchins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6-7.對于哈欽森而言,比較文學無非就是政治領域的“國際關系”在文化領域的延展。這種跨國別的“國際關系”給比較文學帶來雙重影響,即在克服國家之間的差異的同時,又與這些差異緊密相連。這就說明,“跨國別的文學研究”才是比較文學的本質所在。這既是法國學派比較文學的核心概念,也是美國學派所認同的,同時也是中國比較文學所倡導的,因而可以作為今天比較文學的定義。

我們深知,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并不存在亙古不變的文學定義。同樣,也不存在永不改變的比較文學定義。然而,“定義”者,“確定、穩定”之義也。一個學科的定義不可隨意改變,也不能一味趨新,除非有學科研究范式的根本變革,與舊理論范式產生了不可通約性。相對穩定的學科定義是有利于凝聚共識、有利于學科發展的。在更好的定義出現之前,我們不妨沿用比較文學是“跨國別的文學研究”這個定義。

猜你喜歡
跨文化定義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成功的定義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現代企業(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修辭學的重大定義
當代修辭學(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山的定義
公務員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色婷婷丁香|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第二页|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精品成|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精品国产毛片|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欧美色亚洲|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综合欧美|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欧美69视频在线| 国产99视频在线| 日本久久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久久91精品牛牛|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欧美色图久久|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成年A级毛片| 97av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欧美|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色哟哟国产精品|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a毛片在线| 少妇精品网站|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青青草综合网|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网站|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亚洲成人播放| 欧美中文一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高清| 伊人AV天堂|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